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主锁止蠕动式微小管道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徐从启  
【摘要】: 内径为15~20 mm的薄壁倒“U”型传热管道广泛应用于核反应堆蒸发器中,长期运行后,容易发生因腐蚀、疲劳破坏或破损而引起泄漏事故等。因此,其监测、诊断、清理和维护就成为保障核反应堆系统安全、畅通和高效运营的关键。然而由于该类管道结构复杂,内部空间狭小,所处环境对人体有害,检修和维护十分困难。因此,开展适应在该类特殊管道环境下工作的新型微小管道机器人设计和研究,实现对核反应堆蒸发器传热管道的无损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核反应堆蒸发器传热管道无损检测的迫切需求,本论文依托“十一五”部委预研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开展新型微小管道机器人设计和研究,力争突破“微小型化、大牵引力、快速、长距离运动”的管道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本文系统深入地开展了新型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设计理论建模、运动稳定性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等关键问题研究。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设计了一种新型具有自主锁止功能的蠕动式微小管道机器人。针对微小管道机器人结构设计中的微小型化、管径适应性及弯管通过性等问题,在比较分析已有驱动方案及移动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锁止蠕动式方案,开展了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提出了自调节支撑机构、柔性保持机构和软轴驱动机构的创新设计。虚拟样机仿真表明,所设计的微小管道机器人实现了与管壁间的自主锁止,改善了机器人的管径适应性,有效解决了刚性支撑问题和弯管通过性问题。 2.系统研究了自主锁止蠕动式微小管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问题。针对机器人的管径适应能力,基于力学平衡和虚位移原理,分析了自调节支撑机构的力学性能;分析了机器人的驱动特性,建立了封闭力、牵引力及爬坡能力的数学模型;利用积分原理和运动合成法,建立了机器人管内运动阻力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管内“自转”问题,分析了机器人产生“自转”的机理,提出了支撑轮和保持轮的球形设计方案,有效抑制了“自转”的发生;建立了机器人传动系统的机电动力学方程。上述建立的数学模型及取得的结论,为微小管道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3.深入研究了摩擦接触约束下的微小管道机器人运动稳定性问题。针对机器人的管内受限运动,综合考虑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接触,建立了基于完整系统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的受限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线性互补理论,讨论了动力学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结合Kelvin接触模型,利用奇异摄动理论和La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了受限刚体稳定性的附加条件;对所设计的机器人在直管运动的稳定性情况进行了仿真,依据仿真结果提出了柔性保持机构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微小管道机器人管内运动失稳问题。 4.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微小管道机器人多目标优化问题。根据机器人的运动特点,建立了速度计算模型;利用能量平衡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和极值原理,建立了机器人传动系统的功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机器人结构尺寸为约束变量,以牵引力、运动速度及系统功耗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微小管道机器人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寻优求解。优化结果表明,机器人的牵引力理论值为11.47 N,运动速度可达12.7 mm/s,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5.成功研制了两代试验样机,开发了运动控制箱,搭建了模拟管道试验系统,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优化改进后的第二代机器人样机可平稳运行于内径为15~20 mm的管道,可通过曲率半径不小于80 mm的弯管,移动速度为8.7~12 mm/s,具有0~90o爬坡能力,可双向运动,最大牵引力约为9.95 N,载重自重比可达6.77:1,较好地实现了管道机器人“微小型化、大牵引力、快速、长距离运动”的设计目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黎;李著信;刘书俊;;管道检测机器人管内定位技术的研究现状[J];中国储运;2011年08期
2 黄应清;徐达;;弹药装填机器人并联球面腕关节解算及优化[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13期
3 唐德威;李庆凯;姜生元;邓宗全;刘航;;具有差动运动功能的管道机器人设计与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3期
4 张美艳;韩小秋;;基于Pro/E与ADAMS管道机器人设计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7期
5 郭超;郝静如;刘相权;李天剑;高宏;;管道机器人智能电缆绞盘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年03期
6 齐海铭;叶金蕊;张晓华;陈宏钧;;管内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与定位系统优化研究[J];高技术通讯;2010年11期
7 高宏;姜可;黄民;李天剑;韩春茂;;一种新型轮腿配合式管道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仿真[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13期
8 高宏;黄民;李天剑;韩春茂;;一种新型轮腿配合式管道机器人设计[J];现代机械;2011年03期
9 高宏;黄民;李天剑;肖晶晶;韩春茂;;新型轮腿配合式排水管道检测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年03期
10 俞晶晶;钱晋武;沈林勇;章亚男;;复演对指运动的康复机械手机构学探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1 张峰;;可变径煤矿管道检测机器人的设计[J];矿山机械;2011年08期
12 陈宗尧;颜国正;王坤东;赵忠华;;关节履带式管道检测机器人越障性能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3 陶兴华;朱宏武;曾义金;徐立力;;膨胀波纹管焊接机器人的研制及其机构运动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高健;姜生元;;流体驱动式管道机器人的发展现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琳;张铁;叶凯麟;谢存禧;;比赛用手动机器人机构的设计与制作[A];第11届粤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明辉;李斌;王楠;;基于虚拟现实的灾难救援机器人实时感知与判定系统研究[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4 马书根;;中国有必要用机器人吗?——多关节机器人的开发[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方跃法;孙宇;查建中;;机器人奇异位形研究的线几何法[A];第十一届全国机构学年会暨首届青年机构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立;张登材;刘朝晖;陈永;;周期信号扰动法应用于机器人机构混沌运动的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常玉连;邵守君;高胜;;石油工业中管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A];2006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奇;李彦涛;张立勋;;助餐机器人控制系统快速原型设计研究[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江;徐礼钜;;冗余度多重组合八面体机器人的运动学求解[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辛军;汪劲松;米浦波;王立平;;DELTA并联机器人最大内切工作空间的几何求解[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从启;自主锁止蠕动式微小管道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猛;仿青蛙跳跃机器人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于秀丽;自行车机器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及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王忠巍;自主海底管道机器人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妹婷;壁面自动清洗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刘刚峰;面向地下巷道的侦察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刚峰;面向地下巷道的侦察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海涛;少自由度机器人机构一体化建模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9 钟鸣;移动式微小型自重构机器人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钟鸣;移动式微小型自重构机器人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向丽;翻转式炉膛清灰机器人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年
2 薛勇;基于可控锁止机构的伸缩式微管道机器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唐守辉;管道机器人运动平台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D];东北大学;2008年
4 史晓萌;小管径工程管道机器人及其驱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顾彪;四轮机器人着地模型及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朱新忠;管道机器人越障能力及拖动力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7 白建军;多功能护理服务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周洪龙;小型管道机器人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邹俊;自行车机器人的建模与仿真[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杨文凯;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管道机器人管内通过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朱建华;李智祥:“管道机器人”就差最后调试[N];长江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杨柳纯;边建院边研发催生一批科研成果[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给机器人插上理想[N];徐州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柳纯通讯员 覃善萍;深圳“源头创新”主力军展雄姿[N];深圳特区报;2007年
5 黄建春 王爱华 苏美霞 刘君;泉城地下管道探测添“慧眼”[N];中国水利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刘艳荣;863科技大展机器人风头出尽[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郑东鸿 于海;机器人 工业生产的“生力军”[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8 本报记者 张丽;机器人打造一个机械自我[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张晓彦;让环保与时尚相得益彰[N];科技日报;2005年
10 翟军;机器人之路——从机械臂到类人型[N];北京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