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TiAlCrFe系低成本钛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廉价的Cr-Fe中间合金设计并熔炼制备新型TiAlCrFe系低成本钛合金,该新型钛合金原材料成本仅为TC4合金的75-80%。文中采用光学显微镜(OM)、SEM、TEM和XRD等方法对该新型合金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相组成、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选取两种合金进行Gleeble热模拟实验研究合金的热变形特征,确定合金热加工工艺性能。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本文对各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相组成及组织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Tβ+20℃下进行加热保温0.5h,TCF、TACF、TACF1、TACFB和TACF2合金空冷和炉冷后组织由α相和β相组成;水淬后组织由p相和马氏体相组成,且在TCF和TACF合金的组织中还有ω相。TACF3合金在水淬和空冷后的组织内含有β相、ω相和马氏体相存在;合金在炉冷后的组织由α相和β相组成。在TACFB合金组织中有TiB相存在,TiB相可抑制晶粒长大。在相变点以上进行热处理后,合金晶粒随保温时间和加热温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变点以下进行热处理后,合金组织由β相和初生α相组成,随温度升高,组织内初生α相逐渐减少并转变成β相。合金在单相区固溶后再时效的组织除含有α相和β相外,还有TiFe2相;在两相区固溶后再时效与直接时效后的组织均由α相和β相组成。
本文对合金元素含量、冷却方式、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等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冷却方式下,由于水淬后TCF和TACF合金中含有ω相,致使水淬后强度最高,但塑性最差;TACF1、TACFB、TACF2和TACF3合金空冷后强度最高,其中TACF3合金空冷后抗拉强度为1260MPa,水淬后弹性模量最低为73.0GPa。在相变点以上进行加热处理,热处理温度和加热时间对合金强度影响不大。
在单相区固溶后再时效的组织内包含有TiFe2相,该相使塑性显著降低,甚至完全脆化。合金在两相区固溶后再时效后的强度和塑性与单相区固溶后再时效相比均有所提高,TACF2合金经860℃/1.0h/WQ+525℃/8.0h/AC热处理后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1359MPa和4.5%,与单相区固溶后再时效相比分别提高了118MPa和4.0%,延伸率最高可提高19.0%。合金经过退火热处理后,随Cr和Fe元素含量增加,合金强度逐渐增加。随直接时效温度和时间增加,合金强度逐渐降低,TACF3合金在525℃/8.0h/AC时效后强度最高,抗拉强度为1415MPa,延伸率为7.0%。
该系列合金(TACF1和TACFB)是对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比较敏感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随应变速率增加,合金真应力逐渐增大;在不同应变速率下,随形变温度升高,合金真应力逐渐降低。通过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方程建立TACF1和TACFB合金本构方程,在同等条件下变形,TACF1合金需要激活能比TACFB合金要低,说明TACF1合金高温变形比TACFB合金要容易。在TACF1和TACFB合金变形量为0.7时的加工图中可知,在本实验条件下TACF1合金可加工区域为900℃和950℃下的各应变速率;TACFB合金不可加工区域为870~940℃、应变速为1.0s-1的区域,其余区域均为可加工区域。虽然TACF1合金比TACFB合金变形要容易,但是TACFB合金的加工性更好。随形变温度和应变速率增加,合金组织内岀现动态再结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细小的动态再结晶晶粒位于变形晶粒的交叉点和晶界上,所发生的动态再结晶均为不完全动态再结晶。
|
|
|
|
1 |
马淑波,张匀,常昕,周敬;MP—159合金强化机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J];材料工程;1990年04期 |
2 |
林永新
,裴大荣;退火温度对钛—钢爆炸复合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6年02期 |
3 |
刘佑平;锡对高强度铸铁感应淬火后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84年06期 |
4 |
刘治山;;淬硬86CrMoV7冷轧辊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与性能[J];金属热处理;1989年12期 |
5 |
王世洪,沈桂琴,梁佑明,王金友,付作义,段珺;Ti—10V—2Fe—3Al合金的固溶时效及其组织与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0年04期 |
6 |
王顺才;李春志;石健;李春玉;;高温瞬时和热暴露对2024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航空材料学报;1991年01期 |
7 |
王佑平;化学成分对球铁正火回火后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92年05期 |
8 |
吴晓春,崔崑;钒、钛对非调质塑料模具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97年06期 |
9 |
刘宗昌,王玉峰;激光热处理对铜基摩擦片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0 |
刘晓禹,于丽萍;热处理对马氏体不锈钢FV520B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一重技术;2005年04期 |
11 |
李奇志;李慧中;;热处理对双相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湖南有色金属;2006年01期 |
12 |
高建昌;邵红红;许友谊;;20CrMo钢与45钢激光对接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J];金属热处理;2006年03期 |
13 |
邱寿昆;贺地求;周古昕;;25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缝组织与性能[J];铝加工;2006年02期 |
14 |
王建泽;康永林;杨善武;周建;;ULCB钢相变产物粒状与板条状贝氏体组织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6年S1期 |
15 |
张迎晖;赵鸿金;康永林;;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研究进展[J];上海金属;2006年05期 |
16 |
宋佩维;井晓天;郭学锋;;热处理对往复挤压态Mg-4Al-2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7年01期 |
17 |
鲁世强;胡春文;王克鲁;李鑫;董显娟;贺跃辉;;新型Cu/Cr_2Nb真空断路器触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粉末冶金技术;2007年02期 |
18 |
马志新;张家振;李德富;张奎;;铸态Mg-Gd-Y-Zr镁合金均匀化工艺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年09期 |
19 |
胡付立;陈敬超;于杰;冯晶;;原位合成制备Cu/FeS复合材料研究[J];电工材料;2007年04期 |
20 |
董红磊;杨耀东;张宝玉;;回火温度对XCQ16车桥用无缝钢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物理测试;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