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Z世代青年亚文化传播批判
【摘要】: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青年亚文化异彩纷呈。本文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理论,聚焦“1995-2009年”间出生的国内Z世代群体,研究他们与亚文化之间所碰撞出的“火花”。绪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梳理了芝加哥学派、英国伯明翰学派、后亚文化学派所提出的亚文化理论,并整理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和动态。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国外青年亚文化进行批判和适用性分析。接下来两章,按照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路,从凯瑞“文化即传播”的理论出发,立足于中国实际,分析了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仪式化”传播模式、并重构了“传递”模式。第二章以“草莓音乐节”青年亚文化为个案,分析了国内Z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仪式化传播,提出了“乐缘部落”的概念,梳理了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特征。第三章,通过对马莱茨克传播模式的重构,仍以“草莓音乐节”青年亚文化为个案,分析了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传递”模式——产业化传播。第四章,就本文所建构的Z世代青年亚文化传播理论,梳理了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生态,考察了Z世代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四种关系,分别是:同向“共意”型、同向“汲纳”型、同向“并列”型与异向“互斥”型。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国外有关的亚文化理论并不适合直接用来解释中国青年亚文化,尤其是作为“网生一代”的Z世代的青年亚文化。解释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建构新的解释框架。根据凯瑞的理论,本文认为,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有“仪式化传播”和“传递”两种模式,同时这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四种关系,把握这四种关系,并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采取不同的因应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