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手术相关应用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欧阳厚淦  
【摘要】: 1研究背景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查阅,我们认为,针对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T11~L2)手术所做的基础解剖研究还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尤其是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来对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所做的应用解剖研究更是不多,已有的研究或者是单独利用人体标本进行解剖研究,或者是只通过动物实验进行探索,而像结合人体标本与影像等手段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则极为缺乏。随着传统治疗手段的一些局限或弊端,一些新兴技术、手术入路及新思维开始出现并应用于临床,而新技术就需相关理论作支持,这就需要我们专门做这方面的应用解剖研究以满足临床需要。 对于T11~L2节段,由于小关节尚未完全由额状面转变为矢状面,故更易因旋转与剪切暴力而造成损伤。大约60%的胸腰段损伤发生在此特殊的解剖区域。因此有关该区域的疾病及手术占的比例较大。目前,胸腔镜下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椎间盘摘除手术及脊柱结核清除手术等国内外已逐步推广。胸腔镜下腹膜后入路的研究国内外也已开展,有望运用于侧方融合、侧前方减压等手术。一些腹膜入路对前面的大血管容易造成损伤,而腹膜后入路因为传统的椎体后融合引发诸如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因此有学者提出腹膜后入路从侧面进行椎间融合的思路。可是从已有报道中我们知道,相关的节段血管损伤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因此,要做好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的手术就必须熟悉节段血管的解剖特点与相关入路。为了适应胸腔镜外科的发展,对该区域的血管神经进行应用解剖研究非常必要。其目的就是要总结以往经验,避免单一手段进行研究,而采用多种先进的手段进行研究才能够更全面客观地掌握相关入路特点。同时,结合过去本领域研究的一些不足(只是对尸体标本进行了观察,其研究手段单一,所得结论无法满足临床要求)做一些补充与修改。鉴于此,本研究进行了腔镜下胸腰结合段手术应用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2目的 2.1为脊柱胸腰结合段侧面的血管神经走行,变异及毗邻关系提供解剖学形态基础;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手术确定解剖标志并测量出两相邻节段动脉之间距离和手术操作的最大安全空间。 2.2为脊柱胸腰结合段侧面的节段血管走行,变异及毗邻关系提供影像学解剖基础。 2.3为使影像学应用于术前个性化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2.4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手术入路提供胸腰段外围大体解剖基础。 2.5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手术提供镜下解剖入路及形态基础。 2.6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经膈手术提供膈的解剖学基础及相关标志。 3方法 3.1对28具(56侧,男、女各14具,全部标本脊柱胸腰结合段无血管疾患及其它病理性改变)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将每具标本去除胸、腹腔脏器后,于脊柱胸腰段剥掉壁胸膜、壁腹膜,显露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分离并切除膈、腰大肌及该结合段的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观察其深面的节段血管(在胸腰段为肋间后血管、肋下血管、腰血管)、交感干、内脏大神经、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等的走行及毗邻关系。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mm)在脊柱侧面正中线上,对上、下位节段动脉之间的距离(如某节段血管缺如,则测量该节段椎体中点水平与另一条相邻节段血管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3.2对26(52侧,男、女各13例)例正常成人经肘静脉造影后行脊柱胸腰段CT扫描。扫描前对参与者详细询问病史以排除胸腰椎及相关毗邻组织的疾患,确保自愿参与者体内无金属植入物,去除体表衣物上的金属饰物,受检者于安静小屋中休息10分钟使其心情舒缓,呼吸平稳,瞩其扫描时身体尽量保持静止。扫描范围:上缘包括T3上缘,下缘超过L5下缘。参与者取仰卧位。图像后处理:所有志愿者扫描原始图像以BMP格式导入CT图像工作站,完成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ity projection,MIP),多层面容积重组(multiplane volume reconstructions,MPVR),容积重建(volune rendering,VR)等进行图像重建,MIP/MPVR/VR图像重建层厚0.1mm,MPVR/VR重建图像采用阈值彩色技术显示。图像上观测:对节段血管、交感干、内脏大神经、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及椎体等的走行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并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测量处理。测量范围:在脊柱侧面正中线上,对上、下位节段动脉之间的距离(如节段血管缺如,则测量该节段椎体中线水平与另一条相邻节段血管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3.3对尸体标本与影像学图像上所观察与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异同。 3.4对两例成年防腐固定尸体标本(男性1例,身高173cm,女性1例,身高161cm)在胸腰段胸腹部等外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并观察其大体解剖结构。 3.5对1例新鲜男性成人尸体标本模拟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手术进行镜下解剖观察。模拟胸腔镜下手术过程:尸体标本采取侧卧位,将标本固定并抬高腰部,使肋间隙张开,以利于器械进入。以腋前线及腋后线为标志,在腋后线第8、9肋间隙处插入摄像机镜头(光源),在腋前线第7、8,第5、6,第3、4肋间隙处插入拉钩、工作通道及冲洗吸引管等操作器械,这样全面地观察脊柱侧前方,同时入口处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插入30°角摄像镜头后,观察胸腔内情况,在监视下插入另外2~3根管道。当肺塌陷,影响观测脊柱时,用拉钩挡开肺,并通过调整手术床的倾斜度以加强对脊柱胸腰结合段毗邻结构的观察。 3.6对12具成人防腐固定尸体标本(男、女性各6具,身高156~177cm)进行解剖。将每具标本去除胸腔脏器后,暴露肋膈隐窝,按照胸腔镜下经膈胸腰椎前入路手术的径路操作。于膈与脊柱附着线上1~2cm处切开膈,分离腹膜后间隙,暴露膈的内侧弓状韧带、腰大肌,然后分离剔除腰大肌,充分显露上腰椎左侧面及邻近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上腰椎左侧面上,观察膈及评估该手术径路中胸膜返折线(胸膜下界)、腹膜后间隙、内侧弓状韧带及膈脚的应用解剖学特点。测量指标:①胸膜返折线分别与L1动脉、内侧弓状韧带最高点、内脏大神经穿出点之间的距离;②内侧弓状韧带最高点分别与L1动脉、L2动脉、腰交感干穿出点之间的距离(如腰动脉缺如,则测量与腰静脉或椎体中点水平的距离)。 3.7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选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节段两侧采用配对t检验,男女之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尸体标本与影像学资料之间分性别进行成组t检验。并采用相关分析对各指标和年龄、身高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 4结果 4.1在成人尸体标本上可观察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静脉较为恒定地存在并走行于相应椎体侧面中央浅沟内,动脉有两个主要的分支。上、下位节段动脉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盘恰好位于该安全区中部。并且测量了相关数据。各相邻椎间节段动脉安全区在T10/11、T11/12、T12/L1、L1/2、L2/3椎间逐渐增大,男性依次为(23.86±0.69)mm、(26.20±0.46)mm、(29.43±0.57)mm、(32.96±0.32)mm、(34.13±0.37)mm和女性依次为(22.91±0.32)mm、(25.53±0.60)mm、(28.61±0.24)mm、(32.23±0.38)mm、(33.41±0.26)mm。且左右两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身高与各指标呈正相关关系(P0.05)。 4.2在影像三维图像上可观察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脉较为恒定地存在并走行于相应椎体侧面中央浅沟内。上、下位节段动脉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隙恰好位于该安全区中部。并且测量了相关数据。各相邻椎间节段动脉安全区在T10/11、T11/12、T12/L1、L1/2、L2/3椎间逐渐增大,男性依次为(23.67±0.28)mm、(26.07±0.21)mm、(29.55±0.32)mm、(32.71±0.74)mm、(34.19±0.16)mm和女性依次为(23.01±0.18)mm、(25.28±0.28)mm、(28.49±0.33)mm、(32.17±0.14)mm、(33.49±0.25)mm。且左右两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身高与各指标呈正相关关系(P0.05)。 4.3经比较尸体标本与影像学三维重建图像上所观察与测量的结果可知:两者脊柱胸腰段侧面的节段血管的具体走行及毗邻关系基本一致。且上、下位节段血管间构成的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同性别在两标本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4.4观察了胸腰段脊柱区外围结构的大体解剖,了解了脊柱区的毗邻关系,并测得膈脚长为1 2.30cm,其中间部位宽为1.45cm,厚为1.02cm。进一步明确了前纵韧带、膈脚及腰大肌将胸腰段及腰段脊柱紧密包围的的关系。 4.5观察了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的解剖形态。 4.6在T12/L1椎间盘处切开壁胸膜,向下一椎体中部分离(19.56±0.58)mm即可暴露第1腰椎节段动脉。左内侧弓状韧带最高点大约位于L1椎体下缘水平,较右侧位置稍高,但低于第1腰椎节段动脉水平(6.24±0.33)mm,距离第2腰椎节段动脉水平(23.35±0.24)mm。内脏大神经多在L1椎体中上份前侧方距离胸膜返折线(26.70±0.31)mm穿出膈。腰交感干于腰椎前外侧、腹主动脉外侧走行于膈脚深面,约在L2椎体中上份高度于膈的中间脚与左脚之间的裂隙穿出。 5结论 5.1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脉所组成的安全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并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可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并尽可能少阻断节段动脉以确保脊髓血供,降低手术并发症。 5.2 CT三维重建图像能有效观察脊柱胸腰结合段侧面节段动脉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能准确测量出安全区。 5.3尸体标本与CT三维图像对节段动脉所观察与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术前可以通过CT三维图像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5.4进一步观察了胸腰结合段外围的大体解剖结构以避免术中损伤相关组织结构的可能。 5.5熟悉该区域胸腔镜下解剖特点从而可以避免手术入路中损伤相关组织结构。 5.6胸膜返折线、内侧弓状韧带、内脏大神经穿出点可作为经膈进行手术的标志。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通过对尸体标本研究,在脊柱胸腰段侧面,发现了上、下相邻两节段动脉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盘(隙)位于此安全区的中间部分。证实了进行两节段椎体之间或单节段的手术时,完全可以在此安全区进行操作而不必结扎节段动脉;前路多节段脊柱手术时,也可以尽量减少结扎节段动脉的数量。因此在进行脊柱胸腰结合段手术时,以椎间盘(隙)为解剖标志,在该安全区内操作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 2.应用影像学手段(造影,三维重建等)对脊柱胸腰段侧面的节段血管加以研究,很好显示了节段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从而为临床提供了节段血管的影像学解剖基础; 3.通过对尸体标本解剖结果与影像学解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影像学研究结果与尸体标本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证实了影像学研究对节段动脉的显示是准确的,也进一步证实了安全区的存在。因而认为,术前对节段动脉的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可以为手术制定个性化的操作方案。 4.对各安全区分别与年龄、身高做了相关分析,发现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龄则无相关关系。 5.由于提供了尸体标本与影像学两方面的具体安全区的解剖参数,因而为临床相关器械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与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井奎,华国昌;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11期
2 赵志宏,何建林,张锡斌,李志红,陈昌连,余召师,蒋国娥,孙静;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5年04期
3 周波,杨卫东,张科,胡礼维;深置胸管对胸腔镜术后肺复张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年08期
4 陈汉章;何建行;邓睿华;葛林虎;杨运有;吴哲凡;韦兵;肖东;殷伟强;成向阳;;胸腔镜手术肺部小肿物定位方法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5 吴秀清;;胸腔镜手术配合[J];临床肺科杂志;2008年02期
6 ;安徽省立医院首例全胸腔镜下根治肺癌取得成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任建军;王俊;田雾;田清明;;胸腔镜在基层医院胸外科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年07期
8 冯岩;;胸腔镜手术12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27期
9 田燕雏,葛炳生,石彬,赵凤瑞,赵洪昌;电视胸腔镜外科的临床应用(附30例病例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陈满荫,何建行,霍文逊,杨运有,韦兵;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J];广东医学;2000年04期
11 丛伟,耕呷,肖邦榕,曾富春;320例电视胸腔镜手术及其小切口的应用体会[J];四川医学;2002年04期
12 曲家骐;高昕;滕洪;侯维平;于修义;童向东;;贲门失弛缓症胸腔镜手术治疗[J];沈阳部队医药;2002年02期
13 陈强,徐志云,黄红芳;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14 陈滚新;华平;李卓毅;张红日;陈立强;黄少先;;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泡的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8期
15 王恩来;;电视胸腔镜治疗肺大疱28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16 李珍;;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年18期
17 韩志红;刘辉;陈恒红;吕晓明;;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41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0期
18 朱文军;詹晓洪;;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除术的护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年05期
19 刘斌;安乐;朱家宏;陶娥红;;胸腔镜手术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6期
20 施文;;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泡的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琨;郑哲;胡盛寿;高华伟;牛潞芳;赵艳;田娜;任欢;;胸腔镜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许宁惠;胡雯;;胸腔镜手术体位的安置及体会[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吴跃明;;基层医院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体会[A];2011年浙江省微创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黄慧娥;陈琦燕;;胸腔镜手术护理配合[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许宁惠;曾维渝;程华;黄文霞;;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10年
6 王婷;;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术中配合[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1年
7 胡坚;;胸腔镜肺良性疾病手术探讨[A];2011年浙江省微创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赵慧;熊英;;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儿童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配合[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10年
9 黄日胜;范定迪;叶文胜;金良达;张理想;;管状型聚乙醇酸材料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王伟;黄庆;侯庆宝;关勤;刘庆远;;胸腔镜在难治性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A];2011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欧阳厚淦;胸腔镜下脊柱胸腰结合段手术相关应用解剖与影像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吕国华;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陈炜生;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胸腔镜手术中的运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4 闾夏轶;肺小结节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的临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叶靖;选择性肺叶隔离技术在胸科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桓;从免疫角度研究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对机体正气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董方涛;体育学院学生脊柱参数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沈小威;脊柱有限元建模及其可变形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政鸿;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引量关系的探讨[D];吉林大学;2013年
5 郭伟溪;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6 徐臣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学习曲线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7 马孟琦;全胸腔镜下与开胸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8 江贤亮;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张红;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腺瘤与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10 冯学刚;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瑛;心胸外科双侧单孔胸腔镜手术国内领先[N];朝阳日报;2010年
2 大勇;获国内顶级医学专家认可 胸外科胸腔镜技术日臻完善[N];朝阳日报;2011年
3 焦永梅 程松;农垦总医院成功完成全胸腔镜下 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4 张子兰;按摩除疲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孙清廉;请多关注脊柱[N];西藏日报;2001年
6 本报主任记者 叶青 见习记者 魏宇佳;微创小手术替代开胸大手术[N];沈阳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谢臻 本报实习生 宋雨轩;带着一个外科团队来宁[N];南京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 通讯员 刘鹏;自发性气胸可以这样治[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9 高国起;山东省立医院微创治疗胸部肿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10 王伟生;常擦背益健康[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