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发动机一体化构型设计与性能研究

金亮  
【摘要】: 论文结合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基于升力体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发动机一体化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借鉴国内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高超声速一体化飞行器基准构型的设计,在发动机关闭和发动机通流状态下开展了缩比模型风洞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基准构型在发动机关闭状态和通流状态下的流场特征以及纵向气动性能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计算技术的可靠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模型尺度以及来流条件对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风洞实验条件与飞行条件下数值模拟数据产生差别的原因,指出了发动机通流状态下摩阻系数的不同是导致二者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 发展了一套模拟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流场的计算程序ChemTur3D,考虑了湍流与与化学反应非平衡效应以精确模拟氢/空气混合与燃烧。该程序数值求解三维RANS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计算域。反应模型采用七组份八方程,湍流模型采用Menter提出的SST湍流模型,对流项采用AUSM+以及二阶MUSCL格式求解,粘性项采用中心差分格式求解,应用LU-SGS以及点隐式方法进行时间迭代。在MPICH环境下实现了并行计算,通过相关算例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数值模拟了直连式超燃冲压发动机以及飞行器基准构型的燃烧室/尾喷管一体化燃烧流场,对燃烧室内的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飞行器一体化算力体系划分方法,结合气动数据与推进数据,对飞行器基准构型在发动机点火状态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飞行器基准构型在攻角小于3度时可以产生净正推力,但存在配平攻角较大等缺点。 在冷流状态下,进行了不同部件构型设计对飞行器整体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机身上表面构型采用卡门曲线设计,可增加低头力矩,有利于配平前体下表面产生的较大抬头力矩。在点火状态下,针对不同燃料混合增强装置、不同燃料喷注位置及当量比对飞行器整体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于飞行器优化构型的设计,优化构型的容积比基准构型增加16%,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优化构型在三种工作状态下的性能进行研究,表明优化构型的配平攻角较小,综合性能较优。 论文为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真实飞行中不同工作状态转变下的性能变化以及一体化构型设计奠定了一定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蕾;陈英硕;;Purdue风洞对高超声速研究至关重要[J];飞航导弹;2008年12期
2 沈剑;王伟;;国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计划[J];飞航导弹;2006年08期
3 郑小梅;徐大军;蔡国飙;;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的初步分析[J];航空学报;2007年S1期
4 车竞;唐硕;;高超声速飞行器机身/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2期
5 流火;;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现状[J];现代军事;2004年12期
6 晏至辉;刘卫东;;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数值分析[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6年05期
7 宋博;沈娟;;美国的X-51A高超声速发展计划[J];飞航导弹;2009年05期
8 丛敏;;美澳即将进行高超声速乘波器飞行试验[J];飞航导弹;2007年07期
9 方群;陈记争;马辉;;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范培蕾;杨涛;张晓今;刘泽明;;高超声速低成本飞行试验进展[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8年06期
11 雷麦芳;丁海河;王发民;;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冲压发动机一体化气动热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8年02期
12 潘沙;田正雨;冯定华;丁国昊;李桦;;超燃冲压发动机唇口气动热计算研究与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9期
13 文科;李旭昌;马岑睿;宋亚飞;;国外高超声速组合推进技术概述[J];航天制造技术;2011年01期
14 李健;侯中喜;刘新建;周伯昭;;基于扰动大气模型的动力推进高超声速飞行器弹道特性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5 何至林;高峰;金楠楠;;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研究概述[J];飞航导弹;2010年04期
16 郑小梅;徐大军;蔡国飙;;磁控进气道二维性能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3期
17 文科;李旭昌;何至林;宋亚飞;;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研究概述[J];飞航导弹;2011年03期
18 卢鑫;岳连捷;肖雅彬;张新宇;;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流线追踪设计[J];推进技术;2011年01期
19 金亮;柳军;罗世彬;王振国;;高超声速一体化飞行器冷流状态气动特性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0年01期
20 苏鑫鑫;;盘点日本的高超声速计划[J];飞航导弹;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会议日程[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2 胡磊;吴森堂;;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鲍文;姚照辉;齐义文;于达仁;;高超声速飞行器/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协调控制方法研究[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4 张新宇;陈立红;;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进展与思考[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5 陈立红;岳连捷;张新宇;;超燃冲压发动机实验模型设计基本问题[A];第一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崔凯;杨国伟;;全参数化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构型设计[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7 叶友达;王振亚;卢笙;张涵信;张来平;;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系统一体化外形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C];2003年
8 卢传喜;王铁军;蒲旭阳;焦伟;;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再起动性能风洞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唐志共;;高超声速技术发展对地面试验的要求和现状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卢鑫;岳连捷;肖雅彬;张新宇;;超燃冲压发动机三维变截面尾喷管设计[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亮;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发动机一体化构型设计与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姚照辉;考虑飞/推耦合特性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葛东明;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变增益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倩;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与仿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肖保国;碳氢燃料简化动力学模型和当地自适应建表方法在超燃并行计算中的应用[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9年
6 董昊;高超声速咽式进气道流场特性和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刘凯礼;高超声速进气道动/稳态攻角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张朝能;高原山区地形条件下城市重气泄漏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成鹏;非对称来流条件下超燃冲压发动机隔离段气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10 王兰;超燃冲压发动机整机非结构网格并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彪;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雪飞;高超声速飞行器气热弹多场耦合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晨;高超声速飞行器红外辐射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高耸;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力控制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曹瑞峰;面向控制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维建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朱艳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非线性控制[D];东北大学;2009年
7 王超;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与优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向先宏;基于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概念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林妍;大气层内高超声速飞行器光辐射特性建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彭稳根;高超声速飞行器金属结构热管热防护机制理论与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晖;美国加快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N];中国航空报;2009年
2 ;21世纪的航空前沿技术[N];北京科技报;2002年
3 陈宇;新飞机是“吹”出来的[N];中国国防报;2009年
4 韦一;时势造就英才[N];中国航空报;2002年
5 张晋平;美国X-43A验证机试飞成功[N];中国航空报;2004年
6 赵彦;研究高超声速技术[N];中国航天报;2002年
7 刘军 王军蓉;风洞[N];中国航空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韩睿华;城市与风的对话[N];中国建设报;2003年
9 记者  丁波 通讯员  陈懿;“汽车嘉定”集聚研发“大脑”[N];解放日报;2006年
10 沈剑;X-51A超燃冲压发动机完成地面试验[N];中国航天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