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

曾冰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大量的出口需求拉动,对外依存度过高,存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等问题,传统产业维持简单加工生产,研发和设计投入少,产品附加值很低,技术革新能力不强,长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长期背负了产业衰落、就业困难、内生增长乏力等重重压力的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以老工业城区转型为研究对象,拟从知识吸纳、产业创新与城区转型问的互动机理出发,研究城区知识吸纳的影响因素,知识吸纳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和知识吸纳与城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及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形成以知识吸纳为核心要素的转型理论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老工业城区发展的问题与瓶颈,提出老:[业区转型发展的可能路径及其依赖条件,并结合杨浦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路径的案例研究,提出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建议。 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思路和逻辑体系。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老工业城区转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介绍文章的内容安排和论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对知识吸纳和区域发展进行文献综述。回顾了知识溢出相关理论演变的历程,分析了知识溢出内涵、影响因素和溢出路径,及知识吸纳机制和吸纳效应的测量,明晰了在相同的知识溢出环境下,知识吸纳能力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的内生增长相关理论,阐述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知识吸纳与城区发展间的互动关系,借助三螺旋这个大学知识与城区互动发展理论,形成知识吸纳通过促进创新推动产业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推动城区发展,城区发展通过增加知识投入、优化空问环境和制度创新提升知识吸纳效应的循环累积良性互动理论框架。 第三章分析知识吸纳影响因素。分别分析知识吸纳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影响因素。知识吸纳效果依赖于地区自身的知识基础、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城区环境和组织制度等内生性因素的作用,并受空间距离、技术差距、信息交流、区位条件、制度体制等外生性因素影响。论文进一步从定量角度就上述主要影响因素对中国城市知识吸纳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建议地方政府应重视知识性人才吸引和培育、提升知识基础的财政投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等的知识吸纳能力培育。 第四章研究知识吸纳、产业创新、城区转型的互动机理。基于知识溢出源的知识吸纳路径,认为通过本地知识要素的充分挖掘、外部知识溢出的尽力吸纳和利用,可以有效提升本地知识吸纳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知识吸纳如何有利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体现为新知识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高新技术的产品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产业创新如何促进城区转型,以及城区转型又如何提升知识吸纳能力而更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形成知识吸纳、产业创新和城区转型间的互动关系理论。并对老工业城市上海市知识吸纳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建议未来上海市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应当重点鼓励FIRE产业和ICE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力吸引这些行业的高端人才落户上海,提高产业和城市的知识吸纳效应。 第五章在前期知识吸纳与城区发展理论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国老工业区发展的概况及发展瓶颈,我国老工业区普遍存在产业衰落、收入较低、就业困难、知识吸纳能力低和内生增长动力缺乏的问题。根据产、lk转型发展的特点,提出可以把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分为三种路径:退出式、渐进式和跨越式,并分析不同路径所依赖的条件和基础。 第六章围绕老工业城区转型探索展丌案例研究。首先回顾杨浦发展历程,分析其现实困境及转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背景。在资源、要素、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杨浦选择跨越式转型路径,通过开发本地知识要素和吸纳外部知识溢出,提升城区知识基础;通过优化区域制度环境、空间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知识吸纳效应;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三重螺旋区域,引领城区创新发展。初步形成知识吸纳与城区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第七章是结论和建议部分。在综合前六章的基础上得出现时期以矢¨识吸纳能力的培育、放大作为核心因素推动工业区转型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并建议用跨越式发展理念指导那些已失去原产业发展基础的老工业城区转型,改善城区形态,为新兴产业筑巢并改善吸纳知识要素结构,创新制度机制,有效放大知识吸纳要素,不断增强知识、产业、城区、人口的互动效应,实现城区转型跨越发展。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1、从知识经济的背景探索老工业城区的转型路径。将增长方式和发展动力这些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和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进行深层次分析。 2、从知识吸纳的创新角度分析转型效应。研究了人才、环境、制度等因素通过影响知识吸纳而影响创新发展。并就改善知识吸纳环境提出针对性建议。 3、清晰描述以知识吸纳为核心的转型框架及与相关重要条件的互动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连克三关 增产减人[J];中国劳动;1959年12期
2 李才;对招标投标方式及其程序的设想[J];财经问题研究;1986年06期
3 孙迪鹏;企业劳动工资改革重在形成激励机制[J];企业管理;1992年01期
4 张冬平;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途径探讨[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5 崔义成,於全收,李爱明;市场价值——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的一把钥匙(上)[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党建德;;试论SNA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J];理论学刊;2008年12期
8 彭文生;孙淼玲;;劳动力账 工资增长率不敌员工流失率[J];商界(评论);2011年07期
9 ;总结工资改革的经验 加强经常性的工资工作[J];中国劳动;1956年10期
10 张子恒;;做好编制1957年劳动力平衡调配计划的工作[J];中国劳动;1956年11期
11 卫斌超;落后定额的危害[J];中国劳动;1957年03期
12 刘毅;第六讲 计件工资制(续)[J];中国劳动;1957年16期
13 于戈;冶金系统大力展开精简管理机构的工作[J];中国劳动;1957年22期
14 符·季布拉德热 ,江春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J];世界经济文汇;1958年01期
15 ;計划增加四百多 实际調出八百多[J];中国劳动;1958年17期
16 ;作好1958年的劳动工作迎接新的生产建設高潮[J];中国劳动;1958年02期
17 ;談談国营农牧場的工資水平問題[J];中国劳动;1958年04期
18 马振铎;以窑为纲全面跃进 争得了四月满堂红[J];中国建材;1959年11期
19 常宝玉;郑兴义;;太原市决定在四季度节约三万个劳动力[J];中国劳动;1959年22期
20 ;奋战十日 减人九千[J];中国劳动;195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坤;;试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及措施[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校现周;罗世巧;;提高割胶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邱寿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5 李科;傅珊;杨中智;徐晓白;;多溴联苯醚在典型工业城市土壤中的污染状况[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陈享光;;我国对外非均衡与调节政策[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艳龙;;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林山;;科技进步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一种新的测算方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10 谷峰;何俊仕;刘琳琳;林秋;谭萍;;鞍山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冰;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姜立杰;美国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考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江洪;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邬民乐;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石灵云;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D];复旦大学;2008年
7 袁鹏;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与成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陶洪;劳动生产率分解理论及其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9 于忠江;公路建设对劳动生产率与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坤;中美日三国企业裁员模式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李红玲;企业效率:理论研究及经验证据[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易力;我国省级区域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许西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刘陆军;欧盟信息和通信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张亚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炜;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吴娜智;中国经济的可贸易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方黎;FDI在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10 于水;人民币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检验[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曲永江;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是四平的战略选择[N];四平日报;2006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杨志刚;包头 涨势汹汹 市民发懵[N];中国证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陈仕平;把来宾建设成为广西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N];广西日报;2008年
4 栗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N];陕西日报;2008年
5 实习生 张烁 本报记者 叶小钟;惠州:工业城市的低碳路线图[N];工人日报;2010年
6 秦岭水泥公司党委副书记 冯生华;建设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N];铜川日报;2008年
7 日报记者 罗秋振 陈莉;明天,我们还是愿做工人[N];柳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金国军;工业化战略引领新余打造区域中心工业城市[N];中国工业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刘银昌;曹勇会见深圳市领导[N];淮南日报;2009年
10 本报高级编辑 王谨;世博启幕前的上海一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