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雷达目标微动特征提取与估计技术研究

李康乐  
【摘要】:目标或目标的组成部分除主体平动之外的振动、转动等小幅运动称为微动,目标微动反映了其精细特征,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在目标探测与识别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研究了微动目标雷达回波的调制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多普勒特征提取的方法,并深入研究了非参数化和基于模型的两大类微动参数估计方法。 第一章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归纳了微动的研究现状,从微动目标雷达回波建模、微多普勒分离及特征提取、微动目标成像、基于微多普勒特征的目标识别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目前采取的主要技术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系统研究了微动目标雷达回波调制效应。在分析微动目标姿态变化引起的散射强度变化规律基础上,建立了多成分调幅-调频形式的进动目标雷达回波调制模型,研究了进动目标微多普勒和多普勒谱的调制特性,推导了其与进动参数的定量关系。针对LFM和SF两种典型宽带信号,系统建立了不同雷达参数和微动参数条件下的微动目标一维距离像调制模型,分析了其移位、展宽等调制特性,对微动参数估计和微动目标成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列暗室测量实验分析了目标特性和雷达信号特性两方面因素对雷达目标微动特性测量的影响。 第三章研究了目标微多普勒特征提取与进动参数估计方法。针对微动目标回波信号多分量非线性调频的特点,研究了高阶时频分布在微多普勒特征提取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性能,该方法具备高时频分辨力、低交叉项、大动态范围的分析性能。针对弹道目标回波微多普勒提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瞬时频率多项式模型的目标平动估计方法,从而实现了微动与平动多普勒谱的分离。针对微动目标回波的循环平稳特性,建立了微动目标回波循环谱密度统计量的模型,提出了基于循环谱密度的微动周期估计方法,该方法具有估计精度高、抗噪性能强的特点。分析了进动目标微多普勒谱图的调制特性以及高阶时频分布估计微多普勒瞬时频率的偏差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逆约旦变换估计进动角方法,提高了进动角的估计精度。 第四章研究了基于模型的目标微动参数估计方法。针对微动目标雷达回波具有稀疏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稀疏表示的微动目标参数估计模型,设计了微动目标的原子模型,并分析了字典的相干性。针对微动目标字典相干性强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线性变换的字典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在不影响稀疏解性质的前提下,有效减小了字典的相干性。将字典线性变换与稀疏求解算法相结合,设计了基于稀疏表示的目标微动参数估计算法流程,获得了优良的估计性能。针对进动目标回波信号调幅-调频的特点,建立了进动目标回波的时变自回归(TVAR)表示模型,提出了基于TVAR模型的目标微动参数估计方法。 第五章总结了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创新点,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刘永祥;李康乐;黎湘;姜卫东;庄钊文;;雷达目标微动特性研究[J];科技导报;2011年22期
2 施西野;郭汝江;李明;;雷达微多普勒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研究现状[J];信息化研究;2009年07期
3 庄钊文;刘永祥;黎湘;;目标微动特性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7年03期
4 陈行勇;刘永祥;姜卫东;黎湘;郭桂蓉;;雷达目标微动分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03期
5 陈行勇;刘永祥;黎湘;郭桂蓉;;雷达目标微多普勒特征提取[J];信号处理;2007年02期
6 李晋;皮亦鸣;杨晓波;;基于微动特征提取的太赫兹雷达目标检测算法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0年09期
7 雷腾;刘进忙;余付平;胡国平;;基于时间-距离像的弹道目标进动特征提取新方法[J];信号处理;2012年01期
8 杨健;曾亮;马文婷;王菁;;雷达目标极化散射特征提取的研究进展[J];电波科学学报;2019年01期
9 俞鼎峰;喻荣梅;马超;王其冲;;基于一维距离像序列的导弹目标进动参数估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5年02期
10 邓冬虎;张群;罗迎;姚赛;李宏伟;;Duffing振子在低信噪比雷达目标微动特征提取中的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2期
11 宁超;田雨光;张向阳;;基于雷达一维距离像序列的微动特征提取[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2 张栋;冯存前;贺思三;罗亚宗;罗骁;;基于滑动散射条件的弹道目标微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提取[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5年01期
13 张朝伟;夏赛强;杨军;刘建卫;徐颖鑫;;低信噪比条件下直升机微动特征提取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21年06期
14 李玉玺;许丹;;弹道目标微动特征提取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22年01期
15 陈行勇;王祎;肖昌达;陈海坚;;微摆动雷达目标微多普勒分析[J];舰船电子对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姜成柱;刘志成;何其芳;卞荣;席闻;;基于信号分解与稀疏恢复的空间群目标微动特征提取[A];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8年
2 朱仁飞;李长栋;张群;柏又青;;双基地雷达系统弹头进动特征分析[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芳沛;唐克琴;章宇兵;刘中杰;;用于微动特征提取的相干激光雷达若干关键技研究[A];豫赣黑苏鲁五省光学(激光)学会联合学术2012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张耀天;魏宇浩;陈鹏辉;王俊;;一种基于空间微动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分析新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DSP应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21年
5 邹哲峰;刘明敬;郝明;;基于中心矩和熵组合特征的雷达目标一维距离像识别技术[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闫建中;吴荫顺;李久青;张琳;何建平;;表面钝化膜对316L不锈钢微动磨蚀的促进作用[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盛佳恋;付朝伟;王海涛;;一种太赫兹波段目标微动特征提取方法[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8年
8 陈栋志;颜卫忠;;基于LFMCW雷达目标探测技术[A];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20年
9 郭尊华;谢维信;黄敬雄;;雷达目标联合跟踪与识别技术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健;;模糊聚类分析在雷达目标互联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中南地区模糊数学与系统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1 陈行勇;王祎;陈海坚;;基于微多普勒像的直升机目标参数估计[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12 李维运;;多雷达目标信息融合的仿真研究[A];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C];2009年
13 张耀天;辛鹏程;雷鹏;王俊;;基于宽带雷达的空间进动目标微动及惯量参数估计[A];第十三届全国DSP应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21年
14 姜建飞;朱日祥;张可可;;进动圆柱体中的流体动力学:对月球古老发电机的启示[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论文集[C];2014年
15 李小东;刘自冰;季霆;;面向模糊需求的特征提取差异分析[A];第十六届(202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21年
16 路小燕;俞玫;;基于多核局部保持投影的特征空间提取[A];第十八届中国航空测控技术年会论文集[C];2021年
17 陈鹏辉;袁晨晨;王俊;;信号的周期特征提取方法对比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DSP应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21年
18 张一鸣;刘晓锋;;基于多特征提取和Stacking集成学习的航空发动机余寿预测[A];第六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二届技术交流会暨2021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五册)[C];2022年
19 孙晓燕;李玉柱;胡尧;;基于隐特征提取的时序数据混合预测[A];第31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20)摘要集[C];2020年
20 张姝赟;黄绍敏;李伟娜;;基于毫米波雷达在空调上实现智能化的实验研究[A];2020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2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康乐;雷达目标微动特征提取与估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进;微动目标雷达信号参数估计与物理特征提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贺思三;微动目标高分辨雷达信号建模及特征提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邱磊;超宽带穿墙雷达人体目标定位及微动特征提取技术[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5 魏华贤;柔顺偏摆微动台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6 李健;单向载荷下CFRP/Ti合金干涉连接界面微动行为及损伤机理[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霍凯;基于OFDM新体制雷达信号的微动目标特征提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孟继成;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孙真真;基于光学区雷达目标二维像的目标散射特征提取的理论及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10 沈明学;干态下扭转复合微动运行及其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1 朱旻昊;径向与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12 韩勋;基于窄带微动特征的空间锥体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3 于雪莲;基于核方法和流形学习的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4 陈行勇;微动目标雷达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5 贺峰;宽带/超宽带雷达运动人体目标检测与特征提取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6 邹小海;弹道中段目标双基地微动特性分析与特征提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7 彭勃;正弦调频傅里叶变换方法及雷达目标微动特性反演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8 魏嘉琪;雷达微动目标参数估计与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19 关永胜;空间锥体目标微动特性与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0 周博颜;活动星系核的喷流进动[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道贺;雷达目标微动参数提取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杨琪;太赫兹雷达微动目标参数估计与成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王璐;微动目标的运动参数估计和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琳;地面目标微动特征提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黄玺;雷达目标平动补偿与微动参数估计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6 杨威;基于微多普勒特征的人体微动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黄志星;基于微多普勒的空间多目标特征提取与参数估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黄健;履带式车辆微多普勒效应与特征提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雷鹏;空间目标特征分析与识别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黄勇;弹道目标微动特征分析与提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1 张一梵;微动勘探法在浅层探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12 徐姗;滇剧微动画创作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年
13 陈扬帆;基于摩擦生热的扭动微动热-力耦合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14 黄禛杰;Mg-Sn-Y合金润滑下的微动摩擦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15 谢敏;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16 吴桐;粗糙表面微动接触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17 郝海涛;相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和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18 甘棣元;城市浅地表微动探测信号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19 郑佳文;双压电陶瓷微动进给平台控制策略及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20 林亚洲;武汉后湖地区微动探测与钻探结果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群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德武 李祥辉;“微动力”助推新兵军营成长[N];解放军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卫中;GDP提速 物价微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申文静;微动探测:前景广阔不仅在深层地热构造勘探[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本报评论记者 汪莹;激活经济“微动力”从降低门槛开始[N];嘉兴日报;2013年
5 记者 田享华 实习记者 王璐;“微动力”改变中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