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锥型保偏光纤耦合器制造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目前军事和民用领域对高性能、低成本保偏光纤耦合器的需求越来越多,针对其制作中存在的速度慢、产量低、成品率低、器件性能一致性差和产品成本高的特点,对保偏光纤耦合器的熔融拉锥制造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论文以自动化保偏光纤精密对轴技术、保偏光纤耦合器耦合机理、高性能保偏光纤耦合器制造设备、熔融拉锥工艺参数与耦合器性能相关规律等四个方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工作如下:
1.基于透镜效应法侧视对轴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与光纤方位角关系更敏感的特征量—五点特征值来实现匹配型保偏光纤自动定轴的方法。经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并在自动对轴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新的五点特征法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及分辨率,更易于实现偏振主轴的自动定位。
2.基于热-结构-电磁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保偏光纤耦合器的传输特性和耦合系数在熔锥区的变化规律,从而求解耦合模方程,得到偏振光经过耦合器后的光功率分布,继而对保偏光纤耦合器的性能参数分光比、消光比及附加损耗进行理论分析。重点进行了以下三点研究:一是仿真分析了耦合器截面形状、双锥体锥度以及偏振主轴角度差对耦合器传输特性的影响;二是基于光波导模式耦合理论,推导出了适应于纤芯为圆形、偏振主轴非平行时保偏光纤耦合器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三是从保偏光纤在火焰中熔融拉伸的实际变形过程出发,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应力区形状、应力区折射率与包层折射率差以及偏振主轴角度差等因素对附加损耗的影响机理。
3.基于单模光纤耦合器熔融拉锥设备,建立了保偏光纤耦合器熔融拉锥平台。该平台利用自动对轴机构解决了保偏光纤耦合器制作的关键技术—自动对轴技术;利用中间靠近机构,使得光纤在对轴完成后能够紧紧靠在一起,使光纤的耦合和分光成为可能;利用主控计算机和步进电机对熔融拉锥机构进行精确控制,从而改善耦合器的锥形,减少了附加损耗;拉锥设备整体结构紧凑、使用方便、成本低,能够实现自动化的保偏光纤耦合器制作。
4.以保偏光纤耦合器的光学性能与制造过程工艺参数的相关规律为研究核心,以提升耦合器的高性能熔融拉锥制造技术为目的,进行大量的熔融拉锥实验,从而研究熔锥工艺参数对耦合器的性能影响规律,找到最佳工艺参数,实现耦合器的高性能制作。
|
|
|
|
1 |
关荣锋,李占涛,侯斌,甘志银,黄德修,刘胜;类矩形保偏光纤应力双折射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5年01期 |
2 |
李明,苏春丽,郭际航,郭达江;保偏光纤起偏器检测系统[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7年05期 |
3 |
郝爱福,冯丽爽,徐宏杰,张春熹,宋凝芳;保偏光纤偏振特性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光学技术;2004年03期 |
4 |
林敏,黄建军,古晓忠;自动测量保偏光纤拍长的实验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1998年Z1期 |
5 |
袁绥华,胡庆,王敏琦;局域网偏振光保密通信研究[J];光学学报;2002年03期 |
6 |
胡薇薇,钱景仁;压力法测量保偏光纤拍长参数的系统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7 |
毕聪志;吴衍记;;适用于光纤陀螺的保偏光纤特性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2期 |
8 |
苏春丽,萧天鹏,何耀基,郭际航,孙小玲;单模保偏光纤起偏器[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7年04期 |
9 |
杨远洪;李莉;蒋大钢;贾岩;;高精度保偏光纤拍长测试[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6期 |
10 |
赵娜;李小妍;刘继红;;偏振控制器的研究进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1 |
宁鼎;庞璐;;保偏光纤的偏振特性分析[J];光通信技术;2010年05期 |
12 |
梁珣;刘德文;;保偏光纤电离辐射效应研究[J];核技术;2010年11期 |
13 |
赵润年;;保偏光纤偏振主轴准直方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4 |
王京献,黄荣义,张春;PANDA 型保偏光纤预制棒的成孔技术[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8年04期 |
15 |
王子华,丛立方;用多层矩形波导近似计算扁保偏光纤的双折射[J];量子电子学报;1993年01期 |
16 |
林伟欣;阮双琛;闫培光;吕玉祥;;保偏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年01期 |
17 |
贾波,胡力;线圈型全光纤偏振器的研究[J];光子学报;1998年09期 |
18 |
赵仲刚,赵立琦;GOP-2×2-01型保偏光纤耦合器[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9年03期 |
19 |
李秀娟,陈哲,胡永明,倪明;计算保偏光纤中应力双折射的微元算法[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0年01期 |
20 |
文建湘;肖天鹏;孙建军;;“1”字型保偏光纤的结构设计及其制备[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