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抗生素柔红霉素产生菌的基因组改组研究
【摘要】:选择育种(selective breeding)建立在两个亲本基因组杂交的基础上,多年来,成功地
应用于微生物菌种改良上;DNA改组(DNA shuffling)技术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模拟并加
快进化过程的方法,适用于单个基因或DNA片段的定向进化;基因组改组(genome
shuffing)技术是一种结合了DNA改组的多亲本杂交优势和传统育种的整个基因组重组的
细胞水平上的育种过程。
本工作研究了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提高柔红霉素产生菌的发酵水平,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了发酵液中柔红霉素的不同提取和测定条件,经优化后的分析方法,能够满足发
酵复筛的大批量快速、准确的测定。
研究了天蓝淡红链霉菌SIPI 1482M1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和融合方法。
首先,使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方法得到发酵水平略有提高的群体,然后通过反复库原
生质体融合在这一群体中进行改组;同时进行了非改组的对照实验,即反复的原生质体制
备和再生,而不经过PEG融合。
出发菌株SIPI1482 M1的自身产物耐受浓度仅为15μg/ml,经过四轮基因组改组后的
子代群体菌株,能耐受200μg/ml。而对照实验的菌株的耐受性为25μg/ml,由此表明基因
组改组关键在于PEG介导的反复多亲本的基因组融合。改组后所得的大量子代菌群在DNR
抗性平板上初筛,淘汰低耐受性菌株,挑取高耐受性突变株,摇瓶发酵复筛,HPLC测定,
柔红霉素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约60%。
实验表明在一个菌群内进行反复基因组重组,能够有效产生重组菌株的组合文库,通
过选择实现定向进化。当基因组改组应用于一个有特定表型的菌株群体后,许多改组菌株
的特定表型有了显著的改良。本实验证明了基因组改组技术能够加快提高柔红霉素产生菌
对自身代谢产物的耐受性和其发酵产抗水平。由此可见,基因组改组这一新技术对工业微
生物的耐受性、产抗能力等复杂表型的提高有实际应用价值,特别对长期应用传统菌种改
良方法所得的工业菌株的选育开辟了新思路;它是细胞水平上的定向进化,有助于应用细
胞和代谢工程,提供了一个快速产生改良菌株的非重组方法。
|
|
|
|
1 |
王金发,孔小卫,张晓魁,程瑾,李能树,周渝梅;紫外线和亚硫酸氢钠对龟裂链霉菌原生质体的诱变作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9年02期 |
2 |
李成一,路等学,李玉珍,卢洪英,王秉峰;侧耳属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试验[J];甘肃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
3 |
朱宝成,成亚利,李庆余,王俊刚,赵素瑛,史静,李良生;青霉素生产菌原生质体诱变选育[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4年06期 |
4 |
陈文品,吴琴生,刘大钧;碘乙酰胺和若丹明对植物原生质体存活率和植板车的影响[J];生物技术;1994年06期 |
5 |
陈柏铨,彭万峰,付国英,赖娇英,余惠生;纤维素直接发酵乙醇微生物的选育──Ⅰ.里氏木霉原生质体钝化与检测[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1994年01期 |
6 |
廖兆周;甘蔗原生质体培养──一个可再生植株的细胞系的特征[J];甘蔗糖业;1999年05期 |
7 |
廖兆周,劳方业,颜秋生,张雷琴;甘蔗原生质体培养──快速再生植株[J];甘蔗糖业;1999年06期 |
8 |
邹坚;应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筛选井冈霉素高产菌种的研究[J];现代农药;2003年02期 |
9 |
冯小树,何萍,沈国强,姜文候,钱俊佳;纤维素酶Celluclast1.5L在酵母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中的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4年06期 |
10 |
王丽娟,张彭湃,杨生玉;诺卡氏菌HD9611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年02期 |
11 |
刘青,肖冬光,姜天笑,毕琳;一种观察酿酒酵母原生质体的简易方法[J];酿酒科技;2005年06期 |
12 |
陈碧娥;王丽娜;;原生质体诱变选育分解x光胶片的菌株[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13 |
徐威,龚淑娟,孙平平;利用原生质体诱变筛选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J];微生物学杂志;1996年03期 |
14 |
诸葛健;细菌的原生质体融合[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1985年03期 |
15 |
苏正定;郭勇;彭志英;;固定化原生质体产谷氨酸脱氢酶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
16 |
张国政,许育民,郝健,杨宝瑞,王建民;利用种内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双抗优良酿酒酵母的研究[J];中国酿造;1995年03期 |
17 |
熊本涛,王卫卫,孙继民,侯晓娟;小克银汉霉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8 |
施晓明,刘祖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原生质体电融会(Ⅰ)─黑曲霉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19 |
安海谦,肖桂芝,马晓明,宁志芬,刘延华,莫冀湘;灭活的啤酒酵母原生质体与营养缺陷型啤酒酵母原生质体的融合[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20 |
李颖;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在核糖菌种选育中的应用[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