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铁填充碳纳米管的制备研究及应用初探

方庆玲  
【摘要】: 碳纳米管是一类性能独特和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碳素分子,通过在管腔内填充铁,可以调节碳纳米管的电磁性能。铁填充碳纳米管(FCNT)具有制备简单,电磁性能可调等特性,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功能材料,如雷达波吸收剂等。 本论文以二茂铁和其它碳源为基本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FCNT,并对FCNT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研究了FCNT的制备工艺、纯化方法及生长机理,并对FCNT在雷达吸波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论文研究了5个制备系统。系统1以二茂铁为原料制备FCNT;系统2、3、4是在系统1基础上分别添加了芳香族化合物苯、萘和联苯为补充碳源,制备形貌良好的FCNT;系统5将二茂铁的苯溶液注入反应器制备FCNT。各系统都采用N2为保护气体,H2为还原气体。通过观察各系统对应的FCNT的形貌,发现系统5制备的样品拥有最满意的阵列式形貌,管长可达150μm,且杂质含量少,无需纯化处理。对于其它系统获得的产物,本文研究了“酸煮法”和“酸泡法”两种纯化方法,后者提纯效果更好。 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FCNT生长状况的影响和最佳反应条件。N2和H2流量较好的比值为6 : 1~7 : 1;反应时间是FCNT长度的决定因素,FCNT随着反应时间加长而增长;在830~880℃温度区间内可以生成FCNT。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碳源浓度有利于生成形貌良好的FCNT。此外,以Si片、SiO2片、Si-SiO2格子片为基底,研究了二茂铁含量对基底选择性的影响:二茂铁含量少时,SiO2基底上生长形貌良好的阵列式FCNT,而Si基底上不生长;二茂铁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忽略Si和SiO2基底的差异,FCNT在Si和SiO2基底不再有选择性生长。 通过TEM、XPS、XRD、Raman光谱、IR等表征手段分析了FCNT样品结构,可知本论文制备的FCNT的直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备工艺,在20~150 nm范围内,均为多壁碳纳米管,管壁为石墨层片结构,管腔内填充的是单质铁,管壁外附着了少量的Fe2O3。FCNT的密度为2.4~2.6 g/cm3。空气气氛中,在325~600℃温度区间剧烈氧化放出大量的热。FCNT具有很高的复介电常数(14.2 ε′ 86.2;27.2 ε″ 55.7)和比文献值高的复磁导率。 本论文提出了“两侧开口”生长机制模型,分析了FCNT的取向机理,并解释了阵列式FCNT薄膜顶部形貌宏观上平整,微观上有一定起伏的原因。 最后,本文对FCNT在2~18 GHz波段的吸波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环氧树脂复合在铝板上形成0.2mm厚的涂层。通过测试反射率,发现涂层具有一定的吸波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保国,李文晟,石硕,边占喜;二茂铁烷氧基硅烷的合成与性质[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2 赵邦蓉,李朴,鲁小松,师树简;几种含硒二茂铁衍生物的质谱分析[J];质谱学报;1996年04期
3 崔小明;;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开发利用前景广阔[J];化工之友;2000年02期
4 陆雅琴;;电位滴定法测定二茂铁[J];分析化学;1983年07期
5 郑衍生,杨海泉,邹明珠,方赤光,陈世斌;光照对聚乙烯二茂铁修饰电极的作用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5年04期
6 周耀坤 ,刘元宗;苯甲酰基二茂铁β-二酮的合成及其反应性能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4期
7 马黎明,刘正禄;四步法电解合成二茂铁新工艺的研究[J];化学世界;1994年10期
8 崔小明;二茂铁及其应用[J];四川化工;1995年S4期
9 童开发,刘明国,郑书香,田玲玲,杨红;二茂铁的合成方法[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0 宋怀河,陈晓红,周成;二茂铁加压炭化的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2年01期
11 郭栋,莫宏,屠晓燕,段春迎,孟庆金;一个新的二茂铁-钴四核双螺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研究(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01期
12 仲;;二茂铁的相转移合成[J];化学通报;1980年07期
13 王端;相转移催化(PTC)在二茂铁合成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14 韩毓鼎;王俊杰;许慧珍;;1,1′,3-三叔丁基二茂铁的合成及纯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15 李正西;二茂铁生产技术[J];化工时刊;1999年06期
16 徐兆瑜;;二茂铁的合成与应用[J];杭州化工;2001年04期
17 陈维一,陆军;新型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8 吴艳钟,杨玉;双(甲基二茂铁基)代烷羟的合成[J];应用化学;1989年05期
19 宋道铨;杂多酸应用于二茂铁含量测定的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20 赵宏升;二茂铁的合成[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秉勤;白银娟;谷利军;刘飞龙;;含二茂铁statine衍生物的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姜冉;徐小平;纪顺俊;;Bi(Ⅲ)催化的水相中二茂铁醇类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婕衎;常皓;任科峰;计剑;;二茂铁修饰的PEI构建药物基因双传递多层膜[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严宝珍;师树简;孙利军;;二茂铁衍生物的NMR波谱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5 王敏灿;刘澜涛;徐翠莲;侯学会;;以二茂铁为骨架的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其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湛;张青山;郭炳南;梁栋;;N,N’-二茂铁二甲酰氨基双四乙酰葡萄糖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李树臣;白淑珍;李保国;;1′-烷基二茂铁基二甲基硅烷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杨秉勤;李敏;朱爱林;赵玮;;氮杂环二茂铁磺酰胺的合成[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董宇平;;基于双炔环三聚合反应构筑新型含二茂铁超支化聚芳烃[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10 王一兵;韩利民;索全伶;冶杰慧;竺宁;;(Fc-C≡C-C≡C-Fc)[Co_2(CO)_6]n配合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茹;二茂铁亚胺环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王涛;茂铁型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3 胡向平;平面手性二茂铁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Pd-配合物在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乔振;双噁唑啉二茂铁配体的合成及其手性诱导性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侯建军;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在金属转移反应和Heck反应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2年
6 龚勇华;新型四嗪和二茂铁吡啶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伯洋;空心微纳米碳材料的低温合成与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游书力;二茂铁配体在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1年
9 吴红飞;二茂铁苄基叔胺环金属化及在碳—碳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林昆华;含杂环二茂铁亚胺环金属化合物和高分子负载金属钯化合物、氨基醇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D];郑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庆玲;铁填充碳纳米管的制备研究及应用初探[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2 钱恒玉;手性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环钯化反应[D];郑州大学;2004年
3 张与兵;由造纸黑液制取中孔活性炭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兴旺;双核金属配合物及二茂铁亚胺环钯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5 李金鹏;有机酸、二茂铁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张巧红;双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7 王丽英;1’-烷基二茂铁基β-二酮的合成与性质[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国际英;新燃速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王秀丽;二茂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10 米立伟;二茂铁羧酸和双磺酸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朔;“两个标准”该统一了[N];中国汽车报;2001年
2 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刘志海;镀膜玻璃生产工艺及注意事项[N];中国建材报;2004年
3 王建梁;想当院士的民营企业家[N];科技日报;2005年
4 寇建东;标准先天不足 成品油清净剂惹上质量纠纷[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浙 生;用光线控制分子剪刀[N];大众科技报;2003年
6 石国科;我国年内将实施综合纳米科技计划[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7 武炳明;原位可控自组装技术制备出微米炭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李谱 李学锋 特约记者 王国平;追赶玻璃工业发展的潮头[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李宏乾;我率先实现二氧化碳合成金刚石[N];中国化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沈承鹏;达标只是起点石化行业还得加把劲[N];中国汽车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