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联型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为级联型逆变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提出级联型逆变器的简化模型,系统地总结了各种冗余状态;提出了级联型差补逆变器的定义和差补PWM的控制方法。
2、总结了多电平选择谐波消除技术的已有知识。在求解谐波消除非线性方程组时,提出在迭代过程中引入歧视因子,可以使求得的解更易于满足逆变器的要求,并且增大了收敛范围。将沃尔什函数应用到多电平谐波消除技术,通过沃尔什域与付立叶域之间的转换,得到开关角和谐波系数的线性方程组,该线性方程组在预设的局部范围内是有效的。分析了开关角实施时误差的来源,提出了利用开关角的鲁棒系数来选择开关角,减小开关角误差对谐波的影响。
3、分析了现有的基于循环分配的均衡控制方法的不足。提出随机均衡控制的方法,指出在基于随机函数的均衡控制下,各单元工作的概率相等,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利用率趋于相同;提出利用伪随机数发生器实现随机函数的方法,该方法分为定区间和变区间两种,定区间方法适于随机数产生简单的场合,而变区间法则可保证产生的任何一个随机数都是有效的:对于伪随机数的产生方法,本文介绍了线性同余法、混沌映射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
4、对级联型逆变器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将基于输出波形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应用到级联型逆变器,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故障识别。采用不同开关模式下的多次故障诊断推理可以实现精确的故障定位。对于级联型差补型逆变器,由于波形中信息含量更为丰富,有可能建立故障器件与波形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因果模型,从而实现快速故障定位:介绍了级联单元的BIT设计和系统BIT测试的工作流程。
5、提出自主式级联单元的思想,并探讨了自主式级联单元的功能与结构设计:提出了相位控制的方法,包括输出相位、幅值相位和载波相位的控制;并介绍了基于自主式级联单元的工作过程。
|
|
|
|
1 |
牟伟;关振宏;胡鹏;沈辉;;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分析[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6年03期 |
2 |
彭方正;钱照明;罗吉盖斯;赖泽生;;现代多电平逆变器拓扑[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6年05期 |
3 |
章建峰;戴训龙;;基于独立电源的级联型多电平倍频SSPWM逆变器研究[J];机电设备;2010年03期 |
4 |
王鸿雁,何湘宁,刘振来,赵荣祥;多电平逆变器软开关技术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3年01期 |
5 |
刘凤君;;串联多电平逆变器[J];电源世界;2005年01期 |
6 |
陈丹江,熊宇,刘兆燊,张仲超;基于DSP的新型单相电流型多电平逆变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5期 |
7 |
孙刚;洪峰;;半周工作单极性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J];低压电器;2010年11期 |
8 |
刘凤君;;电动车用串联多电平逆变器[J];电源技术应用;2005年05期 |
9 |
刘凤君;;串联多电平逆变器的混合式PWM控制法[J];电源世界;2005年07期 |
10 |
朱建林;李利娟;刘红良;岳舟;;使用空间矢量调制的三电平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
11 |
邹超;邹辉文;;DSP在多电平逆变器中的应用[J];微处理机;2008年04期 |
12 |
刘凤君;;多电平PWM逆变器的软开关电路[J];电源世界;2002年03期 |
13 |
李利娟;朱建林;刘红良;;三电平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与控制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3期 |
14 |
彭方正;钱照明;罗吉盖斯;赖泽生;;现代多电平逆变器的控制策略[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6年04期 |
15 |
洪峰;单任仲;王慧贞;严仰光;;三电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
16 |
徐坤;吴春华;孙承波;许富强;;一种单驱动电源多电平电流型逆变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7期 |
17 |
汪光森,王乘,周建中;级联多电平逆变器单元故障时的载波调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8 |
刘凤君;;无谐波SPWM多电平逆变器[J];电源世界;2001年08期 |
19 |
纪峰;肖岚;;级联型逆变器的电流SPWM控制方法[J];电源世界;2004年11期 |
20 |
徐永海,肖湘宁,韩民晓;采用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