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张琪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标准,提高疗效、减少费用,改 善生活质量。 方法 通过对我院92年以来176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1 本组患者以40岁以上多发,50~60岁为DVT好发高峰 期。2.左下肢DVT较右下肢多(1.5:1),以周围型居多,术后患者 多发生在左下肢远端,恶性及有原发病者多见于右下肢近端,自发性者 以左下肢为主。血栓累及静脉节段以腓肠肌静脉丛最为常见,其次是腘 静脉和股静脉。3.起病在5天之内者使用溶栓剂,疗效优于5天以 上者;溶栓剂剂量同疗效有一定关系,在减少出血的前提下,适度加大 剂量可提高治愈率,但尚需更多研究证实。4.溶栓、抗凝联合应用效 果优于单独应用溶栓剂或抗凝剂。 结论 遗传因素、获得性危险因子等多种原因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 栓形成,这种可能性随年龄递增。血栓形成部位同病因存在一定的联系。 临床症状体征不足以明确诊断,结合可能性评价量表、D—二聚体及超 声多普勒、静脉造影等,酌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步骤可迅速明确诊断,减 少费用。溶栓、抗凝治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低分子肝素的出现使抗 凝治疗更安全、有效且可在家中治疗;口服抗凝药时间长短应因人而异。 静脉取栓、腔静脉滤网置入术有严格指征,仅适用于极少数病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海波;王汉民;;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3期
2 陈建胜;林茂恩;叶瑞印;;靶向注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8期
3 白树鸣;刘恒亮;开芸;郝冬琴;沈德良;;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4 王凉;孙铸兴;刘斌;周薇;吴锡平;刘晓斌;华佳;祁真;尤宇望;张志坚;;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5 尹莉;赵珖;;低分子肝素在慢性肺心病中的临床运用[J];中国药师;2008年10期
6 吴小丰;薛金汉;;低分子肝素联合系统机械性疗法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10期
7 林玫瑞;;低分子肝素对外科手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外医疗;2009年21期
8 吴正香;陈建胜;陈静;汪敏;;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23期
9 黄建波;袁战军;周建华;单文军;热娜;;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冠脉内支架植入后支架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10 王业民;;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12期
11 孙卫东;;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10期
12 田梅,任明强;低分子肝素在22例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05年08期
13 王雪莹;石国范;;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0例疗效观察[J];中国病案;2008年04期
14 黄梅 ,孙汉英;妊娠期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1年04期
15 黄忠琴;张斌;史德刚;叶蝶莲;郭少英;李翠玉;黄国敏;;三种溶液持续冲洗预防有创动脉压监测留置导管内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年01期
16 张建平;吴晓霞;;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06年09期
17 刘敏;;延长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J];临床医学;2006年10期
18 刘春洪;;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34期
19 赵昕;王守力;韩雅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抗栓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7期
20 杨延芳,任立军,张子斌,张文英;17例脑梗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汪生亮;;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体会[A];2007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李俊海;于国涛;何菊;张秀军;黄梅;张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非大块性肺栓塞[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楚明;王昌明;;感染性休克低分子肝素早期干预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2005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刘晖;唐小斌;陈忠;吴庆华;;38例股青肿的诊断和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高群;庞雅桢;李红梅;;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对高粘血症治疗作用疗效比较[A];全国第三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席宏巍;;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尽义;贾永林;景黎君;鲁晶晶;韩瑞;彭涛;张博爱;贾延劼;;盐酸法舒地尔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王承华;左曦明;李庆岩;;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建平;;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观察[A];第十期“全国女性生殖免疫”学习班暨反复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失败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郑福鸿;尹永杰;;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进展[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红霞;饮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黄河;创伤性股静脉血栓基因表达变化及低分子肝素干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3 魏陵博;饮酒与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张园;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子痫前期中的抗炎及抗凋亡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文涛;抗凝涂层覆膜内支架防治PT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冯敏;血栓靶向脂质微泡的制备及其在动脉血栓检测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陈文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8 马淑梅;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冠心病病人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9 赵学凌;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建立及相关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10 白春梅;中国静脉血栓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凝蛋白缺陷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2 郑桃云;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3 徐峰;建立动脉粥样硬化蚀损斑块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蔡智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的低分子肝素治疗[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5 刘岩;低分子肝素的抑菌抑癌及降血脂活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6 颜鹏;低分子肝素应用时间对预防骨科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刘冬;新型超纯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甘泉;低分子肝素在冠脉搭桥术后的抗凝效果观测[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田鹏;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法及中医活血化瘀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喻晓洁;低分子肝素对卵巢肿瘤化疗诱导止血活化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萍;剖腹产术后自我护理[N];大众卫生报;2006年
2 张小军;警惕“无声杀手”——深静脉血栓[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6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赵晴晴;90%的心梗可以预测[N];健康时报;2006年
4 张国喜;老年人怎样防血栓[N];家庭医生报;2006年
5 李文;怎样对待慢性心脏病人[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许俊堂 胡大一;血栓性疾病不能“三板斧”齐上[N];健康报;2005年
7 方留民;肥胖、糖尿病可诱发血栓形成[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张葳;重拳出击,击退阿司匹林“抵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9 医学博士 王利新教授 符伟国;抗凝良药华法林 正确服用莫大意[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王宁;老年人如何防血栓?[N];保健时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