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特点及结核分枝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泵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katG、inhA、oxyR、ahpC、ndh、dfrA、kasA、inhA启动子区、oxyR-ahpC基因间区、rpoB、rpsL、rrs、gyrA、gyrB、tlyA和thyA基因基因突变特点,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喹诺酮类、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对303例异烟肼耐药菌株和61例异烟肼敏感菌株、195例利福平耐药菌株和169例利福平敏感菌株、360例链霉素耐药菌株和53例链霉素敏感菌株、266例乙胺丁醇耐药菌株和32例乙胺丁醇敏感菌株、118例喹诺酮耐药菌株和128例喹诺酮敏感菌株、10例阿米卡星耐药菌株、25例卷曲霉素耐药菌株、15例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交叉耐药菌株及30例双敏感菌株、31例对氨基水杨酸钠耐药菌株和65例对氨基水杨酸钠敏感菌株临床分离株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及DNA测序分析。结果①303例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有84.8%katG基因发生突变,97.4%突变集中在katG基因85-463密码子区,其中S315T位点最多占55.4%,而R463L位点在敏感菌株中突变达到80.3%高于耐药菌株62.7%(P0.05);inhA启动子区18.8%的点突变发生在-15(C→T)高于敏感菌株的4.9%(P0.05);在oxyR-ahpC间区突变菌株,异烟肼耐药菌株比例是9.6%高于敏感菌株的1.6%(P0.05)。②在195例利福平耐药菌株中,168例(86.2%)rpoB基因发生突变,突变主要集中在531(41%)、526(22.5%)、516(9.7%)三个位点,同时在27例多位点突变的菌株中,25例(92.6%)为利福平耐药菌株。③360例链霉素耐药菌株中,分别有71.7%rpsL基因和11.6%rrs基因发生突变,其中rpsL基因K43R和K88R位点突变比例分别是60.6%和11.1%,而rrs基因A1401G位点,其在耐药中比例(2.2%)少于敏感菌株(9.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④266例乙胺丁醇耐药菌株中,共检测到45.1%的embB基因突变菌株,98.3%突变发生在319-497密码子区,其中突变最多的位点是306位点(26.1%)。⑤在118例喹诺酮类耐药菌株中,共检测到74.6%的菌株gyrA基因突变,最常见是94位点(49.9%)和90位点(19.5%)⑥从tlyA基因突变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和敏感菌株均未发现突变株;卷曲霉素单耐药菌株有6株突变(24%),在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交叉耐药菌株中有1例同义突变;A1401G在阿米卡星、卷曲霉素、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交叉耐药菌株中突变比例10%、8%、13.3%;C1402T在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交叉耐药中各1例。⑦在31例对氨基水杨酸钠耐药菌株中,71%thyA基因发生突变,以第19位碱基C缺失和第168位碱基C缺失突变为主,在耐药菌株中的突变率分别是54.8%、25.8%,其敏感菌株中突变率也达了35.5%、12.3%,耐药与敏感相比两个位点突变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项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8种抗结核药物与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北京地区流行分子特点的研究及建立快速、特异、准确的药物敏感性分子诊断的方法。
目的筛选左氧氟沙星(LFX)耐药和敏感的临床分离菌株,分析外排泵系统在LFX耐药的作用,并初步筛选LFX类药物的外排泵基因。方法采用刃天青的药敏检测方法,分析加入三种泵抑制剂利血平(Res)、羰基氰氯苯腙(CCCP)和维拉帕米(Ver)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药物刺激组和药物未刺激组对编码13种外排泵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筛选得到59例LFX耐药菌株和4例敏感菌株。在应用泵抑制剂之前,耐药菌株MIC大于2mg/l(包含2mg/l)的菌株共52株,MIC小于2mg/l菌株共7株;在应用泵抑制剂Res之后,耐药菌株MIC大于2mg/l菌株共43株,MIC小于2mg/l菌株共16株,应用泵抑制剂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4,P0.05),MIC值降低2-16倍;在应用泵抑制剂CCCP之后,59株耐药菌株MIC值全部小于2mg/l,应用泵抑制剂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0,P0.05),MIC值降低2-64倍;在应用泵抑制剂Ver之后,耐药菌株MIC大于2mg/l共菌株31株,MIC小于2mg/l菌株共28株,耐药率下降明显,应用泵抑制剂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13,P0.05), MIC值降低2-64倍;同时泵抑制剂对4例敏感菌株外排泵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剂CCCP和Ver作用最明显:应用泵抑制剂后仅有1株MIC值为2mg/l,而应用泵抑制剂Res后外排泵作用不明显。对59例LFX耐药菌株和4例LFX敏感的菌株gyrA和gyrB基因进行检测,45株(95.8%,45/47)突变中MIC值大于2mg/l,仅两株D94G突变菌株MIC值小于2mg/l。此外发现有12株耐药不突变的菌株,而63株结核分枝杆菌gyrB基因均未发现突变。12株耐药不突变的菌株MIC值结果显示,在应用CCCP泵抑制剂后,12株耐药菌株MIC值降低2-16倍;在应用Ver泵抑制剂,10株耐药菌株MIC值降低2-4倍,仅451和575菌株MIC值没有发生变化;在应用Res泵抑制剂后,729、777、896、838、529、642、325菌株MIC值降低2-4倍以上,其他5株在应用泵抑制剂后MIC值没有变化。在LFX药物刺激后,结果显示药物处理后有10种泵基因水平下降,其中Rv1348和Rv2686c下降比较明显,其基因水平分别是药物处理前的0.52和0.42倍。有三个泵基因水平有所上升,分别是Rv2846c基因水平是药物处理前的1.21倍;Rv3239c基因水平是药物处理前的1.17倍;Rv2936基因水平是药物处理前的1.06倍。结论靶基因gyrA突变是喹诺酮的耐药的主要机制,而且其突变与喹诺酮高水平耐药相关。分枝杆菌的外排泵系统参与了喹诺酮耐药的发生,而泵抑制剂对外排泵系统有抑制作用,其中CCCP作用最明显。潜在的外排泵基因Rv2846c、Rv3239c和Rv2936在耐药菌株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结核分枝杆菌耐喹诺酮药物的发生。
|
|
|
|
1 |
毛菊珍,张莹,杨仁洪;843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谱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
2 |
李成文;;90例高度耐药结核菌产生之因素及耐药后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1963年02期 |
3 |
王金花,于长国;医院耐药菌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关联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9年02期 |
4 |
郑少敏;任婕;张春环;彭兰芬;;医院感染病例及耐药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
5 |
徐艳;郭丽双;付英梅;张文莉;张凤民;;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2期 |
6 |
张坚;朱震宏;苏广龙;季萍;;新疆地区鲍氏不动杆菌qacE△1-sul1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1期 |
7 |
胡泰欢;;耐药菌感染调查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21期 |
8 |
周琳琳;杨策;王海燕;黄苏娜;刘庆;胡德耀;胡仕林;李廷荣;陈岩冰;蒋建新;;珊瑚姜油对常见耐药菌的抑菌作用及急性毒性实验[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9 |
颜雪芳;张灼华;江惠;;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的培养鉴定和药物监测分析[J];吉林医学;2010年01期 |
10 |
同重湘;马建军;水永珍;姜元;王世军;;414例肺结核患者耐药菌谱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04期 |
11 |
张献;;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及临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12 |
李娟,郭雁宾,牛爱秋,宋艳华,孙桂珍;慢性肝病合并腹腔感染40例临床及药敏实验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05期 |
13 |
薛文英,封国生,胡凤军,宋志香;对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05期 |
14 |
陈立基;苏世仪;;115例肺结核耐药病例复治的疗效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1965年01期 |
15 |
苏盛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化学修饰[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5年04期 |
16 |
王彤,李家泰,徐桂珍,李曼宁,钟巍,朱国栋;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老年人感染中耐药菌抗菌活性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4年03期 |
17 |
马彦平,董立;中草药对耐药菌种的抑菌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1994年03期 |
18 |
郭昌星,王智兰,杨兴易,林兆奋,赵良,陈德昌,单红卫;176例ICU重症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4年04期 |
19 |
范昕建;几类重要的耐药菌感染及其防治[J];西部医学;2005年04期 |
20 |
俞文元;谢建树;王明伟;;化学合成及新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