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汉语视觉词汇提取中的语音效应
【摘要】:
视觉词汇提取中语音表征的作用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早期文献中大致出现了三种代表性的理论。直通理论认为词义是通过词形表征直接提取的,语音不起任何作用;语音中介理论则认为词义的提取必须经过语音中介才能完成, 是一个由词形到语音码,再由语音码提取词义的过程;双通道理论认为两种提取方式都存在,不同提取方式适用于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词汇。现在的研究者们大多认为,虽然不能像语音中介理论那样绝对地把语音编码视作词义提取唯一路径,但是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语音表征的确在词义提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通道理论的影响下,人们提出,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系统在词汇提取方式上可能会存在差异。文字深度假说则明确提出,在浅表文字中语音表征发挥更大作用,而在深度文字中,词形信息对词义的提取作用更为显著。近年来,已有人尝试进行了包括英、汉语在内的跨语种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并非一致。本研究的受试者是以汉语为本族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外语学习者。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语音表征是否在中国学生英语视觉词汇提取中发挥作用?(2)语音表征是否同样在汉语视觉词汇提取中发挥作用?(3) 如果语音作用存在,那么其性质如何?即,语音信息是由词形信息提取的,还是经语音重新编码得来的?本研究设计了三个计算机辅助的反应时实验来考察上述问题:词汇判断作业(LDT)、词性验证启动作业(PSV)、逆向遮蔽作业(BVM)。实验一是让受试者瞬时辨别电
WP=7
脑屏幕上的字符串是否是英语或汉语中的真词。实验目的是观察是否会产生“伪同音效应” 和“近形效应”,借此来考察语音和词形两大因素在词汇提取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实验二是让受试者对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目标词和词性标志的匹配关系进行判断。即, 判断目标词是否属于词性标志所指示的词性。在目标词出现之前,首先出现启动词。实验目的是验证各种类型启动词的启动效果。实验三是在对目标词实施逆向遮蔽的前提下,要求受试者对瞬时呈现的目标词及遮蔽词进行回述,借以考察四种不同遮蔽词的遮蔽衰减效应。实验的受试者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02名三年级本科学员。实验用计算机控制,测量反应时的应用程序是由实验者本人用Visual Basic 6.0软件自行开发研制的。结果发现中国学生英、汉语词汇提取模式存在一定差异。语音表征在学生英语词汇提取中发挥显著作用,而在汉语词汇提取中作用则不明显。上述结论支持弱式文字深度假说,即语言文字的音形结构会影响词汇提取中语音和词形两大变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