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

张辉  
【摘要】: 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应力场的作用,因此,对中小地震形成的区域应力场的研究对地震发生过程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探索震源、寻求地震预测指标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本文利用甘肃省数字地震台网中的11个宽频带台记录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自2001年以来发生的ML≥3.0级地震资料,采用矩张量反演的方法计算了该区域242个ML≥3.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所得结果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震类型及应力场特征。根据研究区内活动断裂的分区特征,把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及八个小区域,详细研究了区域应力场特征。以2003年民乐地震作为震例,分析了民乐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场情况及探讨了它的发震机制。通过对4次中强震的反演结果与已有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中强震的发震特征。 综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由ML≥3.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中P、B、T轴统计分析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应力场的整体特征:在祁连山中段,主压应力P轴优势方向主要在NE向;中东段,P轴优势方向从NE变化到近东西向,从空间上看,P轴方向沿顺时针旋转了一定角度;甘东南地区,P轴优势方向为NWW向,与该区域的断层走向基本一致。整体来看水平最大主应力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自西向东,区域主压应力方向由NNE-NE-NEE近EW向,呈扇形分布。 2.通过对震源机制解中P、T轴仰角统计分析得到:P轴仰角β小于30o占82.23%,T轴仰角γ小于45o占68.59%,地震类型以走滑为主;T轴仰角γ大于45o时发生倾滑逆断层的运动,占31.41%;整体上形成了以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型和少量正断层的运动特征。 3.分析平均应力场得出:祁连山地震带的σ1、σ3轴近水平向,区内的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主压应力轴方向为北北东和北东向。甘东南地区的主压应力轴方位角分别为123o、153o、109o,仰角分别为9o、34o、15o,呈北西向或近南北向,显示为近水平力作用。 4.民乐地震前主压应力轴方向出现了阶段性变化过程,在主震发生的祁连山中段地区则处于应力积累状态,震源区最大压应力轴震前震后发生了一定角度的旋转。 随着甘肃省数字地震台网的不断完善,对某些区域检测能力的提高,研究特定区域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地震预测工作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虹;王绍晋;龙晓帆;刘丽芳;邬成栋;;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J];地震研究;2009年03期
2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3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4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5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郭心;袁学明;;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4期
6 牟雅元;龙思胜;龙德雄;;2005年8月5日四川会东—云南会泽间5.3级地震序列初步研究[J];四川地震;2006年02期
7 林松建;;福建街面水库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07年01期
8 楼小挺;刁桂苓;叶国扬;宁杰远;;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9 张辉;刘小凤;赵凌云;;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民乐Ms6.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演化[J];高原地震;2007年03期
10 闫俊岗;王利兵;孙晴;;晋冀鲁豫相邻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山西地震;2008年04期
11 王婷;白玉;;利用首都圈小震资料求解唐山震区震源机制解[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2 赵知军,刘秀景,任雪梅,谢晓峰;宁夏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13 高国英,王海涛,温和平,魏斌;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4期
14 封长华,张洪由;2002年3月31日台湾M7.5地震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6期
15 赵小艳;苏有锦;付虹;邬成栋;;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16 山长仑;李永红;李霞;颜启;张志慧;李镇军;;山东及附近区域部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7年04期
17 泽仁志玛;刁桂苓;李志雄;王晓山;冯向东;;千岛岛弧2006年M_W8.3地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18 赵凌云;邓津;陈俊华;申学林;戴苗;魏贵春;;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5期
19 王绍晋;张建国;余庆坤;龙晓帆;;红河断裂带的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J];地震研究;2010年02期
20 李松林,岳华峰,宋占龙;由多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喜马拉雅弧形山系的构造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国英;韩越鹏;聂晓红;;近期新疆震源机制解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3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应力特征[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张小美;杨立明;张元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盛泽;高国英;;新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徐纪人;赵志新;;青藏高原中部的张性构造运动[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8 张项;陈棋福;赵里;孙安辉;;基于波形反演的首都圈中小地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王绍晋;龙晓帆;;永胜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聚类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侯宗仁;刘霆;;广东核电站及其外围地区现今地应力状态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7、8)[C];198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长虹;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破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伟;震源机制解人机交互检测系统[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2年
2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3 徐长朋;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5 祁玉萍;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6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7 林向东;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8 阮祥;川滇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9 邵翠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10 张致伟;观测序列谱与震源参数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韩战锋;灾害面前牢记生命守护法则[N];广东科技报;2008年
2 记者 滕艳;汶川特大地震研究获多项进展[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