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Mo-Cu粉末的机械合金化及烧结特性研究

吉洪亮  
【摘要】: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的非平衡制备高新技术—机械合金化法,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粉末生坯压制工艺和液相烧结工艺的设计与优化,制备出了Mo-Cu高比重合金。 本文从工艺上主要研究了Mo-Cu复合粉末的高能球磨工艺、Mo-Cu粉末生坯的压制工艺、液相烧结工艺以及不同的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Mo-Cu复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表明,经过高能球磨后的Mo-Cu复合粉末,处于非平衡储能状态。粉末的X-Ray衍射分析表明,粉末的衍射峰峰值降低,峰增宽,粉末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非晶化。粉末的差热分析表明,粉末体系中集聚了大量的缺陷能、畸变能和表面能。经过计算得出,4小时球磨粉储能约为Cu相变潜热的28.1%,8小时球磨粉储能约为Cu相变潜热的31.4%。 本文通过压制工艺的设计,有效的控制了Mo-Cu粉末生坯的压制密度,得到了质量良好、相对密度符合预先设计要求的Mo-Cu粉末压制生坯。 本文通过对Mo-Cu粉末生坯的烧结工艺研究得出,粉末生坯相对密度为70%~80%,烧结温度为1100~1200℃、等温时间为80~120min、氢气保护气氛下,可制备出具有高致密度的Mo-Cu粉末烧结体。 本文测试了Mo-Cu烧结体的密度,测试结果表明,液相烧结Mo-Cu合金的相对密度在95%~97%之间,基本上实现了致密化。 本文研究了Ni、NH_4Cl活化剂的加入对Mo-Cu合金致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i、NH_4Cl的加入促进了合金烧结和致密化。添加活化剂的Mo-Cu烧结体比未加活化剂的烧结体相对密度一般高0.5~1.5个百分点。其中,Ni的活化效果好于NH_4Cl。 最后本文研究了Mo-Cu合金的致密化机理。研究表明,液相烧结Mo-Cu合金的致密化过程分为固相烧结阶段和液相烧结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材料的致密化机制各不相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曾炳胜;国外机械合金化弥散强化合金发展的现况及前景[J];机械工程材料;1984年03期
2 陈彦灵,李国斌,杨大智;ZrO_2-50mol%CaO陶瓷粉末的机械合金化[J];粉末冶金技术;1995年04期
3 杨君友,张同俊,李星国,崔崑;机械合金化研究的新进展[J];功能材料;1995年05期
4 杨君友,张同俊,胡镇华,崔崑 ;Fe-Ni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相变[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12期
5 杨君友,张同俊,崔 ,潘宝明;Ti_(50)C_(50)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科技通报;1995年04期
6 何正明,施耀铭,许士跃,董传华;机械合金化Fe_(100-x)Nix系超细粉末的X射线衍射谱研究[J];功能材料;1999年02期
7 吴全兴;机械合金化法制取Nd-Fe-B合金[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11期
8 晓敏;机械合金化制取NbSi_2基纳米复合材料[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9 李凡,黄海波,赵华庭,吴炳尧;用扫描电镜研究Fe-Si的机械合金化过程[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4期
10 曹昱,易丹青,殷磊,刘黄;钼-钴-硅混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11期
11 高海燕,曹顺华;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硬质合金粉的进展[J];粉末冶金技术;2003年06期
12 庄毅;曾炳胜;韩临光;苏惠芹;;机械合金化的扫描电镜和X射线研究[J];金属学报;1984年02期
13 王尔德,方守狮,梁国宪,王晓林;机械合金化Mg-20wt%Ni的贮氢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4年03期
14 张同俊,杨君友,周卓华,张杰,崔昆;高能球磨过程Fe-Ni机械合金化特点[J];粉末冶金技术;1996年01期
15 徐民,程力智,何开元;机械合金化纳米晶合金Ni_(50)Bi_(50)的结构和磁性[J];功能材料;1997年04期
16 吴进明,吴年强,李志章,曾跃武;Al-12.5Ti 混合粉的机械合金化[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7年05期
17 朱敏;纳米结构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1期
18 杨景海,张永军;SiTi_3机械合金化非晶化过程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9 王晓丽,王晓军,陈学定,夏天东,俞伟元;机械合金化制备Mg_(58)Cu_(42)非晶态合金粉末的机理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0 何航,倪红卫,黄群新;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级超细晶材料[J];特殊钢;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王树林;;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超微合金粉末的研究进展[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尔德;胡连喜;;机械合金化纳米晶材料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法兵;蒋利军;郑强;詹锋;王树茂;;Mg-60wt%LaNi_5的机械合金化和储氢性能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叶丹;贾德昌;杨治华;;机械合金化制备的SiBCNAl粉末的组织结构分析[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谢衍生;孙岳明;傅岩;雷立旭;;Mg_(87-x)Ni_(12)MoG_x复合储氢材料的机械合金化制备[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6 王成国;;机械合金化合成弥散强化合金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杨红川;张深根;徐静;于敦波;;纳米Fe粉对Nd-Fe-Mo粉末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影响[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汪正保;刘静;李光强;唐树营;张鑫;;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级超细晶不锈钢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振;周敏;黄荣进;李来风;李敬锋;;机械合金化和无压烧结法制备p型Bi_(85)Sb_(15-x)Sn_x合金及其低温热电性能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海彦;李增峰;汤慧萍;高广瑞;黄原平;;机械合金化制备钼铜复合材料[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振华;12Cr-ODS铁基高温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武素梅;机械合金化法研制铜铟硒类光伏粉体材料[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3 庄稼;机械力固相化学反应合成纳米氧化物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杨福宝;NiAl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机械合金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崔晓龙;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激活作用及纳米TiC合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杨定明;纳米级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刘晓;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脱硫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8 彭江英;Skutterudite系热电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吕春菊;高能球磨法制备含硼、碳、氮陶瓷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潘晓燕;稀磁半导体氧化物的结构和磁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洪亮;Mo-Cu粉末的机械合金化及烧结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2 赖曲芳;Al-12%Sn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建映;二元合金机械合金化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4 王晓丽;机械合金化制备镁基非晶合金[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5 邓丰;机械合金化制备碳化硼亚微米材料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陈新亮;机械合金化Al/Ti混合粉末的组织和热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张玲玲;机械合金化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8 吴胜琴;机械合金化制备镁基超腐蚀合金及其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9 张瑾瑾;机械合金化制备SiC、Mo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聂存珠;机械合金化-粉末冶金SiCp/6061Al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钟欣;铝工业加工技术不断创新[N];中国贸易报;2005年
2 陈岩;由数量扩张到结构优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3 翟扬;实用无比的深过冷快速凝固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虹;王文魁与非晶合金[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5 朱燕;湖南大学材料研究频出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2年
6 记者 朱萍 通讯员 李勇;淮工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N];连云港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