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宋丽君  
【摘要】: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1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仍有血吸虫病人40多万。血吸虫感染可造成人体器官的器质性变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由于血吸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能不断更新自身表面抗原成份,并能对宿主免疫系统功能进行主动调节,因而拥有很强的免疫逃避能力,给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带来很大的困难。至今还没有具有实用价值的抗血吸虫感染疫苗问世,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仍主要依赖于化学治疗。 20世纪80年代吡喹酮的发现,使血吸虫病的治疗取得历史性的突破,随即取代其他药物,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血吸虫感染的伴随免疫”特征使得宿主不能形成持久的抗再感染免疫力,再感染后需要重复治疗。但反复用药易导致血吸虫产生抗药性。1994年,Doenhoff等已在实验室内诱导出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而在曼氏血吸虫病流行的非洲及南美洲,也已发现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下降的现象,埃及血吸虫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另外一种药物,但是青蒿素类药物主要杀伤血吸虫童虫,对成虫效果不佳,且青蒿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疟疾抗药性的产生,对疟疾的治疗带来挑战,因而限制了其使用。迄今为止除青蒿素之外,还没有可替代吡喹酮的治疗药物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血吸虫病药物。 近年来,生物体内氧化还原代谢平衡逐渐成为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靶点。寄生于宿主体内的病原体为了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维持自身的氧化还原平衡,并抵抗来自宿主活性氧的损伤。在真核生物中,主要有两套抗氧化系统:硫氧还蛋白系统和谷胱甘肽系统。这两套系统在维持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参与机体的抗氧化作用外,这两套系统还与转录因子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DNA合成,激素、细胞因子和硒蛋白代谢等许多重要的细胞生理功能相关。其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已成为抗肿瘤药、抗感染药物开发的重要靶标。 已有研究证实,在蠕虫(曼氏血吸虫和猪肉绦虫)体内,不存在单独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该两种酶的功能被一种多功能酶—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所取代。通过RNAi干扰技术已经证实TGR是曼氏血吸虫生存所必须的基因。抑制曼氏血吸虫TGR的表达,虫体因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死亡。因此,TGR可能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抗血吸虫感染的药物作用靶标。 目前关于日本血吸虫TGR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表达了日本血吸虫TGR硒蛋白,并对其活性与功能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克隆与多态性的研究 采用QuickPrep~(TM) mRNA purification kit抽提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按照Fermants公司Phusion~(TM) RT-PCR kit制备日本血吸虫成虫第一链cDNA。以曼氏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mTGR)的基因序列,通过Blast软件搜索日本血吸虫EST数据库,获得与SmTGR基因同源的日本血吸虫EST序列。根据搜索到的EST序列设计引物,从cDNA中扩增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TGR)基因片段,将PCR产物进行TA克隆并进行DNA序列分析。序列分析显示SjTGR是一种C末端含有保守序列GCUC的硒蛋白(U指的是硒代半胱氨酸),SjTGR基因中存在点突变、缺失等多态性改变。 二、表达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硒蛋白嵌合基因的构建 为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SjTGR蛋白,根据文献报道的硒蛋白表达策略,在SjTGR开放阅读框终止密码子UGA的末端融合一个大肠杆菌的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SECIS),形成一个嵌合基因。它可以在大肠杆菌中使硒代半胱氨酸准确地插入到SjTGR的终止密码子UGA所在的特殊位置形成硒蛋白,以便使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jTGR具有天然的酶活性。 三、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硒蛋白的表达及特性分析 将融合有大肠杆菌SECIS结构的SjTGR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41a中形成重组表达质粒SjTGRsec/pET41a。将重组表达质粒SjTGRsec/pET41a和质粒pSU ABC共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对处于静止生长期的细菌在24°C诱导24 h,可表达出可溶性的SjTGR蛋白。同位素~(75)Se掺入试验证实质粒pSU ABC表达产物可促进硒代半胱氨酸整合,增加SjTGR硒蛋白的产量。通过阿糖胞苷-2’, 5’-二磷酸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从表达产物中制备出纯化的重组SjTGR蛋白。用重组的SjTGR免疫小鼠得到高效价的抗SjTGR多克隆血清,免疫印迹实验证实日本血吸虫体内存在天然的TGR蛋白,而不存在单独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分子。 四、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酶动力学分析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2550, SHIMADZU),在25°C条件下,分别以5-联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胰岛素,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β-羟乙基二硫化物(HED)为底物,测定SjTGR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氧还蛋白(Grx)活性及各自的米氏常数。以金诺芬为抑制剂,测定其对SjTGR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抑制常数。结果显示SjTGR是一种具有TrxR, GR, Grx活性的多功能酶,酶活性分别为8.11μmol·min-1mg-1、2.19μmol·min-1mg-1和12.10μmol·min-1mg-1。不同的酶底物得到的Km值分别为21.42±0.44μM (NADPH)、3.24±0.40μM (Trx)、145.05±6.31μM (DTNB)、49.55±6.31μM (GSSG)、2.792±231μM (HED)、3.831±54μM (GSH)。金诺芬对SjTGR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 nM重组的SjTGR的TrxR、GR、Grx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89、0.47、8.12 nM,TrxR、GR的抑制常数(Ki)分别为0.762 nM和0.034 nM。金诺芬对SjTGR的TrxR活性抑制作用为竞争抑制,而对SjTGR的GR活性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抑制作用。 五、抑制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药物筛选及其毒性作用 取日本血吸虫成虫置于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30 ~ 60 min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金诺芬、顺铂、阿霉素及化合物4N、H、B、O),分别于6、24、48、72 h观察虫体活力、形态改变及死亡情况。随后换无药物的新鲜培养基,观察虫体活力的恢复情况,并计算药物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药物处理后的成虫匀浆上清液中SjTGR的TrxR和GR的活性改变。每只小鼠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在血吸虫感染的各个阶段使用金诺芬和4N进行药物腹部注射治疗,治疗剂量为金诺芬6mg/kg,4N 45mg/kg,一天治疗2次,连续治疗5天。治疗阶段包括:①皮肤期(感染后第1天用药);②肺期(感染后第7天用药);③肝期(感染后第23天用药);④成虫期(感染后第35天用药)。对照组小鼠在相应感染阶段腹部注射等量溶剂(DMSO+生理盐水)。感染后42天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显示5μg/mL的金诺芬作用24 h、20μg/mL的化合物4N作用72 h、60μg/mL的化合物H作用72 h、80μg/mL的顺铂作用72 h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致死率分别为100%、60%、66.7%、100%,LD50值分别为2.56、17.59、54.14μg/mL和52.87μg/mL,其他药物对日本血吸虫无作用。金诺芬、化合物4N、顺铂、化合物H对成虫的毒性作用具有不可逆性;金诺芬、顺铂对日本血吸虫的TGR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他药物对SjTGR无作用。5~30μg/mL金诺芬、20~30μg/mL 4N、70~150μg/mL顺铂及60~150μg/mL H作用24 h均可使虫体形态发生改变。体内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金诺芬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无作用,但对日本血吸虫成虫有41.5%的减虫率和43.18%的减卵率(P值均 0.05)。4N对各期血吸虫均无作用。 六、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抑制肽的筛选与鉴定 将纯化好的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TGR)包被于培养皿中(60×15 mm),与展示肽库噬菌体(1011 pfu)反应,用严谨条件洗涤未结合的噬菌体,再用NADPH洗脱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洗脱的噬菌体扩增后再次与包被在酶标板上的SjTGR结合,进行第二次筛选。如此重复淘洗三次,获得与SjTGR结合的噬菌体克隆。测序结果显示,经过三轮淘洗后,在58个测序噬菌体克隆中共存在4种同源肽段,分别命名为:JIPDys1、IPDys2、JIPDys3、JIPDys4。其中JIPDys1存在于26个克隆中, JIPDys2存在于2个克隆中,JIPDys3存在于3个克隆中,JIPDys4存在于4个克隆中。ELISA、Western Blotting检测四种多肽均能与SjTGR结合,酶活性抑制试验显示肽JIPDys1、JIPDys2、JIPDys3具有抑制SjTGR活性作用,1011 pfu的三株噬菌体对SjTGR的TrxR,GR,Grx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59.04%,80.80%,53.56%;45.24%,69.43%,25.64%;54.72%,20.88%,43.02%。肽JIPDys4对SjTGR活性不具有抑制作用。 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出具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氧还蛋白活性的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TGR)硒蛋白。体内、外抑制试验证明该蛋白是维持日本血吸虫氧化还原平衡的关键分子,是生命的必须基因,是血吸虫病治疗新药开发的潜在靶标。筛选到的具有抑制SjTGR活性的噬菌体展示肽为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本血吸虫病治疗新药奠定了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卓娃,胡采青,傅义,陈伟,黄希宝;不同宿主在湖区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年01期
2 汪世平;免疫诊断单克隆抗体的靶抗原——日本血吸虫Sj23蛋白的进一步特性鉴定[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2年04期
3 何毅勋,胡亚青,郁琪芳,谢觅,裘丽姝;亚洲不同地域品系日本血吸虫若干生物学性状的比较[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年03期
4 余祖江,杨明义,董惠芬,蒋明森,张培喜,倪永辉;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的分析[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宋文剑,孔争,杨金荣,李雍龙;TNF-α对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影响的体外试验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7年04期
6 陈锡慰;与肌动蛋白族同源的日本血吸虫67kDa蛋白的鉴定与克隆[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8年01期
7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渊,汪学龙,吴忠道,周青;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大亚基核糖体基因的亚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0年04期
8 杨光荣,熊孟韬,吴兴,范崇正,陶开会,吴鹤松,苏禄权,杨品香,段彩虹;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情况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年01期
9 彭鸿娟,陈晓光,卢晓昭,龙綮新;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基因的发现与克隆[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8期
10 李德发,沈继龙,祖莹,王维,郭泽坤,余龙;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编码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年02期
11 董惠芬,蒋明森,刘晴,钟沁萍,朱俊勇;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SDH和LDH细胞化学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年02期
12 万志刚,肖建华,曾桥,杨秋林,张愉快,杨胜;日本血吸虫新基因BBC1的获得和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13 龙小纯,刘文琪,方正明,李雍龙;一氧化氮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影响[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4期
14 邵筱,余新炳,吴忠道,徐劲,李焱,刘翰腾,李华文,李宝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电子延伸[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4年04期
15 杨坤;周晓农;;湖北钉螺片山亚种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染性及抗感染性的机制研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年02期
16 蕭樹華;商韻徵;;F-30066体外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1963年12期
17 ;日本血吸虫、班氏丝虫和钩虫感染者IgE的升高及血吸虫病治疗后IgE的变化[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4年02期
18 范本伦;;硝基二苯胺异硫氰酸酯(C9333-GO/CGP4540)的抗血吸虫作用及某些毒理学性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7年01期
19 王敏霓;刘约翰;芦仙娥;孙云松;;国产吡喹酮杀日本血吸虫体外试验[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0 陈兆浚,胡文秀;吡喹酮抗小白鼠体内日本血吸虫作用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斌涛;刘文琪;;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IL-17的动态变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付媛;张雪娟;卢福庄;石团员;;日本血吸虫融合蛋白2LHD-Sj23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艳丽;赵犇鹏;李莹;杨健美;苑纯秀;冯新港;;日本血吸虫鞘脂激活蛋白原T细胞免疫原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启军;郝力力;蔡鹏飞;;日本血吸虫小RNA(snRNA)转录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易新元;曾宪芳;蔡春;张冉;陈欲晓;曾宪忠;田明礼;;日本血吸虫DNA疫苗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第九次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姜宁;武闯;陈启军;;日本血吸虫23kDa膜蛋白(Sj23)与人免疫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戴洋;朱荫昌;王晓婷;唐建霞;赵松;;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体内电穿孔法的进一步研究[A];2011新型疫苗与抗体创制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旻;韩艳辉;朱珠;李东;洪炀;吴秀娟;傅志强;林矫矫;;日本血吸虫体被表膜蛋白磷酸二酯酶-5(NPP-5)基因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俊勇;董惠芬;蒋明森;钟沁萍;张兆仁;胡世全;;细胞外基质促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贴壁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第九次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健美;不同终末宿主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适宜性的差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胡元生;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信号通路的干预[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3 洪炀;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卢艳;日本血吸虫诊断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初步评价[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唐桂霞;日本血吸虫虫源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的相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6 龚强;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Mf-HSP90α的克隆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瑜;ICOS-ICOSL信号通路介导Th2极化在日本血吸虫病肝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2年
8 李红飞;日本血吸虫Wnt4信号分子作用机制及β-连环蛋白基因克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唐春莲;调节性T细胞对日本血吸虫GST疫苗保护性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金亚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秀菊;日本血吸虫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何谐;日本血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遗传特征和特异性免疫诊断抗原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武闯;日本血吸虫23kDa膜蛋白与人免疫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贾侃;基于功能基因组学数据的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的预测及初步鉴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邹镇;日本血吸虫23KD膜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及双价膜锚定型和分泌型表达疫苗抗感染效果的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鹏;日本血吸虫Tsunagi样蛋白编码基因功能的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素娟;日本血吸虫SJCHGC06868蛋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杨巧林;药物(PZQ)压力下日本血吸虫的耐药性诱导及抗血吸虫新药的筛选[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亚平;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星状细胞的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张艳丽;日本血吸虫鞘脂激活蛋白原T细胞免疫原性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耿挺;解开血吸虫生存秘密[N];上海科技报;2006年
2 刘志国;委员又谈瘟神事[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记者 任荃;解读血吸虫“生命密码”[N];文汇报;2006年
4 记者 曹玲娟;1300多个血吸虫特有基因被找到[N];人民日报;2006年
5 记者 曹玲娟;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N];人民日报;2006年
6 冯立中;告别耕牛[N];健康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璐;“送瘟神”任重道远[N];保健时报;2008年
8 李天舒;气候变暖可加剧血吸虫病传播[N];健康报;2008年
9 湖南中医学院附二医院教授 熊之焰;预防大肠癌的三部曲[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颜秋雨;李岳生让世界凝视洞庭[N];健康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