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术前访视新模式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赖英桃  
【摘要】: 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可导致病人产生较强烈的心理与生理反应,甚至干扰手术和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方案。美国护士协会《手术室护士基本纲领》规定:手术室护理实践基准的第一阶段是进行术前访视,掌握病人的生理、社会、心理状态。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术前访视改变了手术室护士只侧重于配合手术的传统护理模式,是手术室护理的一个新课题,是手术室护理迈向科学化的具体实施,如何通过术前访视帮助手术病人减轻焦虑恐惧心理,使患者顺利渡过手术难关,是我们手术室护理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旧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和历史的原因,手术室护理相对滞后,虽然目前大部份的医院陆续开展术前访视工作,但存在局限性,存在着人力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实施术前访视护士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术前访视形式单一,实施方法及内容缺乏规范等问题,很难达到术前访视具体要求,导致术前访视质量得不到保证。 研究目的 应用Delphi法构建手术室术前访视工作模式,以实现术前访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为手术室护士实施术前访视工作提供参考的依据,它能使护理工作程序化,明显减轻护士工作难度。将构建的术前访视工作模式应用于临床手术病人,并对实施术前访视新工作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探索该工作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术前访视工作的质量,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对象与方法 1.第一部分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术前访视工作新模式 课题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Delphi Method)对23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从术前访视的执行者、术前访视的时间、术前访视的内容、术前访视的方式以及术前访视的对象5个主要部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及建议,依据咨询结果构建出术前访视工作模式。本次研究共邀请来自广州9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3名医学界及护理界资深专家教授参与了我们的咨询,从事专业年限最短17年,最长42年,平均从事专业年限24.55±14.08年,其中高级职称4人(20%),副高职称13人(65%),中级职称3人(15%)。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构建术前访视工作新模式的基本框架,设计专家调查问卷,依据2轮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术前访视工作模式的指标筛选。 数据利用EXCEL 2003文档、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的权威系数来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和专家协调系数表示,利用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等指标,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检验,最终确立手术室护理术前访视工作模式条目。 2.第二部分术前访视工作新模式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选取本院骨科病房住院病人,年龄在20—60岁之间,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无严重焦虑,既往无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与缺陷,无严重心肺疾病,需行手术治疗者。将符合以上标准、已发送手术通知单确定手术日期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98±15.68)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8.38±16.49)岁。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相比较,p=0.497,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相比较, p=0.3093,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由专职的术前访视护士按照本次研究确立的工作模式实施术前访视,对照组随机由手术室护士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术前访视。并测定手术患者术前及进入手术室后的焦虑、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指标,术中进行心理护理效果评价及术后进行手术患者满意度调查。数据利用EXCEL 2003文档,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两组病例中的可比资料利用组间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病人满意度调查及心理护理效果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得出结论。 结果 1.术前访视工作模式构建指标筛选 备选指标重要性程度采用李克5分法分级,通过专家调查,以术前访视工作模式各个构建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大于3.5及其变异系数小于0.3为指标筛选标准,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及研究小组集体评议,进行指标筛选。 2.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和积极性 本次研究中,所选专家分布于广州9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医疗等专业岗位从事专业工作15年以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的两轮调查问卷回收率均在86%以上,说明了专家们对本次调查的热心程度和参与程度都非常高。Delphi法中用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和主要判断依据来评价专家的权威程度,本次研究咨询结果显示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权威系数均为0.86,说明专家的预测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上的,权威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可信性。调查显示各位专家的观点较为一致,协调系数W达到0.22,经统计检验协调系数有显著性,咨询结果可取。 3.术前访视新工作模式实施的效果评价 两组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进手术室后SAS评分较术前1d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手术室后SAS评分较术前1d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新模式术前访视更有利于手术患者减轻对手术的焦虑。 两组手术患者术前1日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经过新模式术前访视进入手术室后,血压、心率各项指标与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术前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通过设立专职护士实施规范的术前访视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前焦虑、血压、心率变化等生理应激反应,从而使血压、心率比较稳定。 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非常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985,P=0.001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价得分比较,其中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051,P=0.0000),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通过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大于对照组。 结论 本课题通过咨询23名资深专家,构建了手术室护理术前访视工作的新模式内容,并对前访视工作新模式的实施进行了效果评价。 1.初步确立了术前访视工作模式的相关内容 确定了符合标准的30项指标来构建术前访视工作模式的5个部分:术前访视的执行者、术前访视的时间、术前访视的内容、术前访视的方式、术前访视的对象,初步构建了术前访视工作的新模式。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结果显示咨询专家代表性和可信度高。 2.术前访视新工作模式的特点 本课题研究的术前访视模式是一种规范化、程序化,易于操作的护理工作模式,由具备一定条件的专职护士实施,要求专职护士按照新模式下规范的术前访视内容及方法对手术病人实施术前访视,确保术前访视的效果。 3.术前访视新工作模式应用于手术病人的效果评价 通过设立专职护士实施规范的术前访视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减轻患者血压、心率变化等生理应激反应,从而使血压、心率比较稳定,更能满足手术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术前访视的效果。 4.术前访视新工作模式建立的意义 建立术前访视新工作模式,由专职护士对手术患者实施标准化、专业化的术前访视,更大限度地满足了手术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感到自身受尊重的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它能使护理工作程序化,明显减轻护士工作难度,能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术前访视的新工作模式,对专职术前访视护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专职术前访视护士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及丰富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专职术前访视护士的选拔无形之中也给我们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可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护士自身的综合素质。专职护士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咨询医学专家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在工作中积累关于术前访视心理护理的经验,术前访视工作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充分肯定,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和积极性,将术前访视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建珍;;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09年01期
2 安月华;张昊;;谈如何落实术前访视制度[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4期
3 王玉苹;王莉;;浅谈如何落实术前访视制度[J];吉林医学;2011年04期
4 马育璇;朱映霞;罗桂元;;规范术前访视内容对访视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7年03期
5 王亚红;王海楠;蒋玲华;;开展术前访视患者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7期
6 周明丽;朱云芝;;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的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10期
7 郭莉芳;;术前访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影响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02期
8 舒惠萍;苏妹佃;廖家莲;;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术前访视的技巧[J];海南医学;2008年S2期
9 房晓惠;;浅谈手术室整体护理-术前访视[J];临床肺科杂志;2006年02期
10 陈熙;马卫青;徐亚梅;于泊;杜金;;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1 陈慧丽;;手术访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7年01期
12 王娟;徐亚平;;术前访视对直肠癌手术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华北国防医药;2007年04期
13 杨宏伟;;择期手术术前护理访视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11期
14 唐科;;手术室护士术前术后访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7期
15 祁红艳;王美菊;孙聪敏;;开展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的心理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32期
16 吴灵芝;;浅谈手术室的术前访视[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5期
17 李微;;对围手术期患者访视的实践与体会[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8 刘魁枝;顾建秀;;护理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的身心影响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10期
19 蒋群燕;李华;;前列腺电切患者术前访视12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33期
20 朱翠芳;;ICU护士对胸心外科患者术前访视的效果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合;赵晓燕;付晓欣;;浅谈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1年
2 赵红斌;;手术室术前访视的现状及展望[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魏海利;李晓予;王小娟;;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作用[A];河南省健康教育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河南省五官科学术交流暨急危重病人现代护理与发展趋势高级培训班、河南省老年病人安全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4 刘菲;石曼丽;;浅谈手术室全期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0年
5 杨凡;王宇;段宝玲;孙巧惠;;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伦理道德建设[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10年
6 孙红艳;姜晓晶;徐洋;;手术室护理纠纷浅析[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1年
7 王芳;王宇;段宝玲;孙巧惠;;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思考与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8 王宇;;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9 胡小灵;;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手术室护理水准[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1年
10 高薇;李佳;李娟;;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患者安全[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英桃;术前访视新模式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郑庆杰;基于目标规划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调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颖;手术室护士实施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付延会;手术室护士对术前访视和术后转运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孟喜军;心理干预在小儿骨科围手术期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李术榕;患者术后睡眠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孙驰;某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流程优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孙宇琳;两种不同手术缝合线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魏薇;改良式充气保温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董美丽;运用失效模式理论降低手术体位风险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宜秀萍;甘肃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心落户兰大一院[N];甘肃日报;2010年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 周玉琼;心理支持助手术病人渡难关[N];健康报;2007年
3 徐铭军;人文 在麻醉中保持清醒[N];健康报;2005年
4 李春华;让患者享受更多的实惠[N];广元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马海林;专家谈术前术后麻醉[N];天水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远芬;让我们管理你的疼痛[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全面提升护理水平 全力做好健康卫士[N];本溪日报;2009年
8 珠珠;手术室的蓝衣天使[N];健康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胡迎新;美国医院服务啥模样?[N];健康时报;2005年
10 任连仲;选择临床信息系统四要素[N];计算机世界;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