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缺血性脑梗死高危因素及其与情志的相关性

褚慧玲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各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梗死发病预警中的价值,并运用量表量化方式探讨脑梗死及其高危因素与情志的相关性,为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提供依据。材料、方法1.以调查表形式搜集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各危险因素所占比例,并研究各主要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2.为研究情志与脑梗死及其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中医七情量表,了解中医情志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影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量脑梗死后患者是否抑郁及抑郁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数明显多于女性;55岁以上人数明显多于55岁以下者;吸烟人数占总病例数的64.6%;饮酒过量人数占总人数的62.1%,且饮酒过量者中,以男性居多;患有高血压者占脑梗死总人数的93.4%。其中一级高血压患者数最多,约为2级3级高血压总人数的1.7倍;患糖尿病者约占总人数的一半;脑梗死患者中患心脏疾病者占总人数的71.2%,其中以单纯冠心病人数最多;血脂水平分析甘油三酯与LDL-C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2.对脑梗死高危因素做因子分析发现:有6个成分特征值1,提示高血压、饮酒量过多、性别、心脏疾病、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为脑梗死的主要致病因素;3.HAMD测量评定发现:198例患者中,可能抑郁及以上者占总人数的93%;4.高危因素与抑郁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量、糖尿病、高血压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有关系,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5.中医七情量表测评发现:除怒情志外,无论是正性情志还是负性情志,女性人数所占百分比均较男性多,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情志变化的影响,女性更容易因情志致病;6.七情阳性检出率以怒志的最高,其次为思志、忧志,悲志的阳性检出率最低;7.脑梗死高危因素与中医七情负性情志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量过多、高血压与怒志相关,且饮酒量与忧志亦相关,年龄、心脏瓣膜病与思志相关,血脂水平与悲志相关,冠心病与惊志相关,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饮酒量过大、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患者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2.情志致病存在性别差异,脑梗死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较男性更易因情志异常致病。3.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情志的变化,以中医七情中的怒为主,其次为忧、思。4.中医七情负性情志中,怒的发生与饮酒量及高血压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忧志异常与饮酒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思志的异常与脑梗死患者发病年龄上具有一致性;悲志的异常对血脂水平产生不良影响;惊志与思志的异常均可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乐春;徐海松;;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年08期
2 胡冬根;叶斌;;社区1781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年05期
3 许翠云;武建胜;;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3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2期
4 戚晓昆,钱海蓉;缺血性脑梗死的基础研究进展[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0年02期
5 蒲泉州;不同年龄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临床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李广欣 ,田清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9期
7 姜志坑;;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02期
8 徐建红;;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4期
9 卢红霞;李秋菊;;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年03期
10 杜海兰;何妮;;缺血性脑梗死130例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9期
11 章可谓;;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65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12 倪建明;黄钢;沈天真;陈星荣;;缺血性脑梗死扩散各向异性的时间演变规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7期
13 周庆海;;综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82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9年23期
14 赵铁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11期
15 陈秀;;青年缺血性脑梗死6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S1期
16 唐红涛;;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50例[J];中医杂志;2011年S1期
17 李森;;治疗缺血性脑梗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23期
18 朱向会;欧波;周超;;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早期影像学表现分析[J];西南军医;2012年02期
19 芦艳晨;;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疗效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5期
20 肖颖秀;张俏忻;庄伟端;李雯;刘潇强;;白细胞介素17及其相关分子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3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志建;薛海英;;麦普宁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张英;;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倪建明;沈天真;陈星荣;;缺血性脑梗死的弥散各向异性的时间演变规律[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高鹏;何志义;;踝臂指数、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梗死相关性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边颖;何志义;孙锋;李正;;bcl-2转染骨髓基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及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于学文;王瑞峰;马红霞;张喆;尚进;陈华;郭佑民;;基于Meta分析对缺血性脑梗死的定量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赵洁皓;王丽娟;袁彦伯;唐安戊;李东江;郑芷萍;;13N-NH3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随访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胡军;冯华;;雌激素脑保护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建明;弥散和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勇;SPIO标记大鼠B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MR成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褚慧玲;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缺血性脑梗死高危因素及其与情志的相关性[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6年
2 王焱燚;纤维蛋白溶解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边颖;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梗死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高鹏;踝臂指数、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梗死相关性的临床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楠;侧脑室注射PLXSN-bcl-2基因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及其对VEGF影响的动态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瑞祥;缺血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匡远深;我国一项神外基础实验研究取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