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肠癌相关基因
【摘要】: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呈增长趋势。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就细胞而言,是由于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而造成的。虽然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发现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特异性基因,直接导致目前临床上对早期大肠癌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均缺乏有效的手段。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寻找大肠癌相关基因,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已成为可能。
目的: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构建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之间差异表达cDNA文库,分离并克隆出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基因,从基因分子水平探讨大肠癌的癌变机理,以期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粘膜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组织总RNA及mRNA并反转录成cDNA。以大肠癌组织cDNA作为Tester cDNA,正常粘膜cDNA作为Driver cDNA,经RsaI酶切,接头连接后进行连续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PCR反应以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片断。将PCR产物与T载体相连接并转化DH5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构建人大肠癌消减抑制杂交cDNA文库。从库中随机挑取200个白色菌落,使用PCR方法鉴定阳性克隆并对其中50个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登录GeneBank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并对部分有意义的差异表达片断进行Virtual Northern Blot分析。
结果:从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提纯了高质量的总RNA和mRNA,完整反转录为cDNA后经RsaI完全酶切后,获得了长度均一性较好的短片段。高效
|
|
|
|
1 |
钟世顺,张振书,邓海军,李恕军,李淑梅;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1年04期 |
2 |
范应方,聂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01年05期 |
3 |
盛剑秋,李世荣,晨智敏,高革;肠镜下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发自体荧光光谱特征[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
4 |
黄小荣;浙北地区大肠癌若干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内镜杂志;2001年01期 |
5 |
韩明勇,郭其森,王兴武,贾慧;大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新生血管的临床意义研究[J];山东医药;2004年22期 |
6 |
成延萍,陈晓荣,惠起源,魏晓丽,张晓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4年09期 |
7 |
陈素钻,俞晶,李映华,荆绪斌,郭光华;青年女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5年08期 |
8 |
李秋元;俞晶;郑忠生;陈素钻;;青年大肠癌92例发病与病理特点分析[J];河北医学;2006年05期 |
9 |
米丽娜;关景明;吕丽艳;;抗细胞凋亡基因及其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33期 |
10 |
吕丽艳;关景明;米丽娜;;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及其通路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36期 |
11 |
吕洋;刘博;吴靖芳;;大肠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病理学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
12 |
陈小贺;孟文格;李保东;马云龙;付泽娴;谢绍建;蔡建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年02期 |
13 |
李泽宇;李春青;李凤臣;;大肠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检测[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18期 |
14 |
张涛;郭建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07期 |
15 |
马雅;蔡广玲;余光银;尹为华;陈莉;;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07年11期 |
16 |
曹新广;郭长青;陈小兵;李建生;王树俊;罗素霞;许林平;张丽荣;高红伟;;大肠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L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
17 |
施丽飞;张利民;杨丽君;李红;孙卫民;滕文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微量元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8期 |
18 |
陈胜;李德忠;彭孝纬;;组织和血清癌胚抗原含量比值对大肠癌的诊断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年11期 |
19 |
方文成;崔红侠;孙卫红;寇治民;;大肠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8年05期 |
20 |
梁晶;何晓彬;;大肠癌早期基因诊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