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的检测、抗原纯化及表达水平的研究(附167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1.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AS的早期诊断,提
高AS的诊断水平;
2.评价三种HLA-B27检测方法的优劣;
3.探讨HLA-B27的表达(分别从RNA和蛋白水平)与AS发病及其临床
特征的可能联系;
4.分离纯化AS患者HLA-B27抗原,为进一步研究B27提呈肽与AS发
病的关系做技术和方法上的准备。
材料与方法:
1.总结笔者2年来临床实践中确诊的130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必要
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比较和分析AS早、中、后期患者、JAS与
AAS、男性与女性AS、HLA-B27(+)与(-)AS的结果。
2.分别使用施桂英提出的JAS诊断条件及ESSG和Amor等关于SpA的
诊断和分类标准重新评价37例AS疑诊患者的诊断。
3.采用PCR-SSP法和单抗板淋巴细胞毒法分别检测138份AS确诊及疑
诊患者的血标本,比较两法的检测结果。
4.应用流式细胞仪合并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白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
HLA-B27抗原的表达水平,比较B27(+)与(-)结果的差异,分析
B27(+)各组间B27蛋白表达的差异及B27表达与AS发病及其临床
特征的关系。
5.应用β-actin内参法RT-PCR技术定量检测B27(+)AS患者白细胞
HLA-B27的mRNA水平,分析各组内差异及mRNA水平与B27蛋白表
达水平、AS发病及其临床特征的关系。
6.应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
的HLA-B27抗原,SDS-PAGE法分析其纯度及分子量。
琴一旱巨大学2000厄协士学笆枪不
结果:
1.130例 AS确诊与 37例疑诊患者约占笔者门诊病人的 5“ 中、后期
占了 AS患者的70%,男女比例为 5.2:1;JAS 37例,AAS 93例,JAS
较 AAS更倾向于男性优势(男女比例达门:l人其外周关节首发率和
受累率均高于AAS,827卜)率亦高于AAS:男性AS以后期患者居
多(近 50们,女性以早期居多u0%以上人 女性 AS平均起病年龄显
著大于男性(p<0.of),男性外周关节首发及受累率和腰椎、胸廊、
颈椎、髓关节强直率均高于女性,B27卜)率男性高于女性;R27h)
AS患者脊柱及骸关节强直率远高于 B27(刁者 B27(+)AS中近半
数为后期患者,而 B27卜)组则无一后期患者,B27O)组田R平
均值和ESR异常率均高于B27卜)组。
2.37例肪疑诊患者,平均患病 l.4年,疑诊NS者 15例,2例满足
施桂英诊断条件,8例符合ESSG标准,10例符合Am。r标准:疑诊
AAS者22例,3例符合ESSG标准,7例符合A。or标准。
3.经PCR-SSP法检测138例标本中,B27(。)111例,B27(-)27例,
经单抗板淋巴细胞毒法检测99例B27卜人 29例B27卜人 10例可
疑,与 PCR-SSP法比较其灵敏度为 88.3%,特异度为 85.2%,误诊率
为3.7%,漏诊率为5.4%,总符合率为87 7%。
4.经流式细胞仪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 B27(+)标本白细胞的图形
全部为高荧光区的单一尖峰,与PCR-SSP法的结果完全符合;综合
CD3、CD4、CDS双标图形可的出 7个指标:白细胞 B27荧光值、B27
(+)CD3亚群比例、CD3亚群 B27荧光值、B27(+)CD4亚群比例、
CD4亚群 B27荧光值、B27(+)CDS亚群比例和 CDS亚群 B27荧光值,
经比较,患者组上述7个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AS确诊
与疑诊患者可诊为 SPA者之间无差异;AAS组白细胞、C*、CIj4亚
群荧光值显著高于NS组(P<0.05),CDS无差异:早期AS组白细胞、
CI)3、CD4及* 荧光值均显著高于中期AS组(P<0.05):女性患者组
白细胞和 T细胞亚群荧光值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ESR正常与
异常组、外周受累与单纯中枢受累组、不同首发部位组之间均无显
著性差异:白细胞*细胞各亚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叩均m.01人
2
审一旱匣大学2000刁休*学位必丈
H鲫胞、Cm、Cm荧光惭了起病贱朋弓汇相关(卜们.05),!渊啊
与?细胞各亚群荧光值与患病时间早弱负相关叩O.0幻,各细胞荧
光值均与ESR无显著性相关。
5.经p-actin内参法RT-PCI{技术得至1127带相对于p-actjn带的相对
荧光值代表B271RNA 水平,经比较,患者织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01),AS与 SPA、JAS与 AAS组间无显著差异,早朔、后期
组显著高于中州级(P<0、()5),ESR丁常(j异常织、外用受累与单纯
中枢受累组间无显著差异,腰椎起病织显著低于臀、髓、膝、踝起
病组(P<0.05);患者级内,1127-"l{NA水丁山’1绷胞、’1”细胞各亚群
m7荧光值之间均星显著正相关(I丫0.0()I),与起病年龄、患病时间
无显著相关,与以R呈弱十关(1)卅.05)。
6.经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的蛋白于SDS十A(;p。显示为单一
条带,其分子量为56.4kD。
结论:
l.JAS与*S、男性与女性仰、B27(+)与 B27(-)AS之间有着不同
的临床特点,女性“、827卜)As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早朔。MS、
|
|
|
|
1 |
邓俊钦;中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9例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2 |
倪立青,徐静娟;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几种免疫指标分析[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年02期 |
3 |
陈庆贺,姜洪和,王长纯,王东卯,吴方强;强直性脊柱炎3家系14例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年04期 |
4 |
邱志济,邱江峰,邱江东;自拟青娥益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0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8年10期 |
5 |
周燕媛;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5例[J];中国针灸;1999年03期 |
6 |
刘晓敏,孟昭伦;家族性强直性脊柱炎2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7 |
王伟;风湿正痛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
8 |
王伟;强脊灵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9年06期 |
9 |
杨清锐,遇晓,张源潮;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J];山东医药;2001年09期 |
10 |
洪小平,叶志中,谭艳红;女性与男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差别探讨[J];中原医刊;2001年11期 |
11 |
李雪梅,李雪琴,王建玲,薛荣;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2001年14期 |
12 |
曾庆馀;全国强直性脊柱炎研讨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6期 |
13 |
李艳芳,祁海平;强直性脊柱炎误诊1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6期 |
14 |
万小卫;针灸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12期 |
15 |
管玥,王滨,张仕状;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6 |
高群兴;综合治疗女性强直性脊柱炎[J];河南中医;2004年09期 |
17 |
邓元龙;四藤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6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4年10期 |
18 |
周淑新,本刊编辑部;全科医生札记[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23期 |
19 |
刘津玲;整体护理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4年05期 |
20 |
陶锡东;标本分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