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系铝合金的淬火敏感性研究
【摘要】:航空航天领域对飞机机身、机舱壁板、机翼梁等更加轻量化的要求,使得轻质铝合金构件呈现大型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为了保障大型整体构件厚度截面各处性能的均匀性,所使用的铝合金材料必须具有低淬火敏感性。因此,对7000系铝合金淬火敏感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7000系铝合金,主要通过固溶处理获得α-A1过饱和固溶体,后时效使合金得到强化。若过饱和固溶体稳定,则大型构件的厚度截面各处,即使淬火冷却速度不同,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淬火分解析出现象,时效后基体中析出的沉淀相差别不大,性能差别不大。
本文主要采用SEM. XRD. TEM.3DAP及电导率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Zn、Mg、Cu三种元素对7000系铝合金过饱和固溶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铝合金淬火冷却过程中“诱导析出”的现象,并初步探讨了铝合金淬火敏感性的机理。
鉴于直接对7000系四元合金过饱和固溶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的复杂性,首先对zn、Mg、Cu三种元素与二元和三元铝合金过饱和固溶体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元及三元合金分别进行固溶处理淬火后,含Cu元素的合金,相对含Zn、Mg两种元素的合金过饱和固溶体不稳定,较易脱溶析出;且随Cu元素含量的增加,淬火态二元Al-xCu合金和三元Al-xZn-yCu合金基体中,脱溶析出相密度越高,尺寸越大。二元及三元两类合金过饱和固溶体体系中,Cu元素原子引起的过饱和固溶体的晶格常数变化量最大,即|△aCu||△aMg||△aZn|;晶格常数改变量越大,过饱和固溶体越不稳定。
淬火态7000系四元铝合金中,Zn、Mg、Cu三种元素原子引起合金过饱和固溶体的晶格常数改变趋势与二元及三元合金体系中相同,添加相同含量的三种合金元素时,Cu元素原子引起晶格常数变化量最大;当(zn+Mg+Cu)值约在5.8at%-7at%范围内时,合金晶格常数变化量最小。现阶段航空航天中应用广泛的7085与7050两种铝合金经固溶淬火处理,晶格常数改变量较大的7050合金过饱和固溶体中,室温放置1.5h后,基体中所含原子团簇的密度(约9.3×1024/m3)相比7085合金(3.5×1024/m3)较高;大部分团簇中包含的原子数少于30个,在电镜二维观察视场中尺寸约小于1nm;当遭遇合适的热力学条件时,这些团簇将进一步长大粗化,加速沉淀析出过程。
在含10~15个原子的小尺寸团簇中,7085合金基体中含Cu原子团簇占总团簇比例约为65%,Cu元素含量约5at%-6at%;7050合金基体中含Cu原子团簇占总团簇比例约为82%,Cu元素含量约9at%~10at%,远远超出合金中Cu为1at%的名义成分含量。随团簇尺寸的增加,两种合金中含Cu原子的团簇比例均增加,当原子团簇中所含原子个数超过30时,两种合金基体中含Cu原子团簇的比例均上升至95%,进一步说明了Cu在铝合金中为淬火敏感性元素,在基体中造成的晶格畸变大,形成的畸变能高,降低了沉淀相的形核位垒,加速部分析出相的长大粗化过程。因此,Cu元素含量较高的7050合金过饱和固溶体不稳定,室温放置1.5h后,尺寸超过约2nm的沉淀相(所含原子数多于50个的团簇)密度约0.7/nm3,而7085合金基体中密度仅为0.035/nm3,不含Cu元素的7021合金基体中未见明显析出。
淬火态7000系铝合金基体中容易“诱导析出”位置的顺序是:晶界、亚晶界及与基体非共格的Al18Cr2Mg3第二相颗粒、A13Zr相、过量的Cu元素原子,这些因素均增加了铝合金的淬火敏感性,但这些因素在不同合金基体中产生“诱导析出”的能力不同,要结合合金本身α--A1过饱和固溶体的稳定性来解释合金淬火敏感性问题。
端淬实验显示,在7B04合金中,除去(亚)晶界优先参与“诱导析出”外,基体中存在的、与之非共格的Al18Cr2Mg3第二相粒子,也是一个与亚晶界诱导析出能力基本相当、促进第二相析出并长大的主要因素,严重增加合金的淬火敏感性,因此在距离淬火端较近的位置便充当异质形核位置,诱导产生第二相;7050合金中,除去(亚)晶界优先参与“诱导析出”外,与基体完全共格的A13Zr、过量的Cu元素原子也是加速沉淀相产生并粗化的重要因素;7085合金基体中,A13Zr第二相粒子是促进第二相产生并粗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相比7050合金,主合金元素Cu含量较低,α-A1过饱和固溶体比较稳定,淬火敏感性相对较低,此研究结论与能够代表合金过饱和固溶体在淬火过程中稳定性的TTP实验曲线结论相吻合。
|
|
|
|
1 |
吕忠
,陆培亮
,邢英华
,郭凌云
,徐澄宇;TZM合金强化机制[J];钢铁研究学报;1983年01期 |
2 |
张守魁,王丹虹;铸态高强度球墨铸铁的研制与生产[J];机械工程材料;1994年04期 |
3 |
何振邦;铸造高温合金在穿孔机导板上的应用[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4 |
陈美玲,葛继平,张利明,丁立英,姜守本, 徐志刚;微量元素对ZA合金铸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5 |
李祖德;赵慕岳;罗述东;易健宏;;含锰高强度低合金烧结钢(Ⅰ)——成分系列[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2期 |
6 |
李祖德;赵慕岳;罗述东;易健宏;;含锰高强度低合金烧结钢(Ⅱ)——锰的加入方式和烧结过程特征[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3期 |
7 |
王天祥,陈霞雯;稀土元素对ZL104合金作用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8 |
乐启炽;崔建忠;;Mg—Li合金轧制制度研究[J];浙江冶金;1997年01期 |
9 |
陈军;TiNi形状记忆合金强化的钛基和铝基复合材料[J];钛工业进展;2001年03期 |
10 |
杨禹华,郭源君;雷蒙磨磨辊熔焊合金强化层磨料磨损特性研究[J];矿山机械;1994年09期 |
11 |
孙玉宗,杨学合,栾兆群,李英庆,安利军,马振强;等离子束热处理气缸套研究[J];内燃机配件;1999年03期 |
12 |
刘和法;戴学礼;孙迺箴;顾明元;;CuCo2Be合金热处理用动力学曲线测定和合金强化相的分析研究[J];金属学报;1987年02期 |
13 |
肖纯芳;铸造高温合金在穿孔机顶头上的应用[J];热加工工艺;1998年04期 |
14 |
黄创高;文春丽;韦娜;刘慧;高英俊;;Al-Cu合金析出相的原子键强与性能[J];有色金属;2010年02期 |
15 |
一机部仪表材料研究所恒弹性合金小组;;恒弹性合金简介[J];功能材料;1971年04期 |
16 |
龚润生;尹志民;涂远军;王占一;;OOCr14Ni6MoNb合金在300℃、350℃、400℃时效的性能与结构的热稳定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
17 |
谭延昌;赵玉华;何斌;;国外弹性合金研制中的若干进展[J];功能材料;1988年05期 |
18 |
乐启炽,崔建忠;Mg-Li合金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宇航材料工艺;1997年02期 |
19 |
村上舆太郎,邓至谦;钛合金的相变和热处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3年01期 |
20 |
陈江华;;透射电镜原子成像新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信息;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