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分布式CFAR检测理论研究

魏玺章  
【摘要】: 本文研究分布式CFAR检测理论与方法。 首先回顾了分布式检测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指出了分布式CFAR检测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针对非参量分布式检测理论进行研究。对于局部采用硬判决的情况,首先研究了基于NP准则、局部判决权值固定情况下融合中心门限的快速搜索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NP准则的局部最优加权权值的在线学习算法,使其与融合中心门限的求取算法得到了统一,并指出该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它场合。在详细分析非参量检测器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基于局部统计量的融合规则,分析了其渐进性能。 第三章针对局部采用硬判决的分布式CFAR检测理论进行研究。针对任意融合规则,并行和串行分布式检测网络,参考单元采样服从指数分布,局部采用任意常见的ML类和OS类检测器组合的分布式检测系统,提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局部最优固定门限的数值求取方法,指出该方法可以适用于部分参考单元采样不服从指数分布的情形。分析了分布式检测系统在均匀背景、非均匀背景情况下的性能。 第四章针对基于局部统计量的分布式CFAR检测理论进行研究。在局部传感器杂波功率水平相同情况下,针对文献[171]中提出的融合方案,利用Laplace变换的频域微分性质,提出了一种针对局部采用不同CFAR检测器时系统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关于固定门限的求取方法,并克服了以往需要假设局部信杂比相同的缺憾。深入分析了局部传感器杂波功率水平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给出了部分有益的结论。 第五章针对局部传感器观测相关情况下的分布式CFAR检测理论进行研究。对局部采用硬判决的情况,深入研究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利用经验估计解决了局部观测相关系数未知时存在的困难,分析了系统判决精度与估计样本数量的关系。对于融合中心接收局部统计量的分布式系统,分析了信号相关、杂波不相关的情况,建立了多部双通道接收机的相关信号模型,利用矩阵分解技术求取系统的检测概率。 最后系统地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霄;隋青美;苗飞;王静;姜明顺;;基于超窄带激光器扫描技术的气体检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8期
2 宋村夫;高颖慧;王平;;一种基于最大似然比理论的表决融合算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孟为;王稳寅;张大强;沈耀;过敏意;;DCCI:一种分布式检测情境不一致性的方法[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2 王景全;赵启林;;桥梁混凝土裂缝分布式、非接触检测技术[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施斌;余小奎;张巍;索文斌;刘杰;隋海波;;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桩基分布式检测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陈宁军;倪桂强;潘志松;姜劲松;;基于中间件的分布式网络异常检测系统[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5 汪立新;陈宇科;卢聪敏;吴剑峰;;基于约束SNTO的分布式谱传感融合方法[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长林;黄先祥;李锋;;导弹装填半实物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第7卷)——'2005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5年
7 殷海俊;郑建明;;舰船导弹火控系统远程检测及故障诊断[A];舰船电子装备维修理论与应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修理学组第四届年会暨信息装备保障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宋博;张琦建;;基于移动代理的入侵检测模型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A];科技创新与现代水利——2007年水利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祥光;谢迎新;罗宏;余向明;;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设计[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姜兆公;罗迪雷;任尚今;邹琪琳;;海底电缆在线综合监测新技术应用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201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魏玺章;分布式CFAR检测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2 卢华玮;面向可信计算的分布式故障检测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关键;多传感器分布式恒虚警率(CFAR)检测算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0年
4 宗凯;组合式统计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0年
5 白媛;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防御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李宗林;骨干通信网中的分布式隐蔽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占凤;大型结构健康监测中信息获取及处理的智能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周俊临;基于数据挖掘的分布式异常检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芳仪;基于信息熵的异常流量分布式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邓超;一种分布式脆弱性检测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宋钦涛;对非合作信号的分布式检测与接收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沈大威;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检测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廖东平;基于N-P准则并行分布式检测的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6 李跃龙;基于事件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EIDS[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鹏;主被动光学联合检测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尹莉萍;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检测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9 徐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布式检测的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毛庐;基于JXTA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