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雌激素缺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双全  
【摘要】: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占60%左右。其发病前无明显预兆,发病急,症状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国外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每年6-21/100,000人。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二位死因,1998年卫生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城市达137.72/10万,农村地区达113.05/10万。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死亡率可达50%,约25%的患者将遭受偏瘫、失语、失明等永久性的残疾,而且生存下来的患者动脉瘤有随时破裂的可能。另有人统计第一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40%,第二次出血死亡率可达60%。综合文献报道初次出血24小时内出血率最高,达4.1%,以后每天下降为1.5%,1个月后再出血率锐减,大约为每年3-4%。未破裂动脉瘤每年发生再次的危险介与1-2%之间。所以对于颅内动脉瘤,应积极予以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瘤颈,使动脉瘤置于血液循环外,避开血流冲击,从而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另一种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填塞于动脉瘤瘤腔内,避开血流冲击。近年来,神经内境,神经导航系统等应用提高了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介入新材料的出现,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疗效也越来越好,有部分学者提出将栓塞治疗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对其形成、生长、破裂的机制还不很清楚。动脉瘤的发病是多因素的,通常按其不同病因分为5类:①先天性动脉瘤;②感染性动脉瘤;③外伤性动脉瘤;④动脉硬化性动脉瘤;⑤剥离性动脉瘤。其中绝大部分是“先天性动脉瘤”,即通常称之为囊性动脉瘤(saccular aneurysm)或浆果样动脉瘤(berry aneurysm)。动脉瘤的病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遗传或先天性因素致病的先天学说、颅内动脉获得性退行性病变导致血管破坏的后天学说和综合学说。近年来人们试图通过对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研究,揭示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理,为临床研究提供条件。而如何设计和制作与人体动脉瘤生理特性相一致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基础、难点和关键。目前制作动脉瘤模型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移植法、动脉局部破坏法、酶破环血管壁法、血管内介入法,病因诱导法等。 现在比较公认的动脉瘤常见发病危险因素有吸烟、酗酒、高血压,这些危险因素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普遍,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ratio:60/40),大多女性患者集中在50-59岁年龄段。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39岁以下女性占44%,40—49岁女性占55%,50—59岁女性占到77%。W. T. Longstreth等研究也发现,女性绝经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要比绝经后低(odds ratio,0.24;CI,0.09-0.68),长期或经常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比不服用雌激素绝经后女性发病率会降低(p0.002)。 第一部分:低雌激素水平模型、动脉瘤模型的制作及标本的获取和初步研究目的 建立雌激素缺乏的动脉瘤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雌激素缺乏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及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实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动脉瘤模型;实验对照组:切除双侧卵巢旁与其大小相当的一块脂肪+动脉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大鼠去势模型或腹部假手术模型制作后2周后,用猪胰弹性蛋白酶(E1250 Sigma)滴加到颈外动脉及分叉处动脉壁周围,在颈外动脉距分叉处约1.5mm位点,用两根手术线结扎颈外动脉,在两根线之间剪断颈外动脉,使颈外动脉的盲段形成颈内动脉的一个动脉瘤。动脉瘤模型制作6周后,快速打开大鼠胸腔暴露心脏,右心房取全血2ml,离心、取上清液后于-20℃冰箱保存,用于检测大鼠血清中雌激素的含量;同时取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的动脉瘤组织和空白对照组相应的一段颈外动脉组织,用于常规组织切片染色。 结果 血浆中雌激素水平实验组为(105.00±12.96)pmol/L,实验对照组为(178.50±25.96)pmol/L,空白对照组(180.40±18.70)pmol/L;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比较(p0.01),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脉瘤长度扩张率(131.31±6.63)%,实验对照组动脉瘤长度扩张率(109.90±3.44)%,Z=9.061,p0.01,.实验组动脉瘤直径扩张率(125.10±5.49)%,实验对照组动脉瘤直径扩张率(106.82±2.49)%,t=9.597,p0.01. 结论 雌激素缺乏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使用盲段法结合酶消化法制作动脉瘤模型简便可行。 第二部分雌激素缺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组织MMP-9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应用第一部分所取得的动脉瘤组织标本,初步研究雌激素缺乏对动脉瘤组织MMP-9表达的影响。 方法 1.免疫荧光:从-20℃箱取出组织切片,室温下晾干,清洗;然后加4%多聚甲醛固定,0.01M PBS液清洗,加入配好的5%山羊血清封闭,然后分别加一抗兔抗Anti-MMP-9(1:400),放置于4℃湿盒过夜;0.01M PBS液再清洗三次;加入羊抗兔IgG(绿色,1:400)荧光标记二抗、室温避光1小时;再0.01MPBS液清洗3次;滴加封片剂一滴,封片,荧光显微镜检查,或放入4℃冰箱保存待尽早观察。 2. western Blot:首先测定样本蛋白的浓度然后进行,清洗玻璃板,灌胶与上样,电泳,加一抗、二抗进行免疫反应化学发光,最后显影,定影. 结果 免疫荧光:在动脉瘤血管壁可见MMP-9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动脉壁中、外膜,实验组较对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均明显。western blot:在动脉瘤血管壁中都有MMP-9蛋白的存在,实验组较实验对照组量多,空白对照组最少。 结论 雌激素缺乏能够促进动脉瘤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壁的力纤维和胶原纤维降解、从而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及生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健;黄正松;赵德才;徐延斌;;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例[J];沈阳部队医药;1999年04期
2 罗仁国,范杰,冯凌,唐文国,漆建,唐小平,余定庸;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3 谭启富;蔡学见;;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2例[J];医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04期
4 吕振普;徐永革;;颅内动脉瘤破裂前的少量渗血和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3年01期
5 王宪荣;林秋泉;张保民;张存生;;外伤性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瘘[J];中华创伤杂志;1990年04期
6 丁立祥;;动脉瘤破裂与吸烟有关[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07期
7 周国平;;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年05期
8 谢家斌;郑佳坤;林小聪;蔡玮;汪朝阳;;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苗新英;;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9年06期
10 王凤学;谭宏宇;张铁铮;刘晓江;张毅男;王朝仁;;231例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的麻醉处理[J];沈阳部队医药;1999年03期
11 吴承龙;张桂运;陈左权;顾斌贤;吴春红;俞丽敏;;Orbit三维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07年05期
12 于兰冰;王硕;赵元立;赵继宗;;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预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31期
13 董白晶;张鸿祺;支兴龙;凌锋;;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3期
14 顾福嘉;陈岚;庞尊中;何强;聂浩雄;周松;;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06年09期
15 吴中学;;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1期
16 Johnston S.C.;郭俊;;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动脉瘤的延迟再出血率低[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12期
17 孟广远,邹方田,马景孟,陈世全,杨之廉,孟庆海;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应急处理(附6例报告)[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18 姜建威;Isable Wanke;李新胜;吴震海;殷允娟;;GDC栓塞术中颅内动脉瘤再破裂的原因、对策与结果[J];中国微循环;2005年06期
19 张书仁;荆友斌;王琦;;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理[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0 魏民,赵继明,刘洪;经股动脉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1999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川;夏小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朱刚;陈志;缪洪平;;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及其并发症处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高不郎;李明华;方醇;李永东;王珏;杜倬婴;李敏;;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4 张宏;傅伟明;陈鹏;石键;;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探讨[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荣耀;;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附426例报告)[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杨全祥;赵万巨;孔令胜;;表现为急性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抢救[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孙堂胜;魏世辉;;重视颅内动脉瘤与眼科的关系[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新中;周文科;周国胜;;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田新华;黄延林;陈锷;陈陆馗;杨芳裕;李泉清;张峰林;邓志鸿;孙瑾;康俊龙;;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和手术技巧[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曾宪强;王荣勤;丁小琳;李义;张涛;尤国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丹;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在国人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陈家亮;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卢海涛;颅内动脉瘤发生与治疗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罗望池;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蒲朝霞;主动脉内径和弹性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陈军;颅内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血液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9 朱文焕;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王芙昱;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模型与实验[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双全;雌激素缺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张兴华;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崔景余;颅内动脉瘤51例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吕丙波;颅内动脉瘤术前手术时机选择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5 温玉东;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短中期复发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凌峻;Th17免疫应答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柯锐钿;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8 何宗泽;NF-κB和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9 吕鹏;COL3A1 exon-30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赵勇;手术治疗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颅内动脉瘤治疗思路要变?[N];健康报;2009年
2 朱凤霞;山铝医院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N];淄博日报;2011年
3 刘建民 张永巍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刘建民);颅内动脉瘤[N];文汇报;2009年
4 白毅;用AR值比用瘤体大小衡量破裂风险更有意义[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王纯;女人比男人更易老年痴呆[N];健康时报;2007年
6 记者匡远深;动脉瘤破裂风险可提前预知[N];健康报;2009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薛京;服雌激素先查骨密度[N];健康时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 段定红;雌激素缺乏并非更年期综合征的唯一原因[N];大众卫生报;2002年
9 匡远深;研究指出动脉瘤破裂风险可提前预知[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辰希;雌激素缺乏易引起老年性阴道炎[N];民族医药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