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常见软组织压痛点的临床与解剖学研究
【摘要】:
目的:
一、明确肩部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常见压痛点的分布规律及临床特征,为肩痛患者的诊治提供更为详实的临床资料。
二、为肩部常见疾病的体表定位、手法操作和扳机点注射等治疗提供解剖形态学资料及应用基础。
方法:
一、临床研究:选取54例主诉肩部疼痛的患者,明确诊断,分别依次行局部压痛点检查及解剖定位并进行局部压痛的疼痛量化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所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行方差分析。明确其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牵涉痛的范围和伴随症状以及以往诊治情况等。
二、解剖学研究:选取6具成人防腐尸体,观测肩部,尤其是常见痛点的解剖形态学结构特征,毗邻关系以及血管、神经等走行及分布特征。同时注意观察肩部常见穴位与痛点的解剖学关系。
结果:
一、临床研究:肩部疼痛的患者较为多见。由于病因不同患者的症状也各有特点。但多以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为主要症状,有时可表现疼痛逐渐增加,夜间痛较著,尤以肩外展外旋时疼痛加重,亦可向肩胛部、颈、手等处放射。压痛点多在上斜方肌、冈下肌、喙突、小结节和肩峰下等处,常可随肱骨的旋转而移位,可导致肩部滑囊壁的增厚和粘连,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176例患者中,诊断为冈下肌筋膜炎52例,上斜方肌筋膜炎50例、冻结肩24例、肩袖损伤12例、肩胛提肌损伤10例、喙突炎6例、肩峰下滑囊炎5例、肩锁关节损伤4例、后斜角肌筋膜炎2例、冈上肌筋膜炎各1例。
二、解剖学研究:喙突外侧端为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附着,中部前侧半为胸小肌肌腱附着,后侧半为喙肩韧带附着,内侧部为喙锁韧带,在胸小肌肌腱及喙锁韧带之间尚有锁骨下肌的腱膜附着。结节间沟宽度右侧低于左侧,深度右侧高于左侧。右侧小结节向上突起,增生明显,而左侧小结节则多低平,结节间沟较右侧浅。冈下肌覆盖于肩胛骨冈下窝内,为三角形扁肌,肌纤维呈多羽状。该肌的上外侧部被三角肌后上部肌纤维所掩盖。
结论:
一、临床上,肌筋膜炎是肩部最常见的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其所致的压痛点也是发生率最高,压痛最明显的部位。这些肌筋膜炎所致的肩部压痛点仅局限于该病变肌肉,且压痛多为1处,临床上多根据压痛点即可做出大致的诊断。冻结肩和肩袖损伤的压痛点较肩部其他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压痛点多,且广泛,二者压痛点的分布虽多有重叠,但也有不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其压痛程度也有所不同。
二、肩部不同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具有各自的压痛点分布部位和特征。喙突部出现压痛多见于冻结肩和喙突炎。肩袖损伤的压痛点较多,多见于肩胛区以及喙突与小结节之间等处。少见于上斜方肌、喙突和结节间沟等处,这是与冻结肩相区分之处。
三、肩关节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结构,在对痛点进行封闭等治疗时,应熟悉局部解剖关系,对于毗邻血管、神经部位注射时需加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