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L波段频率可调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研究

葛行军  
【摘要】: 相对论返波振荡器是一种发展最成熟的振荡器型的高功率微波源,具有高功率、高效率以及适合重频运行等特点,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受限于慢波结构尺寸大、导引磁场质量重等因素,相对论返波振荡器在向L波段拓展遇到了很大困难。同时,构造方便可调的电动力学结构以实现输出微波频率可调,是高功率微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论文提出了一种L波段频率可调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利用理论分析和粒子模拟方法对该器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可用于指导该类型器件设计的物理思想及研究方法,并在实验中成功获得了吉瓦级L波段的高功率微波辐射,且频率在百兆赫兹范围内可调。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同轴慢波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对比分析了同轴波导与圆波导的特性,利用同轴波导中TEM模的截止频率为0、空间电荷限制流较高的特性,在径向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实现了L波段微波的高功率输出。求解了有限厚电子束下同轴任意形状周期慢波结构的色散关系,比较了三种双波纹慢波结构在冷腔情况下的高频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余弦结构的准TEM模具有最宽的频率调节范围、最大的相速以及最小的耦合阻抗,梯形、矩形结构对应的特性依次减弱,且三种结构的准TEM模的纵向电场都具有表面波的特点;耦合阻抗随着波纹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周期和内外波纹结构相移的增大而变小,并且随着内波纹平均半径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考虑电子束的空间电荷影响下,求解了准TEM模的增长率,结果表明,增长率随波纹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周期和电子束厚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随二极管电压的改变存在最大值。 其次,为实现L波段器件小型化并提高器件效率,设计了由梯形外波纹同轴慢波结构和同轴引出结构组成的电动力学结构。阐述了梯形外波纹同轴慢波结构的优点,研究了准TEM模的场分布特性,并指出利用此结构下纵向电场具有表面波的特点可实现横向模式选择,从而缩小器件的径向尺寸;着重分析了内导体改变对频率的影响,得到了频率随内导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奠定了器件频率方便可调的基础;此外,采用S参数方法讨论了有限长同轴慢波结构的纵向谐振特性,提出纵向模式选择的概念;明确指出同轴引出结构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各纵模、尤其是类π模的Q值,可在周期数较少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单频振荡,进而缩短器件轴向长度和提高束波作用效率。 在粒子模拟方面,采用2.5维全电磁粒子模拟程序对器件产生高功率微波的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给出了束波作用过程详细的物理图像。着重分析了内导体半径和微波频率可调节特性之间的关系:当内导体半径在0.5-2.5cm范围内改变时,微波频率在1.63-1.51GHz范围内可调,且器件运行稳定,效率变化范围仅为27.7-35.4%。经优化,在导引磁场1.1T、二极管电压700kV、电流11.2kA的条件下,模拟获得了频率1.60GHz、功率2.78GW、效率35.4%的同轴TEM模微波输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低频段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其在P波段和S波段的拓展应用,在模拟中均获得了效率大于20%的微波输出。此外,探讨了慢波结构表面爆炸发射、器件内中性气体电离产生的等离子体对器件工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慢波结构表面的径向电场有利于抑制二次电子的发射;质量越轻的正离子对微波功率和脉宽的影响越严重;碰撞电离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密度与中性气体的核电荷数相关。 最后,对L波段频率可调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运行机制、工作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在Torch-01加速器上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当导引磁场为0.8T、二极管电压为713kV、电流为11.4kA时,得到频率1.58GHz、功率1.07GW、效率13.2%、脉宽38.8ns、主模TM01模的微波输出。重点分析了微波频率可调节特性和模式竞争现象,结论如下:当内导体半径在0.5-1.5cm范围内改变时,微波频率在1.64-1.58GHz范围内可调,对应微波功率幅值的变化在3dB以内;去掉内导体能够获得功率为390MW的S波段微波输出;调节收集极深度可得到频率相差40MHz的微波信号;当二极管电压偏低、导引磁场偏小以及结构不同心时,会激励起非对称准TE11模,通过提高二极管电压和导引磁场、调节结构同心度可以有效抑制模式竞争现象。此外,还进行了长脉冲实验研究,在导引磁场0.9T、二极管电压700kV的条件下,获得了频率1.58GHz、功率1.2GW、脉宽86.4ns的微波输出,结果表明器件具有长脉冲运行的潜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朝海;刘濮鲲;薛谦忠;张世昌;粟亦农;顾伟;薛智浩;刘高峰;;W波段高功率回旋返波振荡器中模式竞争的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张建国;蒙林;宋刚永;于新华;高炜;;四频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粒子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赵亚芹;张亮亮;祝德充;段国腾;刘小华;张存林;;基于压缩传感的单点太赫兹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文光俊;李家胤;李世贵;刘盛纲;;带漂移段的相对论返波振荡器[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杨鲁伟;G.Thummes;;高频同轴脉冲管制冷机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唐烨;冯进军;;W波段折叠波导返波振荡器互作用的计算和模拟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廖勇;马弘舸;杨周炳;谢平;李科;孟凡宝;;超宽带天线中同轴到平板过渡研究[A];四川省电子学会高能电子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爱军;黄志洵;;用广义电报员方程组求解角锥状双导体同轴结构的纵向传播问题[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5年
9 曾清;谈效华;吴承金;米伦;耿涛;;DPF能源装置的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10 曾清;吴承金;;冲击大电流的能源装置[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葛行军;L波段频率可调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挺;双波段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王晓静;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多针—同轴反应器结构优化及降解甲醛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孔艳岩;静电场加载同轴结构小轨道相对论电子微波激射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辛琦;正弦波纹同轴布喇格谐振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赖剑强;交错双栅慢波结构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吴东月;基于Coriolis质量流量计和同轴电导传感器的含油率测量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郭权锋;同轴三反空间相机结构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飞翔;双频同轴变阻抗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建国;多频高功率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丰;双频双电子注高功率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运俭;周期慢波结构中超辐射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5 郁海勇;同轴内开槽结构回旋脉塞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谢翾;LTE无源射频组件的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钮小军;EAST装置中性束高压传输线电磁问题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于新华;X波段低磁场高功率返波振荡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刘宏伟;紧凑型重复频率快上升沿Marx发生器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10 杨家兴;HL-2A装置NBI高压缓冲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游;纳米计算机:承上启下[N];计算机世界;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