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域GPS数据优化处理探索
【摘要】:
利用地壳形变资料研究地震的孕育过程和规律,进而进行地震预报一直得到地学研究者的重视,空间测地观测技术的出现为现今地壳运动的监测开辟了崭新的途径,特别是GPS技术,以其观测精度高,设备体积小,作业效率快,无须测站间通视,全天候等优点为监测全球和区域地壳运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利用GPS研究地壳运动,探索地球动力学现象在全世界得到迅猛发展,GPS在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GPS观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地学工作者的重视。
地震中短期预报需要几天乃至几秒或更高采样率的观测数据。GPS虽然可以做到每秒几十个的数据采样率,但单历元解的精度只能达到米级精度,为了得到地震预报所需高精度的定位数据,目前主要采用7天解来提高定位精度,又由于进行GPS数据处理时,使用的都是精度较高的由IGS提供的精密星历,精密星历的取得需要在半个月后才能获得,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GPS方法在地震中短期预报中应用。目前在国内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介绍,另外,我们注意到随着全球IGS站的逐年增多、GPS定轨理论及轨道计算数学模型的不断完善,精密星历等精度不断提高,小区域GPS观测的特殊性,为实现地震中短期预报对GPS基础数据的需要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条件。
本论文针对北京市小区域GPS连续监测网的特点,通过对近似坐标的优化、IGS站的优选、快速精密星历替代精密星历试验,观测时段变化对精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初步认为,在数据处理中,严格参与计算的原始数据质量、相关参数设置、相关模型选择,GPS的3天解可以用来作为中短期地震预测的基础数据,推进GPS空间对地观测资料在研究小区域地壳运动和形变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为其它地区的小区域GPS连续监测网提供借鉴。根据上述思路,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和探索:
(1)论文简要介绍了GPS技术原理,最新发展,以及在国内外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介绍了GPS定位原理,包括定位的坐标和时间系统、基本观测量及其误差来源。
(2)对北京市区域GPS地震监测网两年半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该网内各个站点的位移时间序列图,并作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地壳运动背景趋势比较稳定,短期存在波动。
|
|
|
|
1 |
黄哓忠;;GPS在城市控制测量应用中的几点体会[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
2 |
董平;;GPS在矿山控制测量应用中的体会[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4期 |
3 |
顾国华,孙惠娟,孙汉荣;GPS形变监测网起算点坐标对水平形变的影响[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1期 |
4 |
王德保,黄军,董传胜,陈瑞聪;GPS在胶南市地理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4年03期 |
5 |
邬建耀;关于福建地区GPS网的建立及大地水准面的精化[J];福建建设科技;2001年03期 |
6 |
吴广华;GPS和GLONASS静态位置综合法[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7 |
李华栋;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潞安矿区控制网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三晋测绘;2002年01期 |
8 |
李璐,王永祥;GPS数字化测图在平煤集团十三矿工业广场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3年12期 |
9 |
朱召锋;;河北某山区GPS地形测量实施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07期 |
10 |
吴景勤;GPS 2000年的进展和变化[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0年01期 |
11 |
于长春,熊盛青,董继国;数字地形模型数据获取方法及精度分析[J];物探与化探;2001年03期 |
12 |
吴少林;;山区土地勘测定界GPS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5期 |
13 |
曾科;;GPS技术应用于矿山山区控制测量思路探讨[J];科技资讯;2010年26期 |
14 |
岳建平,岳东杰;工程GPS水准测量的精度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1999年11期 |
15 |
郭春喜,伍寿兵,王惠民,冯根生,王斌;区域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的确定[J];测绘通报;2000年09期 |
16 |
王彩霞,薛建成;GPS在公路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J];交通标准化;2003年08期 |
17 |
武晓忠;张勤;刘忠;;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GPS监测网的设计与实现研究[J];测绘技术装备;2006年02期 |
18 |
唐灿忠;;基于GPS技术公路控制测量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0年19期 |
19 |
李添国;;基于GPS控制测量方法的地形测量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
20 |
张伟振;;基于GPS控制网的山区地形测量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