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板多形碳化硅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的异形SiC纤维具有较好的雷达波吸收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异形SiC纤维的吸波性能,本论文以阻抗匹配理论为指导,设计了O-Y和O-C-Y型两种同板多形喷丝板,通过熔融纺丝、不熔化和烧成,制备了O-Y和O-C-Y型同板多形SiC纤维;考察了喷丝板的结构尺寸对同板多形PCS纤维成形的影响;研究了同板多形PCS纤维的成形工艺和不熔化工艺;用网络分析仪对O-Y型SiC纤维的电磁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将其与同形状、同质量比的混杂碳化硅纤维的电磁性能进行了比较。
研究发现,O-Y型和O-C-Y型喷丝板中各种孔的单孔流量比在3左右,适当调节工艺条件,可以得到O-Y型和O-C-Y型同板多形PCS纤维。
O-Y型和O-C-Y型PCS纤维中不同截面形状纤维的(当量)直径,随着收丝速率的提高或者泵供量减小而减小;三叶形纤维的异形度随收丝速率的降低或者泵供量的减小而提高,C形纤维的异形度变化不大;正常条件下,泵供量为14~20ml/min,收丝速率为400~600m/min,能得到较小当量直径和较高异形度的O-Y型PCS连续纤维;泵供量为15~22ml/min,纺丝速度为400~500m/min,能得到较小当量直径和较高异形度的O-C-Y型PCS连续纤维。
适当控制纺丝工艺,可以使O-Y型PCS纤维中三叶形纤维的不熔化当量直径和圆形纤维的直径相当,而使一束纤维基本同步实现不熔化;O-C-Y型PCS纤维中圆形和C形纤维的不熔化程度相当,三叶形纤维的不熔化程度略高于前两者。
O-Y型SiC纤维中圆形和三叶形纤维的直径分别为10~11.5μm和16~19μm,强度为1.8~2.2GPa,且三叶形纤维的分散性比圆形纤维小;O-C-Y型SiC纤维中C形截面纤维的强度分散性最小,三叶形纤维次之,圆形的最大,其中圆形、C形纤维的平均强度为1.6GPa左右,三叶形纤维的平均强度为1.8GPa左右。
在X波段,O-Y型SiC纤维的tanδ=0.3~1.3,具有较好的频响效应;O-Y型SiC纤维中三叶形纤维异形度的变化,会引起电磁参数的较大变化,异形度在0.9左右时,其tanδ最高;O-Y型SiC纤维吸波性能优于纯三叶形SiC纤维和同形状、同质量比的混杂SiC纤维。
|
|
|
|
1 |
陈乐;;新型碳化硅纤维/陶瓷复合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1987年09期 |
2 |
;化学气相沉积法连续大直径碳化硅纤维[J];工程塑料应用;1994年05期 |
3 |
林莉;碳化硅纤维的生产及市场[J];化工新型材料;1998年09期 |
4 |
王军,陈革,王应德,王娟,姚闽,宋永才,冯春祥;具有雷达吸波功能的碳化硅纤维的制备[J];材料研究学报;2000年04期 |
5 |
;科技消息[J];硅酸盐学报;1993年05期 |
6 |
李国强;初露头角的碳化硅纤维[J];材料工程;1980年06期 |
7 |
郝元恺,冯春浩,高鹏,姜冀湘;碳化硅纤维单向增强铝复合材料高温性能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86年02期 |
8 |
张文富;;碳化硅纤维和等离子法合成石英[J];无机盐工业;1981年01期 |
9 |
;日本碳公司加速研究开发碳化硅纤维[J];合成纤维工业;1982年01期 |
10 |
钟山;;碳化硅纤维[J];玻璃纤维;1978年04期 |
11 |
杨一明,杨淑金,陆逸,刘心慰;碳化硅纤维的制造[J];宇航材料工艺;1988年02期 |
12 |
;Mark Ⅲ型碳化硅纤维的研制[J];无机材料学报;1986年04期 |
13 |
刘军,宋永才,冯春祥,许云书,孙颖;低电阻率SiC纤维先驱体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3期 |
14 |
赵稼祥;先进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4期 |
15 |
刁玉强,何巨龙,于栋利,田永君,李东春;Si对碳化硅纤维烧结性能的影响[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6 |
赫荣安;楚增勇;李效东;斯永敏;;用X射线小角散射法研究裂解温度对碳化硅纤维微孔孔径分布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6年12期 |
17 |
欧阳国恩;;碳化硅纤维及其复合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1981年04期 |
18 |
鲁祥勇,李效东,彭平,王亦菲,雷绍曾,岳曼君;碳化硅纤维乳液上胶剂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1999年05期 |
19 |
王军,陈革,宋永才,王应德,冯春祥;以异型碳化硅纤维为吸收剂的结构吸波材料设计[J];材料工程;2000年07期 |
20 |
邹世钦,张长瑞,周新贵,曹英斌;SiC_f/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技术通讯;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