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供能换热器模式发动机性能及发射系统方案研究
【摘要】:
热交换器模式激光推进是近年来激光推进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概念,以液氢为工质的热交换器是这种推进模式的核心部件。本文对这一概念中的换热器内工质传热流动性能、运载器总体方案、发射系统性能等开展研究。
本文研究了激光推进微小卫星发射系统的概念和性能。建立了发射过程激光传输和激光推进运载器运动模型,分析了推进系统性能、大气传输衰减、模式转换高度、激光器功率、大气飞行阻力、发射点高度等因素对发射系统性能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氢工质在热交换器内的传热流动特性,建立了微通道内传热流动的一维模型,拟合了换热器工况范围内的氢工质的状态和热物性方程,分析了稳态工况下入口流动与结构参数对换热器内参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交换器结构和工作参数的设计过程中,对工质流速的控制很重要。在本文模型中,将管道内工质的流速控制在50 m /s ,热交换器的出口工质温度就能够提升至1000K以上;提高换热器高温加热段的金属平板熔点到3000K以上,完全可以将工质出口温度提升至接近金属平板的温度,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推进系统的性能。
本文最后对热交换器模式发动机运载器系统方案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热交换器模式改进型飞行器,对其发射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发动机工作比冲接近600s的情况下,对于起飞质量为5400kg的飞行器而言,推重比为1.04左右。进一步将比冲优化至700s或800s ,可以将推重比提高至1.23或1.41,这样就完全能够保证发射任务的完成。因此,基于改进型飞行器的发射方案是可行的。另外,本文还结合激光与金属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金属平板温度的控制方案。
|
|
|
|
1 |
郑力铭,朱定强,徐旭,蔡国飙;激光推进火箭发动机吸收室的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2002年05期 |
2 |
李俊美;国内首次进行空气呼吸模式激光推进试验[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2年06期 |
3 |
;科学家试验用激光驱动飞机[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年09期 |
4 |
陈幼松;激光推进的超轻型火箭[J];知识就是力量;1998年07期 |
5 |
唐志平,龚平,胡晓军,蔡健,谭荣清,吕岩;大气吸气模式激光推进的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2005年01期 |
6 |
李立毅,罗光耀,李小鹏;新型推进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前景[J];电工技术杂志;2003年04期 |
7 |
洪延姬,崔村燕,王鹏,李俊美;吸气式激光推进环聚焦光船设计方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8 |
朱定强,郑力铭,蔡国飙;激光推进技术中激光与工质相互作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
9 |
王永寿;激光推进微型无人机及其系统最优化[J];飞航导弹;2005年07期 |
10 |
茆军兵;李洋;程黎鹿;周惟公;郑志远;;液体工质激光推进耦合的实验研究[J];物理实验;2009年01期 |
11 |
童慧峰;唐志平;;激光推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进展综述[J];高能量密度物理;2007年01期 |
12 |
田竹梅;;激光推进:一种新型的推进技术[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徐至展;;上海光机所X射线激光研究进展[J];光学精密工程;1991年01期 |
14 |
李翀;窦志国;李修乾;;激光推进工质性能数据库[J];推进技术;2007年05期 |
15 |
胥杰;赵尚弘;张磊;方绍强;;基于光纤激光组束的激光推进技术[J];激光与红外;2007年04期 |
16 |
豆建辉;洪延姬;文明;叶继飞;;辅助点火对激光推进LSD的影响[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7 |
石磊;赵尚弘;方绍强;胥杰;李勇军;李应红;;空间机动平台在轨激光推进技术研究[J];激光杂志;2007年02期 |
18 |
李修乾;洪延姬;何国强;王军;;悬摆法测量气体推进剂激光推进冲量耦合系数[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2期 |
19 |
李修乾;洪延姬;崔村燕;文明;何国强;;激光与液体相互作用及其在激光推进中的应用[J];应用激光;2006年02期 |
20 |
郑义军;谭荣清;柯常军;石海霞;张阔海;王东蕾;刘世明;吴谨;万重怡;;脉冲能量对激光推进中冲量耦合系数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