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损伤诊断实用方法研究
【摘要】:
土木工程结构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损伤,损伤将导致结构抗力衰减,极端情况下会引发工程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结构的损伤识别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意义重大。目前,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可用于工程实践的损伤识别方法却很少。究其原因,多数损伤识别方法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现有的工程检测技术无法为损伤识别方法的实施提供精确的并且数量足够的实测数据,二是多数损伤识别法缺少用于判断结构损伤的代表结构健康状态的基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三种实用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并利用钢桁架、钢壳等结构模型的试验初步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工作。
1、提出并总结了三种用于结构损伤识别的新方法:对称信号法,动静结合法和乐音准则法。(1)对称信号法是基于对称信号法基本原理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结构中满足对称条件的杆件间的损伤识别,它是基于局部检测的损伤识别方法,损伤识别的灵敏度高并可实现结构的损伤定位。(2)动静结合法适用于满足对称条件的多个梁式结构间的损伤诊断,动静结合法本质上实施的是整体结构的静力检测法,但动静结合法依据动、静参数的相关关系可以实现动力测试等代静力检测的效果,从而增强了静力检测法的实用性,其健康基准是我国现行规范中结构变形的限值。(3)乐音准则法是一种基于结构频谱分布规律的损伤识别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均质、规则结构的损伤诊断。规则结构的频谱分布具有谱图清晰、峰点分布呈梳齿状的特征,类比乐音现象将这一频谱特征定义为结构的乐音准则。乐音准则即为乐音准则法的结构健康基准。以上三种损伤新方法均具有严格的工程适用条件,无需复杂的反演计算,具备判别损伤的结构健康基准,用于损伤识别的结构参量具有较高的工程测试精度,因此这些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前景。
2、对一个典型的梁式钢桁架结构进行了损伤相关的试验研究。设计建造了一个8米长的钢桁架结构,通过不同截面杆件的轮换可构造出多种损伤工况。通过试验获取了钢桁架结构的刚度、固有频率、阻尼、振型等基本结构参数。在参数识别的精度和可靠性上,一阶频率和刚度明显优于其它参数,并且二者的改变量与桁架的损伤程度单调对应,因此用其作为结构损伤识别法研究的损伤标识量。
3、通过钢桁架的动、静力联合试验验证了动静结合法的有效性。通过杆件组合构造了12个具有不同损伤的桁架结构样本,用试验方法获取了各样本结构的刚度和一阶频率,采用一元正态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代表刚度与一阶固有频率相关性的数值关系式。初步验证了动静结合法的有效性。
4、对称信号法的试验验证及单裂缝损伤模式下两端固支梁的固有频率解析式推导。在钢桁架上选取若干对称杆件进行了四种损伤工况的动力测试,试验结果显示对称信号法能轻易地识别杆件的各类损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采用一个质量忽略不计的抗扭弹簧来模拟梁中的裂缝损伤,推导了单裂缝固支梁的频率方程,并以钢桁架损伤试验中一根损伤杆为算例,验证了该频率方程的计算效果。
5、通过三个钢质壳体结构的损伤试验验证了乐音准则法的有效性。用三个相同的钢质壳体结构进行试验,通过振动测试获得了三个钢壳的频谱分布规律。无损的钢壳结构的频谱具有谱图清晰、峰点分布呈梳齿状等特征,这与乐音准则法中乐音准则的特征相符。实施损伤识别时仅需将三个钢壳的频谱置于一个坐标系下进行对比即可轻易地发现结构的损伤。
6、空间钢网架屋面结构的工程健康诊断。结合两个实际工程的健康检测的实施过程,对网架结构健康诊断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于承载力存在问题的网架结构采用静力加载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健康诊断效果。振动检测用于结构振动问题的分析十分有效。
|
|
|
|
1 |
刘龙;孟光;;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模态频率的结构损伤诊断[J];机械强度;2006年03期 |
2 |
彭超;;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综述[J];山西建筑;2011年25期 |
3 |
李福如;张维;李宝丰;丁海宁;;基于应变模态法的简支桥梁损伤识别研究[J];工程建设;2010年04期 |
4 |
李顺国;欧卫华;刘新文;;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平板结构损伤诊断[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1期 |
5 |
张松鹤,韩利思,罗跃纲;建筑结构损伤的灰色网络识别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6 |
李志宁;沈少波;彭少民;;神经网络在框架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
7 |
高京京;方有亮;;高压线塔结构的损伤识别[J];山西建筑;2010年10期 |
8 |
刘龙;孟光;;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在梁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年03期 |
9 |
陈建林,郭杏林;基于神经网络的简支梁损伤检测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1年03期 |
10 |
薛景宏;逯广东;;基于大地脉动的新型损伤识别指数[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4期 |
11 |
吴万忠;;静力凝聚在时域法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06年06期 |
12 |
易晓罡;;基于柔度矩阵的桥梁损伤识别法的应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3期 |
13 |
薛刚;蔡美峰;;基于曲率模态的钢筋混凝土梁损伤检测研究[J];施工技术;2008年S2期 |
14 |
谭冬梅;瞿伟廉;秦文科;;基于小波包和模糊聚类的输电塔结构损伤诊断[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
15 |
王晓光,陆秋海;索结构损伤的行波识别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16 |
梁远森,李国强;利用模态参数进行弹性薄板的损伤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4年03期 |
17 |
刘书贤,赵艳霞,李奎明;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8 |
李大伟,李霆;一种基于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识别矩阵的建立[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7期 |
19 |
林立香,滕海文,霍达,李秀芬;基于曲率模态比值的城市公路桥梁损伤识别[J];河南科学;2005年06期 |
20 |
于阿涛;赵鸣;;基于振动的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