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vacA多态性及~(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小鼠模型评价的研究
【摘要】:
目的 (1)了解广州地区人群感染的Hp菌株的vacA及cagA基因的多
态性,探讨Hp菌株的基因亚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致病的关系;(2)建立幽
门螺杆菌(Hp)及海尔曼螺杆菌(Hh)感染小鼠模型,(3)建立~(14)C-尿素呼气
试验(UBT)无创性检测小鼠感染Hp及Hh的方法。
方法 (1)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92株Hp临床分离株的
vacA基因的信号区(s区)和中间区(m区)以及cagA基因。(2)用中
性红吸收法测定Hp培养上清浓缩液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的细胞
毒性作用。(3)应用PCR方法扩增来源于人胃的Hh和来源于狗胃的Hh
类似菌的尿素酶B片段以及另一未知片段,并对未知片段进行测序。(4)
应用26株Hp临床分离株以及SS1株反复灌喂方法建立Hp感染小鼠模型。
(5)采用Hh感染患者以及感染Hh类似菌的狗胃粘膜组织磨碎后直接灌喂
方法建立Hh以及Hh类似菌感染小鼠模型。(6)应用UBT方法检查Hp及
Hh感染小鼠模型的细菌定植情况。
结果 (1)从92株Hp临床分离株中,检出sla/ml型14株(15.2%)、
sla/mla型6株(6.5%)、sla/m2型55株(59.8%)、slb/ml型2株(2.2%)、
slb/m2型5株(5.4%)、s2/m2型8株(8.7%),有2株Hp未能分型,未
发现slb/mla、s2/ml及s2/mla型。(2)分离自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患
者的Hp菌株,两组菌株的s亚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亚型
无显著性差异(P>0.05)。sla型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密切。(3)92
株Hp临床分离株中,有83株为cagA基因阳性,阳性率为90.2%。胃癌
以及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Hp的cagA阳性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的
cagA阳性率(P<0.05),提示cagA阳性Hp与胃癌以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密切。(4)cagA与Hp的s亚型有关,尤其与Hp的sla关系密切,而与m
亚型无关。(5)Hp的细胞毒性与其s亚型、m亚型以及cagA均有关系。
(6)应用2对不同的特异性引物均可一致扩增Hh及来源于狗胃粘膜的Hh
类似菌,2株不同来源的Hh及其类似菌的同源性为97.4%,提示两者可
能是同一种细菌,即Hh。(7)Hh或Hh类似菌容易在Balb/c小鼠胃内定
植,成功串达到100%新鲜分离的Hp混合株以及% 株亦可在Balb/C
小鼠胃内定植,但其感染成功率低于Hh或Hh 茵。枯)HP及Hh、Hh
类似菌感染小鼠的病理变化类似,但Hh和Hh类似菌感染小鼠出现病理
变化的时间早而且较为明显。在感染第4周,部分Hh与Hh类似菌感染
小鼠胃粘膜可见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HP
感染小鼠则在感染第8周后,亦可见上述病理变化。感染第16周后,全
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粘膜都可见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
分小鼠出现胃粘膜糜烂或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出现淋巴滤泡形成。
仅)Hp及 Hh感染小鼠呼出 C02的放射活性都在灌喂’℃-尿素溶液后第 10
分钟达到高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然后逐渐降
低,至第24小时以后接近本底水平。以阴性对照组小鼠灌喂‘℃-尿素溶
液后第10分钟的dPP均数+ZS(或3S)作为UBT的临界值,UBT诊断HP
感染小鼠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和阴性预告值分别为
89.1%(92.3%)、85.6$(84.5%)、86%(84.2%)、88.7%(92.5%)。UBT诊断
Hh感染小鼠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和阴性预告值分别为
90.6%(93.5%)、95.9%(96.1%)、96.7%(96 7%)、88.7%(92.5%)。
结论 0)广州地区感染的地存在多种v既 基因亚型,较常见的亚
型为* 型,其次sla/ml 型,未发现slbhala、sZlml及sZ/mla 型。
Hp菌株cagA阳性率为 90.2儿。a)Hp的 sla亚型及 cagA阳性均与消
化性溃疡的发生以及Hp菌株的细胞毒性有关。*)证实狗胃内存在Hh,
为人类感染 m来源于动物(狗)提供证据。()初步建立了 pp感染小鼠模
型,但Hp长期感染模型仍不够理想八5)建立稳定可靠的Hh长期感染小
鼠模型,可用于Hh的致病性研究以及Hp疫苗评价。O)建立’t-尿素呼
气试验检测 Hp或 Hh感染小鼠模型的方法,为将来 Hp疫苗在小鼠模型
中防治效果的评价提供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
|
|
|
|
1 |
祝龙娟;;14C-尿素呼气试验在检测幽门螺杆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09年11期 |
2 |
严英;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1期 |
3 |
刘真;;~(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
4 |
虎建恩,李君芳;慢性胃病中~(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
5 |
王春江;葛伏林;;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评价[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9期 |
6 |
许俊;谢国艳;;幽门螺杆菌耐药性与cagA、VacA基因相关分析[J];西部医学;2010年05期 |
7 |
刘寅,孔宪忠,王振宇,任立辉;两种幽门螺杆菌尿素酶依赖性检测方法比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年01期 |
8 |
吴叔明,施尧,刘文忠,张德中,萧树东,向祖琼,袁济民,王慧娟,沈风英;~(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胃肠病学;1997年03期 |
9 |
龚岷,梁布锋;幽门螺杆菌的诊断及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年02期 |
10 |
宋薇;张厚德;;常规胃内酸化可提高~(14)C-UBT诊断的准确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5期 |
11 |
李霞;张瑾;;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法与~(13)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4期 |
12 |
张静祎;周曾芬;李晓燕;蒋海燕;张磊;贾友兰;;培养幽门螺杆菌-小鼠适应株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药;2006年01期 |
13 |
林钢,姚峰,宣世海,王晓红;~(14)C-尿素呼气试验及其它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实验评价[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4 |
漆秋兰;徐水凌;李玉梅;王云华;张成文;;嘉兴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cagA和vacA优势基因型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8年08期 |
15 |
张玉萍,于海宽,谢昌辉,高凤彤;~(14)C-尿素呼气试验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6 |
鲁树华;徐海青;;~(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J];安庆医学;2007年02期 |
17 |
涂海峰,潘倩敏;~(13)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年09期 |
18 |
李翔;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检测与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10期 |
19 |
赵全敏;;~(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病人的护理[J];贵州医药;2009年04期 |
20 |
江骥,张联,赵雷,岳湘萍,昌云生,王世真,李晓明,胡玉芳,马峻岭,刘卫东,游伟程;山东临朐县农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步调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