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注射RTM制备承载/隔热/防热一体化复合材料
【摘要】:
对高速飞行器结构的基本要求是轻质高强和防热隔热。已有的主承力与热防护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大多是将结构承载体与防热体分步成型与制备,不但增加工艺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制造成本,而且也降低了整体结构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称之为“承载/隔热/防热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结构,有望将其应用于飞行器主承力/热防护复合结构。在这种一体化复合材料结构中,承载层为碳/环氧复合材料,隔热层为轻质低导热系数材料,防热层即耐烧蚀层为碳/酚醛复合材料,并将采用共注射RTM工艺进行一次整体成型。
围绕共注射RTM工艺制备承载/隔热/防热一体化复合材料,本文对多层复合材料及带缝合热通道的一体化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分析与设计;优选出了能进行共注射的防热层基体的酚醛树脂和承载层基体的环氧树脂;采用共注射RTM工艺分别制备了泡沫夹芯和气凝胶夹芯一体化复合材料,研究了共注射一体化工艺的力学性能并和分步胶接工艺的进行对比;采用缝合-共注射工艺制备了气凝胶夹芯复合材料,考察了缝合承力柱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缝合热通道对热传导性能的影响。
建立了多层复合材料和带缝合热通道的一体化复合材料热传导有限元分析(FEA)模型,计算了在峰值温度为912℃的600s全弹道周期内的热载荷条件下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PMI泡沫不适用于所确定的热载荷条件下的隔热层材料;固定承载层厚度hl-b为2mm、防热层厚度ht-p为3mm,满足给定热载荷条件下SiO_2气凝胶夹芯复合材料各层使用温度要求的最小隔热层厚度hh-i为16mm;湿法缝合热通道的材料可视为SiO_2气凝胶/苯并噁嗪,其平均孔径为3mm,固定hl-b和ht-p,当针距×行距(l×m)为8×8时,满足使用温度要求的最小隔热层厚度hh-i为24mm;干法缝合热通道材料可视为石英/苯并噁嗪复合材料,其平均孔径为0.9mm,固定hl-b和ht-p,当hh-i为17mm时,满足使用温度要求的最小l×m为10×10,当hh-i为18mm时,满足使用温度要求的最小l×m为7×7。
研究了氨酚醛、钡酚醛、苯并噁嗪和酚醛型氰酸酯四种酚醛树脂的动态粘度和等温粘度,建立了酚醛树脂的双阿累尼乌斯粘度模型;研究了四种酚醛树脂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外推法研究了四种酚醛树脂的特征温度,并结合树脂浇铸体的实际制备效果,确定了四种酚醛树脂的最佳固化制度;以氨酚醛、钡酚醛、苯并噁嗪为基体树脂,以碳纤维平纹布为增强材料,采用真空辅助RTM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平板,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力学性能和烧蚀性能。结果表明,苯并噁嗪是四种酚醛树脂中是满足RTM工艺性能且使用性能最佳的酚醛树脂,在76℃以上可满足注射要求,且低粘度保持时间较长;浇铸体力学性能最佳,1000℃时N_2气氛下的成碳率为47%;碳/苯并噁嗪复合材料的孔隙率为0.85%,质量烧蚀率为0.0435g.s~(-1),拉伸强度为445MPa。良好的界面结合和较低的空隙率是碳/苯并噁嗪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碳/氨酚醛复合材料和碳/钡酚醛复合材料的主要原因。
依据和苯并噁嗪进行共注射的环氧体系的工艺要求,研究了几种基体环氧树脂的动态粘度和不同固化剂所构成环氧体系的凝胶特性及浇铸体的力学性能,确定了承载层基体树脂;采用双阿累尼乌斯模型建立所选环氧体系的化学流变模型,确定了苯并噁嗪和所选环氧体系的共注射温度;采用外推法研究了环氧体系的最佳固化温度,并依据不同固化制度下的树脂浇铸体的拉伸强度,确定了苯并噁嗪和环氧体系的最佳共固化制度。结果表明,E-44/GA327是满足和苯并噁嗪进行共注射要求的性能最佳的环氧体系,其最佳质量配比为100∶30,浇铸体的拉伸强度为80.6MPa,拉伸模量为2.98GPa,弯曲强度为138.6MPa,弯曲模量为3.11GPa,断裂延伸率为3.64%,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4℃,拉伸断口表现为韧性断裂;苯并噁嗪和E-44/GA327体系共注射工艺窗口温度为76~90℃,最佳共固化制度85℃/4h+ 130℃/4h+140℃/2h+160℃/1h+180℃/1h。
采用共注射RTM工艺制备了承载/PMI泡沫隔热/防热一体化复合材料,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对制备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共注射工艺和分步胶接工艺制备的PMI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研究了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结果表明,共注射工艺制备PMI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承载层和防热层设计纤维体积分数为45%、注射压力1atm、注射温度80℃、注射时采用真空辅助,按此参数制备的泡沫夹芯复合材料制品各层厚度与设计厚度保持一致,泡沫夹芯内部也未被树脂胶液浸渗;共注射工艺的侧压、三点弯曲、界面剪切性能要优于分步胶接工艺的,且数据离散系数也明显减小,两种工艺的平压性能基本一致,各层之间良好的界面结合是共注射工艺的力学性能优于分步胶接工艺的主要原因;建立的多层复合材料热传导FEA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泡沫夹芯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热传导过程,但在防热层外表面350℃热载荷条件下,PMI泡沫因无法耐受此温度而失效。
采用共注射RTM工艺制备了承载/SiO_2气凝胶隔热/防热复合材料,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对制备气凝胶夹芯复合材料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共注射工艺和分步胶接工艺制备的SiO_2气凝胶夹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传导性能。结果表明,设计承载层厚度hl-b为2mm、隔热层厚度hh-i为18mm、防热层厚度ht-p为3mm,以降低制品承载层、防热层的孔隙率和减小树脂胶液对夹芯的浸渗深度为目标,优化得到的共注射工艺参数为“承载层和防热层纤维预成型体的设计纤维体积分数V f为45.6%,注射压力为1atm,注射温度为80℃,注射时采用真空辅助”,按此参数制备的SiO_2气凝胶夹芯复合材料的承载层、防热层厚度与设计厚度一致,环氧侧的浸胶深度De poxy为3.4mm,苯并噁嗪侧的浸胶深度Db enzoxazine为2.5mm;共注射工艺的侧压、平压、三点弯曲和界面剪切性能都显著优于分步胶接工艺的。SiO_2气凝胶夹芯复合材料在防热层外表面施加600℃热载荷的条件下的热传导实验结果与FEA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分别采用“湿法缝合-预固化”和“干法缝合-预固化”两种工艺制备缝合SiO_2气凝胶,并以此为隔热层材料,采用共注射RTM工艺制备了承载/SiO_2气凝胶隔热/防热复合材料,研究了缝合方式及l×m对SiO_2气凝胶夹芯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密度、力学性能和热传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缝合-共注射工艺的缝合热通道(缝合承力柱)由石英/苯并噁嗪复合材料和SiO_2气凝胶/苯并噁嗪复合材料组成,其中石英/苯并噁嗪通道的孔径为0.9mm,SiO_2气凝胶/苯并噁嗪通道孔径为3mm;干法缝合-共注射工艺的缝合热通道由石英/苯并噁嗪复合材料和石英/环氧复合材料组成,两缝合通道直径约为0.9mm,长度都约为隔热层夹芯厚度的一半;两种工艺的侧压、平压、三点弯曲和界面剪切性能都比分步胶接工艺的有了显著提高;两种工艺的力学性能随着l ? m的减小(缝合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当l×m相同时,湿法缝合-共注射工艺的力学性能要优于干法缝合-共注射工艺的;缝合承力柱是缝合-共注射工艺的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所建立的带缝合热通道的FEA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缝合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热传导过程,缝合热通道(尤其是湿法缝合热通道)显著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
|
|
|
1 |
孙宝岗;杨昆晓;雷琴;史汉桥;;RTM用炔基改性苯并噁嗪树脂工艺及力学性能[J];宇航材料工艺;2019年01期 |
2 |
冉起超;高念;李培源;朱蓉琪;盛兆碧;顾宜;;一种RTM用苯并噁嗪树脂的工艺性及其复合材料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1期 |
3 |
尹昌平;肖加余;李建伟;曾竟成;江大志;;RTM成型石英/苯并噁嗪复合材料的孔隙率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10年02期 |
4 |
田巧;赵锦成;朱蓉琪;盛兆碧;顾宜;;适用于RTM成型的新型耐烧蚀苯并噁嗪树脂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06年05期 |
5 |
于德润;丁新静;梁钒;刘鑫燚;谢铁秦;邹红阳;;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RTM工艺的研究进展[J];纤维复合材料;2021年03期 |
6 |
张飞;牛慧军;赵立波;许国栋;张彦飞;张志毅;刘亚青;;RTM用苯并噁嗪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11期 |
7 |
马秀萍;郭亚林;刘思扬;吴凡;霍炳呈;;烧蚀防热复合材料用压力辅助RTM工艺[J];材料开发与应用;2021年02期 |
8 |
朱怡臻;王瑛;陈鸣亮;王春林;张崇印;高缘;史旦达;邵伟;吴新锋;;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RTM成型工艺研究及应用进展[J];塑料工业;2020年05期 |
9 |
于延军;董桂伟;张娜;于利伟;谢光辉;;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山东机械;2005年06期 |
10 |
李小刚,李宏运,胡宏军,益小苏;RTM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流变特性研究[J];材料工程;2003年06期 |
11 |
张少春,陆关兴,黄怿,张伟东;RTM充模过程的数值模拟[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6年06期 |
12 |
齐文;刘东;赵俊利;徐子航;祝颖丹;涂丽艳;陈刚;;RTM工艺充模过程模拟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5年12期 |
13 |
孔晋峰;张彦飞;刘亚青;;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绝缘材料;2008年04期 |
14 |
范晓琴;吴晓青;;RTM工艺中纤维渗透率的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6年03期 |
15 |
李嘉禄;吴晓青;冯驰;;RTM中纤维渗透率预测的研究进展[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
16 |
梁志勇,段跃新,林云,肇研,路遥,张佐光;乙烯基酯树脂体系流变特性及RTM工艺窗口预报研究[J];材料工程;2001年08期 |
17 |
曹运红;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的发展及应用[J];航天工艺;1998年03期 |
18 |
赵晓琳;杜建华;高恒;范涛;李辉;王大峰;吕莹莹;贾成厂;;RTM工艺用乙烯基酯树脂体系固化动力学[J];粉末冶金技术;2016年05期 |
19 |
杜刚;张明龙;曾竟成;刘钧;彭超义;肖加余;;气囊辅助RTM制备复合材料承力筒内腔尺寸控制技术[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