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张景僚  
【摘要】: 一、研究目的 骨盆骨折主要由高速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塌方等工程事故引起是一种严重而且复杂的高能量损伤类型,据报道25%~84.5%骨盆骨折为交通事故所致,死亡率约5%~20%,致残率为50%~60%。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是高能量损伤、复合损伤,不仅有骨骼的损伤,而且还有合并损伤,包括出血性休克、胸、腹腔脏器损伤、尿道损伤、神经损伤及其它危及生命的损伤。但骨盆骨折的传统治疗法及外固定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有报告认为重度骨盆骨折的远期并发症为57%。随着对骨盆解剖及骨盆环破坏后的病理机制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多数学者均主张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重度骨盆骨折。 为此,本实验旨在回顾骨盆及其骨盆诸块骨之间的主要韧带结构、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以及与骨盆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综述1)基础上,尝试通过建立精确的骨盆正常与骨折脱位的三维图像;继之依据该三维图像采用数个专业软件建立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分析与验证;最终结合临床上Tile C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的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以及后路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分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其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并对该研究方法进行评价,进而探讨出一种高效、简便、价低、环保、质优的研究手段,丰富骨盆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实验方法,从而有助于促进临床上骨盆治疗效果的提高。 二、材料与方法 1.回顾骨盆及其骨盆诸块骨之间的主要韧带结构(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骶髂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髂关节软骨、耻骨联合)、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以及与骨盆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两种内固定有关的临床解剖(综述1)。 2.选择一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扫描平面:第四腰椎下缘至骨盆出口平面(坐骨结节下缘),扫描层厚:0.625mm;存贮图像格式:DICOM格式。获得DICOM格式的二维图像数据,二维断层CT图像共410层,将其导入到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中,采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重建骨盆的三维图像,然后利用Freeform自由造型系统专业软件对之进行修饰铺面,面网格划分等处理,结果以IGES文件格式保存,建立起骨盆的三维实体模型。 3.将上述所保存的IGES格式文件导入到大型通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利用其强大的前处理功能模块添加骨盆韧带等附属结构,构建正常骨盆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证实其有效后方能用于下一步计算。 4.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添加两块重建钢板和6枚小螺钉(钉板系统)用以模拟仿真骶髂关节脱位的前路钢板内固定,之后添加两枚骶髂关节松质骨拉力螺钉用以模拟仿真骶髂关节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构建骨盆骨折脱位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模拟临床骶髂关节脱位前路重建钢板以及骶髂关节拉力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定义材料属性,利用ANSYS的Mesh tool工具的自适应模格划分功能,控制好各部位网格划分密度后,对模型各部分进行自动网格划分。之后,施加垂直载荷于第一骶骨体部的上终板,约束双侧髋臼缘,进行非线性应力分析求解。完成之后进行模拟仿真、应力等分析求解过程,求解结束之后采用该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后处理功能,得出应力云图、应变云图等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结果分析。 三、结果 1.骨盆环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韧带结构的完整程度,主要是后方韧带结构;骨盆创伤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特定的韧带损伤。S_1椎体及其周围重要组织的临床应用解剖有助于指导临床骶髂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2.MSCT扫描,获得了一套高精度DICOM数据资料;采用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软件直接进行三维重建;利用Freeform对图像进行修饰、光滑、除去噪声等处理,并铺面,得到CAD实体模型。 3.将实体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划分网格、单元,建立了高精度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266,826节点,170,456个单元。其中皮质骨、松质骨、耻骨联合、关节软骨以及内固定材料均为solid32单元,全部韧带为link单元。 4.通过施加载荷进行正常骨盆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骨盆稳定,韧带结构添加合理,仅于坐骨大切迹部位存在应力相对集中现象,结果贴近实际,与其他材料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相一致。 5.对骶髂关节脱位的两种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和应力分析。从应力和应变云图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前路钢板固定工况模拟时,施加载荷后最大应力值为0.525E+09Pa,位于钉板结合部位,骶骨相对于髋骨的移位方向为向下、向前和向右,总位移为0.294E-03m;而采用骶髂关节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时,施加载荷后最大应力值为0.321E+08Pa,位于骶髂关节拉力螺钉与髂骨的结合部,骶骨相对于髋骨的移位方向为向下、向前和向右,总位移为0.838E-04m。 对内固定自身的应力分布云图分析,钉板系统内固定自身的应力集中于螺钉与重建钢板的结合部。对于重建钢板而言,应力相对集中于钢板的内侧骶骨端,外侧髂骨端应力分布较小;对于2块重建钢板上的6枚螺钉而言,内侧的4枚螺钉应力分布较集中,高于外侧髂骨端的2枚螺钉。6枚螺钉的钉尖应力分布均小于螺钉与钢板的结合部,因此,在达到一定的屈服载荷作用下,首先在结合部有可能发生断钉的可能。而采用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内固定时,对于2枚拉力螺钉自身而言,Von Miles应力集中分布于骶髂关节拉力螺钉与髂骨的结合部,均高于钉帽和钉尖部位,因此,在达到一定的屈服载荷作用下,有可能在该部位发生断钉现象。 两者相比较而言,采用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内固定相对于前路钢板内固定移位的总位移小,应力分布均匀,无明显的应力高度集中现象,固定强度更大,固定后的骨盆更稳定,结果与国外学者的实验也一致。 四、结论 1.骨盆环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韧带结构的完整程度,主要是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骨盆创伤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特定的韧带损伤。 2.采用16排CT对志愿者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获得高精度的DICOM数据→Mimics软件快速重建骨盆的三维图像→Freeform软件处理后获得高质量的骨盆三维实体模型这一方法,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等优点。 3.骨盆骶髂关节脱位的两种内固定疗效模拟仿真、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内固定相对于前路钢板内固定移位的总位移小,应力分布均匀,无明显的应力高度集中现象,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强度更高,固定后的骨盆更稳定,效果更佳,与他人标本生物力学实验结果相一致。 4.有限元法应用于骨盆生物力学研究中,具有洁净环保、节约成本、省时高效、高度模拟、重复性好、与客观实验相辅相成等优点。 5.利用本研究所建立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可按照需要进行后期继续开发拓展,比如可方便地模拟骨盆损伤的其它类型,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其临床治疗手段进行探讨,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实验所涉及的生物材料的材料力学特性均假定为均质、连续和各向同性,实物材料本身并不是均质、连续的,也不是各向同性,而是呈各向异性的特征。 7.有限元分析分析方法和其他的实物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之处,应该相互结合,以弥补彼此不足,最后进行综合分析,才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姬涛;高相飞;郭卫;郝智秀;;骨盆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9期
2 杨明;王维;胡岩;王奇志;陈建海;张殿英;傅中国;姜保国;;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3期
3 王贤月;易成腊;;骨盆创伤后环重建内外固定技术[J];华中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4 黄伟东,曹向阳;骶髂关节脱位的三维CT重建[J];中医正骨;1999年12期
5 张京霞;张哲;陈静;;骶髂关节脱位比较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5期
6 王大忠;余正红;周民强;李鉴轶;;3D膝关节模型的构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8期
7 刘文芳;王菲;宋哲;任国山;;以螺旋CT数据建立的颅底三维有限元模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52期
8 臧晓霞;孔亮;刘宝林;宋俐;杨水成;魏锋涛;;包含直径和长度连续变化种植体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1期
9 赵文志;苏晋;陈秉智;李斌;何盛为;张路;;有限元分析在腰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0期
10 段永刚;丁英奇;彭何钦;;骶髂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新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年08期
11 赵万鹏;林峰;卢清萍;吴子恒;史振才;;三维重建及有限元分析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12 赵振刚;刘建国;齐欣;;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08期
13 司萌;聂林;蔡国栋;任发才;;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14 周鹏;贺威忠;林冬冬;葛家怡;王明时;;经颅磁刺激电磁场分析系统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5 谢敏波;卢阳春;江新民;;经后入路张力带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1例[J];江西中医药;2010年07期
16 赵英杰;张鹏;李振龙;陈爱昌;方晓义;;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对骨盆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年04期
17 潘哲尔;黄加张;顾湘杰;丁祖泉;张纯武;叶澄宇;李建策;;磁共振影像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4期
18 米方林;周燕玲;黄志澎;张杨;;支抗力作用下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19 杨志勇;程黎明;涂熙;刘传安;曾至立;;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20 张文;倪俊芳;蒋定华;顾军;张勇;刘鹏;;基于CT图像构建髌股关节生物力学模型[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浩;王丰元;纪国清;王慧;;载重车驱动桥桥壳有限元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尤锁柱;陈建桥;毛文玉;张国栋;;基于CT扫描的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重建及力学性能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波;陈德桂;;低压断路器操作机构的应力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汝;牛文鑫;丁祖泉;高建新;;完整股骨有限元建立及其应用于正常站立位生物力学分析[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胡树兵;张琪;;抗腐蚀功能梯度涂层的热应力场模拟分析[A];湖北省第十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尊平;雷斌隆;陈辉;;压力钢管弧坑缺陷有限元分析[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田文杰;李跃宏;霍静;田双;;薄圆石英晶片对径受力时的应力分布及试验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8 吴海鸰;汪军峰;洪正华;洪华兴;;三维重建CT定位下经皮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爱东;李炬;陈发;孙灵霞;;工业CT图像的三维重建[A];第十二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宝生;郑生喜;李继霞;柴瑾;;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创伤的应用价值[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僚;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2 肖进;人体骨骼数字化重建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3 孙向军;场景三维重建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林亚华;胸主动脉夹层的血液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陈泽志;由非定标图像序列重建和测量三维物体[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6 黄家祥;基于造影图像的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李七渝;人体大脑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可视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刘策;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三维可视化解剖形态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9 马刚;肾上腺三维断层解剖及其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怡;虚拟内窥镜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国常;股骨颈区的应力研究、受伤姿势与股骨颈骨折成型的相关性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2 林蔚莘;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3 姜宏春;金属波纹管机械密封中波纹管的有限元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4 李冬松;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不同摆放位置对髋臼周围应力分布影响的模拟力学试验[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哲;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高军永;金刚石圆锯片基体的失效分析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7 孙小珠;铁路货车滚动轴承压装系统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赵志伟;网架结构钢管—焊接空心球连接节点的应力集中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9 张钰;Spee曲线改变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阿兰;骨质、骨量对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尔滨医大二附院骨科 刘健宇 (副主任医师) 李华虹 方若冰;韧带初次损伤应及时检查[N];家庭医生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病人家属也可操刀“做手术”[N];广东科技报;2011年
3 ;有“韧带”的混凝土在美国研制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通讯员 钱毅 韩立华;韧带移植,教练重返运动生涯[N];科技日报;2000年
5 钱进;你会“坐”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衣晓峰 徐劲松;微创重建膝关节前韧带[N];健康报;2003年
7 ;新加坡着手研制人造韧带和肌腱[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8 记者 束蓉;西北五省首例膝关节多发韧带受伤重建术在宁完成[N];华兴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黎蘅 实习生 胡亚平  通讯员 崔艳玲;关节扭伤 近八成韧带受损[N];广州日报;2004年
10 杨振岭 魏妍平;关节镜———重建膝部韧带[N];健康时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