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弹道中段目标极化域特征提取与识别

王涛  
【摘要】: 雷达极化技术的进步和极化测量雷达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在防空、反导等领域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空间监视和弹道导弹防御为背景,面向宽带全极化测量雷达,着力研究运动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测量、有源假目标的极化鉴别以及中段弹头识别等热点基础性问题,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针对分时极化测量和瞬时极化测量两种体制的雷达,分别提出了动目标极化散射特性的分时极化测量方法和基于双频矢量脉冲信号的瞬时极化测量方法,并详细分析了这两种动目标极化测量方法的性能,在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测量精度高。该方法纠正了经典文献中关于分时极化雷达和双频矢量脉冲难以测量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这一观点。另外,本文以线状目标为例,用相位畸变理论定量研究分析了目标全极化信息对角闪烁抑制的贡献。 第二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了单极化和具有极化捷变能力的转发式干扰机在不同极化测量体制雷达下形成的有源假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干扰样式下,转发式干扰机在分时极化测量雷达和瞬时极化测量雷达下形成的有源假目标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详细分析有源假目标极化散射特性的基础上,针对两种不同体制的极化测量雷达系统,分别提出了窄带、宽带条件下单极化有源假目标和极化捷变有源假目标的极化域鉴别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以较高的概率鉴别有源干扰机形成的有源假目标。特别地,针对对抗条件下极化雷达无法准确测量目标散射矩阵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完整极化测量的目标识别方法。 第三个方面,探索性地研究分析了中段旋转对称弹头的微运动特性和极化散射特性,提取了稳健的弹头散射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时变特性的中段弹头的章动频率、章动角等微运动特征提取方法。在提取微运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运动特性的中段弹头ISAR成像方法,与大多数文献上提出的基于轨道运动的ISAR成像方法相比,大大降低了成像所需的相干积累时间,且实用性强。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在空间监视和反导防御雷达系统的目标探测、成像识别以及弹道导弹攻防能力评估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作为一种共性的技术,本文提出的有源假目标极化鉴别方法和动目标极化散射特性测量方法也可以应用于防空雷达等战场感知和雷达攻防对抗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谦,林昌禄;用于雷达目标识别的理想极化参数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2 李谦;林昌禄;;雷达极化理论中常见极化散射矩阵特性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3 卓红斌,钟辉煌,刘金亮;模式匹配法计算圆锥喇叭的辐射场[J];微波学报;1999年02期
4 王萍,平轶君;一种电大尺寸关节的研究[J];火控雷达技术;2003年04期
5 邹鲲,梁甸农;受Faraday旋转影响的极化SAR数据的校准[J];空间电子技术;2005年03期
6 李谦,林昌禄;雷达极化散射矩阵理论基础[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7 赵吉祥,王敦庆;导电条形平板后散射场的极化特性分析[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8 王静;郭陈江;丁君;许家栋;;混合天线及基于散射矩阵的波束形成[J];电子测量技术;2007年03期
9 ;多极化相控阵天线的散射矩阵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77年02期
10 李宁;散射矩阵的研究及其应用[J];现代雷达;1995年02期
11 谷亚林,是湘全,杜颖钢;高压线极化散射矩阵的理论建模[J];现代雷达;2004年07期
12 徐志峰,周光辉;宽度非绝热变化量子线的电子输运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13 D.Giuli;M.Gherardelli;M.Fossi;王德纯;;用极化判别进行目标分类和识别[J];现代雷达;1987年02期
14 丁继烈,许丽生;非球形轴对称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展开系数的数值计算[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5 张靖华!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光纤耦合器散射矩阵参数的讨论[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16 郑学孟;;混合环功分器的变型电路[J];现代雷达;1985年02期
17 杨健;林世明;;关于天线极化理论中一些问题的研究[J];无线电工程;1993年04期
18 田雨波;沙莎;;一种蝶形单元的电磁带隙结构的频率特性[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19 卢丁丁;向建军;许蕴山;夏海宝;张智军;;一种基于实验教学的功分器设计与测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12期
20 杨健;苏超伟;;雷达目标的最佳定向角研究[J];雷达与对抗;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荣;尚尔昌;高天赋;马力;;典型海底反向散射矩阵可分离性分析[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2 李洪云;徐学友;王文鹏;林圣路;;氢分子在磁场中回归谱的散射矩阵理论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7年
3 安兴涛;刘建军;;铁磁/半导体/铁磁异质结中自旋相关输运性质[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钟荣;孙玉东;王锁泉;周庆云;朱忠;尹志勇;;管路声源双端口模型及源参数提取的测试分析方法[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桂才;;低成本光纤陀螺中3×3耦合器相位特性的放射矩阵分析[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幼铭;;层状介质中地震P-SV波散射矩阵的一种表示形式[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7 王天海;戴居丰;林杞楠;;超宽频带低噪声FET放大器的设计与研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8 张晨新;王积勤;王光明;冯有前;;斜向观察无限长柱形体的电磁散射[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曾娟;高天赋;李海峰;刘海军;彭大勇;赵文耀;;单模发射系统及其湖上实验[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杨娟;李乐伟;梁昌洪;;理想周期圆柱阵对高斯束波的散射[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喜;半导体异质结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自旋输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士阳;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光子晶体电磁特性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肯;二维光子晶体薄板暨光逻辑器件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徐丰;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的正向与逆向遥感理论[D];复旦大学;2007年
5 曹连伟;三维杆系结构回传波射矩阵法及其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6 王涛;弹道中段目标极化域特征提取与识别[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明燚;介观体系中量子输运和量子混沌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刘涛;瞬态极化统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高文竹;几种典型量子波导的电子输运性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曹利克;几种强关联模型的严格解及热力学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志强;极化信息与变极化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王兰美;雪杂波中目标的极化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汤雪彬;变极化系统中受控源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杰;平板光子晶体本征模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5 周利玲;由Andreev反射产生的定域性和非定域性准粒子对纠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根华;自旋轨道耦合对半导体异质结量子线输运性质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丽;一维金属光子晶体[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肖贤波;半导体量子线在电磁场辐照下的电子输运性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唐萌聪;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静;混合天线系统及基于散射矩阵的波束形成[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