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Z元素等离子体开M壳层辐射不透明度的细致谱线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发展了细致谱项模型和细致能级模型,系统研究了中Z元素等离子体开M壳层辐射不透明度以及高温、稠密等离子体温度诊断,研究内容具体归纳如下:
1、在细致谱项(detailed term accounting,DTA)模型中,使用MCHF方法计算原子的能级和跃迁振子强度,相对论效应通过Breit-Pauli修正考虑进来。通过大规模多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CI)方法获得了精确的原子能级和束缚—束缚吸收截面。考虑了谱线的Doppler展宽和电子碰撞展宽机制,谱线线型采用Voigt线型函数。为了减少计算量,采用了细致组态模型计算原子的束缚—自由吸收截面。使用Kramers公式计算自由—自由吸收,使用Thompson散射公式计算自由电子对光子的散射。在局域热动平衡近似下,通过求解Saha方程得到等离子体的价态分布以及原子能级的占据数。使用Stewart-Pyatt模型计算了等离子体环境下原子电离能下降(ionization potential depression,IPD)。
2、发展了细致能级模型(detailed level accounting,DLA),原子数据通过全相对论的Dirac-Fock方程得到,在对中Z元素开M壳层组态的计算中,考虑了单组态内部的组态相互作用,以避免CI矩阵过大而使计算无法进行。发展了大规模并行计算程序,在消息传递接口(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MPI)并行环境下,对原子结构计算程序GRASP进行了并行化,并行效率与计算节点数成正比关系。
3、以NaF等离子体为例,对国内不透明度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模型首次系统地、详细地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对细致谱项模型、不可分辨跃迁系模型、细致组态模型以及平均原子模型计算的NaF等离子体在密度ρ=0.01g/cm~3,温度分别为T=40eV和T=50eV条件下的谱分辨不透明度和Rosseland、Planck平均不透明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各个模型在谱的结构、谱线位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一致,说明在低Z元素原子能级、跃迁振子强度等方面的计算中,细致模型和统计模型都是比较成熟的。在平均不透明度的比较中,发现在T=40eV时各种理论模型的结果相符比较好,但是在T=50eV时,各种模型对Planck平均不透明度的计算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的束缚电子数目减少,相邻离子的谱线数目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不透明度对等离子体价态分布非常敏感,在T=50eV时,各个模型对等离子体价态分布的计算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导致Planck平均不透明度有所不同。
4、在国内首次使用DTA模型研究了铁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揭示了多组态相互作用在不透明度计算中的效应。通过对Winhart等人的铁不透明度实验结果[G. Winhart et al., Phys. Rev. E53, R1332(1996)]的研究,揭示了多组态相互作用在不透明度计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与OPAL结果的比较,发现包含了多组态相互作用的MCHF方法对能级的计算好于HF方法,采用MCHF方法得到的跃迁振子强度使得理论透射谱更接近实验数据。通过
|
|
|
|
1 |
曾交龙,靳奉涛,袁建民;稠密、冷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2年02期 |
2 |
马文;靳奉涛;袁建民;;平均原子模型中谱线位置偏移对辐射不透明度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7年10期 |
3 |
;其它激光理论与技术[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1期 |
4 |
蔡灵仓,陈其峰,顾云军,经福谦;稠密氦气辐射不透明度的实验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
5 |
靳奉涛,曾交龙,袁建民;激光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细致模型[J];物理;2005年11期 |
6 |
陈其峰,蔡灵仓;稠密氘和氢氘混合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2年02期 |
7 |
靳奉涛,曾交龙,袁建民;DTA模型计算高温Mg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2年02期 |
8 |
许琰,S J Rose;柱压缩测量辐射不透明度靶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5期 |
9 |
靳奉涛,曾交龙,袁建民;DTA模型计算高温Fe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J];计算物理;2004年02期 |
10 |
靳奉涛,苗劲松,袁建民;DTA模型计算高温氟化钠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
11 |
王光裕,张兴宏;利用混合介质降低黑腔壁辐射能耗的理论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10期 |
12 |
闫安英;包兴明;姜明;;Sn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随温度的变化[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7年02期 |
13 |
曾磊;靳奉涛;袁建民;;高温稠密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多极效应[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14 |
杨家敏;张继彦;丁耀南;杨国洪;靳凤涛;袁建民;李军;汪艳;;辐射加热铝K_a吸收谱测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9期 |
15 |
洪延姬,窦志国,李俊美,姚宏林,罗靖;等离子体中辐射不透明度的计算模型[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16 |
王菲鹿,赵刚,袁建民;物质辐射不透明度对恒星结构与演化的影响及其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
17 |
姜猛;王尚武;;中低Z元素等离子体平均电离度和辐射不透明度的近似计算[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
18 |
孙永盛,孟续军,袁建奎,张景琳,郑绍唐;基于跃迁系不可分辨方法的辐射不透明度(英文)[J];计算物理;2000年03期 |
19 |
王藩侯,陈敬平,孟续军,周显明,李西军,孙永盛,经福谦;冲击压缩产生的氩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研究[J];物理学报;2001年07期 |
20 |
杨莉;杜仁华;刘汉奎;陶才德;;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计算[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
|
|
|
|
1 |
张继彦;;辐射不透明度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0年版)[C];2011年 |
2 |
张继彦;杨家敏;许琰;李敬宏;杨国洪;丁耀南;赵阳;胡智民;张小丁;丁永坤;张保汉;郑志坚;;辐射不透明度实验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3 |
杨家敏;张继彦;赵阳;朱托;宋天明;尚万里;蒲昱东;熊刚;黄成武;董云松;杨国洪;易荣清;张保汉;颜君;孟广为;李敬宏;许琰;裴文兵;靳奉涛;袁建民;;辐射参数相关实验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4 |
孟续军;;实用DCA辐射不透明度的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
5 |
张继彦;杨家敏;杨国洪;丁耀南;汪艳;李军;张文海;胡昕;于燕宁;于瑞珍;;辐射不透明度分解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
6 |
张保汉;丁耀南;杨国洪;杨家敏;周裕清;陈波;张继彦;;Opacity实验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
7 |
吴建华;袁建民;;稠密铝等离子体光电离过程中的干涉效应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8 |
丁耀南;杨家敏;丁永坤;许瑛;缪文勇;江少恩;胡昕;王耀梅;张文海;;高Z材料辐射热波与Rosseland平均辐射不透明度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
9 |
丁耀南;杨家敏;张保汉;杨国宏;王耀梅;张文海;张继彦;李军;于艳宁;郑志坚;;辐射加热C_(10)H_(16)O_6样品的吸收谱[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
10 |
杨家敏;丁耀南;张继彦;杨国洪;张文海;李军;;铝吸收谱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