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重点构造部位地震各向异性研究
【摘要】:青藏高原南部受印度板块碰撞和挤压,北部受远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的阻挡,在这种构造格局下,青藏高原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地壳缩短、增厚来吸收南北向的强烈挤压作用,形成了构造复杂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另一方面在其东西方向寻求物质流逸的通道。不论物质以何种方式逃逸,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都与高原物质东流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壳上地幔形变机制,可以探查块体内深部构造、形变场特征,深化对应力应变场和构造过程的认识,对于解释板块运动、软流圈流动、地震成因和强震深部背景力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青藏高原隆起的动力学过程有特殊意义。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文中统称为XKS)的剪切波分裂分析,研究获取了每个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形成机制及壳幔各向异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带西侧,各向异性快波偏振呈WNW-ES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有一定夹角;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XKS快波偏振呈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与区域断层走向方向相同;在海原断裂东部陇中盆地及其周围,XKS快波虽然总体上呈WNW-ESE方向,但在快波方向图像上也显示出较其他地区更复杂的分布,这可能与该地区处于青藏块体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有关。由整个区域慢波时间延迟可以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层厚度呈两端厚中间薄的趋势。
将本文的结果与地壳剪切波分裂结果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地壳剪切波快波偏振在该区域呈NE-SW方向,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GPS运动速率一致,与XKS的快波偏振方向不同,地壳和上地幔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说明了壳幔变形可能有着不同的机制;而在陇中盆地及其周缘,地壳快剪切波偏振和上地幔XKS快波偏振总体上呈WNW-ESE方向,暗示了可能相同的壳幔变形机制。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利用云南区域台网5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根据噪声互相关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域0.5°×0.5°周期5-40s相速度分布图像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近震S波分裂、Pms转换波分裂和远震XKS分裂,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壳幔各向异性进行综合分析。
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短周期(5-12s)的相速度与地壳浅部结构有关,低速异常区位于澜沧江断裂以东和程海-红河断裂以西之间、普渡河断裂以西和弥勒-师宗断裂以北一带。易门断裂和普渡河断裂之间则存在高速异常。周期16-26s相速度分布图像主要反映中下地壳范围内速度的变化情况。由红河断裂、小江断裂和丽江-剑川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内呈现大区域的低速异常。高速异常主要在滇东南地区。周期30-40s主要反映下地壳至上地幔顶部附近的速度结构,其中川滇菱形块体内由低速异常又逐渐变为高速异常。纵观整个范围川滇菱形块体内相速度的变化情况,暗示中下地壳处的低速异常带很可能就是青藏高原下地壳流的通道。
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短周期Rayleigh面波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有很好的一致性,快波方向随着断裂走向的变化而变化;周期16-26s相速度偏振方向与上地壳基本相同,其中,滇中块体中易门断裂和普渡河断裂附近,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从NS向WN方向旋转;易门断裂以西呈NW向。一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一方面又说明了川滇块体受到青藏块体的南东向挤压。周期30-40s范围的各向异性,滇缅泰块体和印支块体,快波偏振方向为NS和NNW向;而在滇中块体内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顺时针旋转变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有关。
通过与近震S波分裂、Pms转换波分裂和远震XKS分裂的对比研究,发现随着周期的增大,得到的快波偏振方向与XKS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接近一致,与地壳剪切波方向呈一定夹角,整体上来说,壳幔各向异性可能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
|
|
|
|
1 |
刘武;刘立新;沈锦林;;地下任意夹杂对剪切波的散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7期 |
2 |
张永久;高原;石玉涛;程万正;;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剪切波分裂研究[J];地震学报;2008年02期 |
3 |
尹媛媛;林江莉;尹光福;;剪切波成像中剪切波速度变化规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S1期 |
4 |
缪尔伍德;刘胜利;;剪切波资料表明地球有小裂缝[J];国际地震动态;1988年12期 |
5 |
刘希强;剪切波分裂中的快、慢波识别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4期 |
6 |
蔡定国
,朱佑新
,吴志明;180°层状压电介质中的剪切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7 |
蔡定国;朱佑新;吴志明;;180°层状压电介质中的剪切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8 |
李清河,张范民,范兵,刘希强;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特征[J];地震;1996年04期 |
9 |
T.Okada;T.Matsuzawa;S.Matsumoto;K.Nida;A.Ito;A.Hasegawa;杨导声;;日本东北福岛县西南部观测的剪切波分裂[J];世界地震译丛;1996年02期 |
10 |
高原,郑斯华,周蕙兰;唐山地区快剪切波偏振图像及其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
11 |
冯岩;薛瑞;;剪切波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
12 |
阮爱国,李清河;天祝-古浪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特征(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04期 |
13 |
太龄雪;高原;石玉涛;吴晶;;辽宁区域地震台网的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J];地震地质;2009年03期 |
14 |
赵博;高原;;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及地震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影响[J];地震;2010年01期 |
15 |
克兰平;董颂声;;对格普塔等人关于膨胀引起的各向异性中剪切波分离问题的论文评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1期 |
16 |
StuartCrampin
,林邦佐;地壳内剪切波分裂研究的十年:剪切波分裂是什么意思?它有何用?下一步怎么办?[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17 |
GerhardGraham
,束沛镒;由南非金矿场的岩爆观测剪切波偏振:加速度和速度记录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18 |
高原,高原,李世愚,周蕙兰,刘晓红,刘绮亮;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对差应力变化响应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
19 |
太龄雪;高原;马国鳳;李恩慈;石玉涛;林欣儀;;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台湾北部地壳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
20 |
史海霞;赵翠萍;;广西龙滩库区地震剪切波分裂研究[J];地震地质;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