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研究

张萌  
【摘要】:随着新一轮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型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被明确为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作为医院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延续性生命支持、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病区——重症医学科(Critical Care Medicine, CCM),其发展壮大与科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医院这一主要责任的实现能力。 现今,大部分医院重症医学科并没有充分发挥抢救危重症患者作用。归结其原因,主要是组织管理力度不足,工作模式不科学导致效率低下,科际间协作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很多研究表明,重症医学科的人员组成、运行模式、工作程序、对重症疾病的认识理解程度、对设备的掌控能力及科室间的合作和医院内其他科室的专业水平,都对重症医学科具体医疗工作的实施效果有重大影响。虽然,很多医院已开始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成立多个重症监护病房,但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使得资源分散,单个实力发展受限,更没有体现危重病人救治的“整体”思想,同时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竞争优势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尽管医学科技突发展突飞猛进,学科不断细分,各临床学科或亚专业学科已普遍发展至较高水平,但仍然无法满足医患双方对医疗流程和整体疗效的需要。这就促使综合性医院为适应医学进步和竞争发展形势,必须不断寻求和优化满足患者整体医疗新模式需求。 在国内多数医院中,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偏向于专科性ICU或综合性ICU,但专科性ICU无法照顾所有类型的重症患者,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综合性ICU虽然全面,但对于危重症的专业治疗能力不足,无法深入开展进一步的治疗。为了充分发挥专科ICU与综合ICU的各自优势,达到既拥有专科治疗实力又具有全面照护能力的ICU,在重症医学内实现多学科协作模式应运而生。 近年来,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出现为重症医学的医疗模式转变带来了新思路。该理念旨在使传统的个体经验性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团队协作模式,通过发挥各专科的技术特长以解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的共性疑难问题,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制定全方位、专业化的诊治策略,合理整合、配置医疗资源,以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和质量控制系统,来提高工CU的整体专业实力以及各亚专业学科的技术水平。与传统的综合性或专科性重症监护病房组织相比,重症医学MDT团队具有组织结构网络化、组织界限模糊化、核心功能与执行部门相分离、医教研活动无界限、资源的集成性、运营的灵活性、合作的契约性和组织的时效性等特征。通过MDT模式的构建,建立一套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重症医学标准化治疗模式与程序,发挥相关专业及亚专业协同功能、提升沟通水平,快速应急流程和人力资源优化的学科集聚优势,最终达到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救治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 但MDT模式在重症医学上的应用也将带来医院管理方面的挑战。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组织边界的模糊化、跨学科的专业技术指导与培训、成员间的信息化沟通、利益分配、组织激励与风险分担等问题都纷纷涌现出来。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MDT模式,迫切需要对该模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为其运行管理提供指导。 本论文以重症医学科规范化管理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重症医学科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实行MI)T模式的现实需求;系统研究了医院MDT组织的建立机制与重症医学MDT管理模式的理论架构、组织职能及其支撑条件的建设;从医院实践的角度,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重症监护协作中心的成功实践为研究基础,探索MDT管理模式发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对今后医院MDT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绪论部分,从当前医学科学的进展和我国医疗服务几个明显趋势分析,结合重症医学的管理瓶颈问题,阐述了重症医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重症医学科实行多学科联合协作的医疗理念。 第一章是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现状。在概述了国外医院重症医学的发展概况与模式后,对国内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各管理模式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搜索国内排名前100家大医院的互联网主页,统计各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情况与管理模式,总结出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管理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实行多学科联合协作的必要性。 第二章是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的构建。文章先从该模式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当前该模式的发展状况,提炼出医院内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内涵,对该模式进行分类并总结出其工作模式,概括了多学科协作组织的显著特性。在此基础上,从形成机制入手,根据医院重症医学发展情况,构建了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的架构,提出作为该管理模式主体的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的主要职责与功能,主要涵盖了医疗质量、人才培训、科学管理、信任沟通等方面,为医院多学科组织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重症监护多学科联合协作模式的管理要点。首先,为保障该模式的正常运转,就需要一系列管理机制进行保障,包括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冲突处理机制与信息与知识共享机制。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化管理与绩效管理。一方面要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明确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充分发挥组织文化的凝聚效应;另一方面要分析组织及成员的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形成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确定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来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只有在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推动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效能,达到理想效果。 第四章是重症医学多学科团队的信息中心建设。本章主要从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团队的信息中心的构建。以与重症医学MDT团队主要职能相匹配为目标,论述了信息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辅助临床工作、提高沟通效率、提供决策支持、完善预警系统体系、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和协助团队学习与管理。信息中心为实现学科资源优势互相利用、提高协作效率和信息知识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五章是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实证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在“做大虚拟学科”的理念指导下,率先成立了重症监护协作中心,建立以专职医师领导的多学科联合协作的重症医学诊治模式,实现横跨13个专科的重症医学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各专科专家组成多学科、疑难重症综合诊治的强大团队。本章着重介绍了重症监护协作中心的基本构架和组织职能,从中心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绩效、人员培训效果和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指标变化结果,论证了该组织运营的基本成功。并在本章的最后给出了重症监护协作中心运作两年来的经验、教训和所得出的启示。 最后是结语,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检索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管理学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创新了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管理模式。本研究根据当前重症医学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MDT-ICU)的理念,在整个管理学理论框架下。从形成机制、组织构架和主要功能上,对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了定位,使该研究更加系统,为医院ICU的科学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2)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对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以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在某医院的创新实践为研究基础与对象,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并通过客观的指标进行了验证,得出结论。 (3)为多学科协作组织在医疗其它领域的管理应用提供借鉴。本研究把多学科协作模式与重症医学管理相结合,是医疗管理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的管理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临床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进行调整,所以该模式为以后医院其它类似的多学科组织地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研究对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规范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在各医院具体实践时,应根据自身情况,权变确定,对于多学科协作的实现方式也不仅限于本研究,而是灵活多变的。其次,在分析该模式的综合效益时,本研究尚缺乏从人文方面的效果论证,但不影响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医学与哲学》杂志20年(1980~1999)合订本光盘即将出版 欢迎订阅[J];医学与哲学;2000年04期
2 黄春基,高强国,王关嵩,罗长坤;《医学与哲学》的引文分析[J];医学与哲学;1996年11期
3 贺达仁;我国医学界理论研究的一面旗帜——回眸《医学与哲学》20年[J];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
4 ;《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25卷)总目次[J];医学与哲学;2004年12期
5 杨菊贤;一个造诣较高的临床医师要懂一点心理学和辩证法——《医学与哲学》对我的启迪[J];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
6 ;顾方舟同志在庆祝《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医学与哲学;2000年11期
7 那天龙,高明芳;浅议医学与哲学结缘中的关系与中西医融汇问题[J];医学与哲学;1994年09期
8 ;庆祝《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20周年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京隆重举行——钱信忠 于光远 顾方舟出席会议并讲话一批为本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荣获“吴孟超”杯6位著名学者的报告引起与会者浓厚的兴趣[J];医学与哲学;2000年11期
9 ;于光远同志在庆祝《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医学与哲学;2000年11期
10 张德光;掌握临床思维创新的金钥匙——《医学与哲学》阅读体会[J];医学与哲学;2001年02期
11 ;读者来信摘选[J];医学与哲学;1999年08期
12 ;新的世纪 新的追求——新年献辞[J];医学与哲学;2001年01期
13 范瑞平;维持广度 开拓深度[J];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
14 张斌;大有进步,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些编委点评2004年《医学与哲学》[J];医学与哲学;2005年05期
15 艾沙,乌丽亚提;医学与哲学思维[J];新疆中医药;1999年03期
16 ;我刊将于北京举行会议隆重庆祝《医学与哲学》创刊20周年同时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J];医学与哲学;2000年09期
17 杜治政;《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10周年的回顾与思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06期
18 李俭;浅议医学研究中假说的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9 马,吴凯;从辨病与辨证结合中探索中医现代化[J];医学与哲学;1997年11期
20 胡春燕;邓征浩;周建华;;病理教学中的哲学思维[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宏伟;修典荣;付卫;袁炯;蒋斌;马力文;曹宝山;刘剑羽;陈明;陈文;谭石;黄永辉;雪迎;郑杰;;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及微创手术治疗模式的探索[A];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肿瘤 明日之星”大型评选活动暨中青年委员全国遴选论文汇编[C];2011年
2 贾振岐;盖德林;冯立;;虚拟实在及其在油藏综合分析的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杨孜;;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和处理[A];2007年中华医学会—强生西部学术讲座全国产科危重症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康焰;;重症医学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淑俊;;浅谈癌症舒缓治疗[A];首届生命关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钟树权;钟小松;;用植物学知识研究新成药的体会[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7 何建国;段欣;;肺动脉高压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协作[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专辑[C];2011年
8 卓大宏;;多学科协作预防颈椎病[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克金;;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加快医院现代化步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10 龙剑虹;陈兴华;许雪亮;;肿瘤切除后的整形外科治疗[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Shelley Denise Ochs(欧阳珊婷);扁鹊医学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2 张剑;公立医院岗位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萌;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赵敏洁;未成年人参与医学人体试验之立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玲;唐代医学禁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柯洋华;疾痛的意义: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医患互动错位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刘亚玲;A医院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6 邹倩;小城镇医院建筑适宜性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杜梦尧;HIS在医院的建立与维护[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许莉;服务视角下的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9 华春;医院流程再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魏娜;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治政;医学与哲学的20年[N];健康报;2000年
2 凌锋 张大庆 纪小龙 金观涛;医生在治疗中作用有多大[N];健康报;2010年
3 陈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明探源需多学科协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靖九江;让肿瘤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李伟强本报记者 杨力勇;疼痛科发展需要多学科协作[N];健康报;2008年
6 海 霞;多学科交流催生中医新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记者 艾贤;全国首个省级公共卫研所在粤挂牌[N];广东科技报;2010年
8 孟凡明;办出一所精品医院[N];吉林日报;2007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张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N];健康时报;2004年
10 林夕夕;多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成功[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