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u粉末的机械合金化及烧结特性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的非平衡制备高新技术—机械合金化法,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粉末生坯压制工艺和液相烧结工艺的设计与优化,制备出了Mo-Cu高比重合金。
本文从工艺上主要研究了Mo-Cu复合粉末的高能球磨工艺、Mo-Cu粉末生坯的压制工艺、液相烧结工艺以及不同的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Mo-Cu复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表明,经过高能球磨后的Mo-Cu复合粉末,处于非平衡储能状态。粉末的X-Ray衍射分析表明,粉末的衍射峰峰值降低,峰增宽,粉末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非晶化。粉末的差热分析表明,粉末体系中集聚了大量的缺陷能、畸变能和表面能。经过计算得出,4小时球磨粉储能约为Cu相变潜热的28.1%,8小时球磨粉储能约为Cu相变潜热的31.4%。
本文通过压制工艺的设计,有效的控制了Mo-Cu粉末生坯的压制密度,得到了质量良好、相对密度符合预先设计要求的Mo-Cu粉末压制生坯。
本文通过对Mo-Cu粉末生坯的烧结工艺研究得出,粉末生坯相对密度为70%~80%,烧结温度为1100~1200℃、等温时间为80~120min、氢气保护气氛下,可制备出具有高致密度的Mo-Cu粉末烧结体。
本文测试了Mo-Cu烧结体的密度,测试结果表明,液相烧结Mo-Cu合金的相对密度在95%~97%之间,基本上实现了致密化。
本文研究了Ni、NH_4Cl活化剂的加入对Mo-Cu合金致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i、NH_4Cl的加入促进了合金烧结和致密化。添加活化剂的Mo-Cu烧结体比未加活化剂的烧结体相对密度一般高0.5~1.5个百分点。其中,Ni的活化效果好于NH_4Cl。
最后本文研究了Mo-Cu合金的致密化机理。研究表明,液相烧结Mo-Cu合金的致密化过程分为固相烧结阶段和液相烧结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材料的致密化机制各不相同。
|
|
|
|
1 |
曾炳胜;国外机械合金化弥散强化合金发展的现况及前景[J];机械工程材料;1984年03期 |
2 |
陈彦灵,李国斌,杨大智;ZrO_2-50mol%CaO陶瓷粉末的机械合金化[J];粉末冶金技术;1995年04期 |
3 |
杨君友,张同俊,李星国,崔崑;机械合金化研究的新进展[J];功能材料;1995年05期 |
4 |
杨君友,张同俊,胡镇华,崔崑 ;Fe-Ni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相变[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12期 |
5 |
杨君友,张同俊,崔 ,潘宝明;Ti_(50)C_(50)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科技通报;1995年04期 |
6 |
何正明,施耀铭,许士跃,董传华;机械合金化Fe_(100-x)Nix系超细粉末的X射线衍射谱研究[J];功能材料;1999年02期 |
7 |
吴全兴;机械合金化法制取Nd-Fe-B合金[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11期 |
8 |
晓敏;机械合金化制取NbSi_2基纳米复合材料[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
9 |
李凡,黄海波,赵华庭,吴炳尧;用扫描电镜研究Fe-Si的机械合金化过程[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4期 |
10 |
曹昱,易丹青,殷磊,刘黄;钼-钴-硅混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11期 |
11 |
高海燕,曹顺华;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硬质合金粉的进展[J];粉末冶金技术;2003年06期 |
12 |
庄毅;曾炳胜;韩临光;苏惠芹;;机械合金化的扫描电镜和X射线研究[J];金属学报;1984年02期 |
13 |
王尔德,方守狮,梁国宪,王晓林;机械合金化Mg-20wt%Ni的贮氢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4年03期 |
14 |
张同俊,杨君友,周卓华,张杰,崔昆;高能球磨过程Fe-Ni机械合金化特点[J];粉末冶金技术;1996年01期 |
15 |
徐民,程力智,何开元;机械合金化纳米晶合金Ni_(50)Bi_(50)的结构和磁性[J];功能材料;1997年04期 |
16 |
吴进明,吴年强,李志章,曾跃武;Al-12.5Ti 混合粉的机械合金化[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7年05期 |
17 |
朱敏;纳米结构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1期 |
18 |
杨景海,张永军;SiTi_3机械合金化非晶化过程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9 |
王晓丽,王晓军,陈学定,夏天东,俞伟元;机械合金化制备Mg_(58)Cu_(42)非晶态合金粉末的机理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20 |
何航,倪红卫,黄群新;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级超细晶材料[J];特殊钢;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