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研究

余建源  
【摘要】: 当前,房地产业正处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要求很高。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同许多产业关联度很大的产业,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房地产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载体。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对象,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控又是房地产业自身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针对房地产市场暴露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借鉴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理清思路,提高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规律性认识,增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性,引导我国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不仅对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稳定我国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以市场失灵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理论、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特殊性理论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和事权关系理论等为基础,总结了我国二十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与教训;详细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内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部分实践;在上述基础上,提炼出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共性和特征;以及通过对海内外调控方法的比较,找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思路和方法,完善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整体设计。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对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的分析,发现和提炼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中,经历了市场的经济周期变动、包括经济的成功增长、经历了战争或经济困难造成的住房供应紧缺。尽管各国发展过程中背景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市场化程度不同,但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中,有着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带有规律性的共性,即:一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本质,是满足本国居民最基本的住房需求。这是各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础和落脚点。二是,各国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都非常重视。政府为保障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采取了多个方面的调控对策和措施。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价格管制等手段的运用,是各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方法。三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变化,住房保障的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在发生种种变化。虽然各国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不相一致,调控方法存在个性和明显差异,但市场化选择仍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政治、社会、经济层面发现和提炼了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和美国发生的房地产次贷危机等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进行分析,在分析比较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的不足,主要包括:一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还不够;二是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方法与手段还不完备;四是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国民经济调控的协调还不够有效;五是技术产业支撑手段还比较薄弱。纵观我国二十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动荡,政府在实施调控时,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被迫的,也有时是盲目的。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对房地产这一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认识过程。要使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即:一是,要抓住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中住房消费领域中的主要矛盾和理清房地产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关系,才能把握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点。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功。三是,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础。四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 第三,坚持房地产市场化发展方向,坚持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整体设计。本文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进行了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的内容是在全面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提炼的,它包含了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原则、方式和手段、环节和节奏的论述,包含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外部环境的塑造、我国住房供应模式的选择的研究和论证、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处理。其中,在外部环境塑造方面,对国民经济增长环境、货币流通环境、外汇及汇率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在我国住房供应模式选择方面,笔者把我国当前住房供应模式界定为“市场-适度保障型”,提出了市场化方式是我国现阶段住房主要供应模式,保障性措施是国家对靠自身支付能力不能解决居住困难群体进行的救助。在解决中低收入居住困难者的基本住房问题时,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即要兼顾各方利益,又要遵循张弛有度。通过市场原则和福利原则的有机结合,既体现市场法则,又体现政策的扶持,对此,提出了协调处理政策性福利住房供应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建议。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处理方面,通过博弈关系的分析,归纳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表现和造成博弈关系的制度性根源,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方法。方法包括:一是明确房地产市场调控中中央和地方协调关系的目标和原则;二是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适应于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的新型关系,构建解决冲突的新机制和新制度;三是加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形势的正确判断;四是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积极性;五是创立中央和地方房地产市场的两级管理模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远生;关于启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年05期
2 杨静 ,白山;’97郑州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7年04期
3 李玉文,刘军波;略论房地产市场的公证制度化[J];财贸研究;2001年05期
4 齐忻;;房地产市场与广告投放[J];中国广告;2001年12期
5 宋旭东;威海市房地产市场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3年09期
6 ;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J];海南政报;2003年16期
7 肖龙沧,王邕;山东省2003年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分析与思考[J];济南金融;2004年04期
8 胡晓丹;;澳洲房地产遭遇加息压力[J];房地产导刊;2004年16期
9 陈菊;;继往开来 扎实进取[J];房地产导刊;2004年Z1期
10 刘蕊;200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年05期
11 ;台州投资现象调查分析[J];楼市;2005年18期
12 ;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发展机制[J];建设科技;2007年05期
13 华伟;;杭州是一线城市[J];楼市;2007年01期
14 易宪容;;投资过热加速房价飙升[J];英才;2007年07期
15 高玲玲;;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评估初探[J];中国资产评估;2007年05期
16 林文;邹惠明;;“两会”再降临 地产新气候[J];市场瞭望(上半月);2007年04期
17 陈真诚;;打击预期,全国房市集体异变[J];新经济杂志;2007年11期
18 ;冯海宁:外资“抄底”是一个危险信号[J];城市开发;2008年18期
19 ;金融人语[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8年12期
20 金娟;张文馨;;拯救楼市?[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浪;谭林;王莹莹;;沈阳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探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开瑞;李蕊;;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偏向及存在问题[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景春梅;;调控房地产市场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4 李优亮;仲长远;申涛;;北京房地产市场十年发展与启示[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2010·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分论坛综述[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6 何萍;;关键是提供安居乐业的好环境[A];“我为宜春中心城区‘聚人气 促发展’献良策”征文活动论文集[C];2009年
7 谭峻;;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8 苏洪见;;房地产市场领域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房价“成本清单”背后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常优;白冠秋;;中原经济区房地产市场泡沫分析[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10 宋振玲;;论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艺;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与政府管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韩芳;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与宏观调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刚;货币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姜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单志鹏;在宏观调控中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董经纬;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虚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7 陈有福;台湾房地产市场销售通路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8 王广中;社会学视域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治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邓念;政府作用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李永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保定市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以及调控措施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王洋;基于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何益臻;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章君;我国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5 姚俊;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陈宁枫;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张婷婷;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市场关系实证研究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蓓;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李志勇;广州市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D];暨南大学;2000年
10 李慧丽;房地产市场调查相关问题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 正;全国房地产市场一路攀高[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王舒 实习生 王亮;适度调控房地产市场[N];房地产时报;2004年
3 记者 刘颖;国家六部委联合调控房地产市场[N];广东建设报;2002年
4 方市兴 冯坚;南京房地产市场趋向平稳[N];江苏经济报;2004年
5 袁园;北京房地产市场有六大影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汪晓霞;南京房地产市场止软走强[N];新华日报;2001年
7 袁仁标;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康[N];中国建设报;2004年
8 记者 张忠安;“金九”不咋样 “银十”仍难旺[N];广州日报;2008年
9 卢先兵;“座谈会”,救市的先兆?[N];广东建设报;2008年
10 记者 李荣华;我区五部门联合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N];华兴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