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上皮—间充质转型及Snail1的作用研究

熊俊  
【摘要】: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常因起病隐匿,面临着高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及高额治疗费用等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对人类生存质量及社会发展构成极大危害。目前认为,CKD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将形成广泛的肾间质纤维化,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而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被认为是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组织学特点,在CKD进程中起主导作用。 肾间质纤维化特征性的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聚集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的大量增殖。而肌成纤维细胞被认为是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ECM合成和沉积的关键效应细胞,在CKD中起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来源目前仍不清楚。1995年,Strutz等首次提出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存在上皮-间充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现象,并认为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出现的肌成纤维细胞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产生的,但此观点至今仍无定论。 为此,本课题也试图通过体外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和体内小鼠的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模型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是否存在EMT现象及其分子机制。 在体外细胞模型研究中,本课题首先从形态学上观察了TGF-β1(5ng/ml)、EGF(10ng/ml)单独或TGF-β1(5ng/ml)/EGF(10ng/ml)联合作用对HK-2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TGF-β1单独或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后,HK-2细胞在形态上均发生了EMT现象,而且TGF-β1/EGF联合诱导的效果更理想。据此,本研究选择了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作为体外研究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现象的模型。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发现,TGF-β1/EGF联合作用HK-2细胞后,细胞的运动速度和迁移速度均明显增加,提示TGF-β1/EGF联合作用HK-2细胞后,细胞的表型可能发生了EMT转变。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后,上皮细胞标志CK18、E-cadherin和间质细胞标志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诱导后的HK-2细胞上皮细胞分子标志CK18和E-cadherin均明显下降,而间质细胞分子标志Vimentin的表达则升高,从上皮标志物下调和间充质标志物上调判断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确实发生了EMT。 为了探讨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发生EMT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了EMT相关的分子。结果发现,转录因子Snail1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在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发生EMT的过程中明显升高,提示Snail1参与了TGF-β1/EGF诱导HK-2细胞发生EMT的过程。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研究发现,TGF-β1/EGF诱导后的HK-2细胞中,ERK1(p44)/ERK2(p42)的磷酸化水平很高,提示TGF-β1/EGF联合诱导的HK-2细胞中Snail1的高表达是通过ERK通路调控的,即ERK通路介导调控Snail1的增高,从而导致了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发生明显EMT。 为了进一步证实ERK通路介导了TGF-β1/EGF联合诱导的HK-2细胞中Snail1的高表达,本研究利用ERK通路抑制剂U0126,研究其对TGF-β1/EGF联合诱导后的HK-2细胞中,Snail1转录和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形态和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ERK通路抑制剂U0126抑制了TGF-β1/EGF诱导后HK-2细胞中ERK1/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Snail1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抑制了TGF-β1/EGF诱导的HK-2细胞发生的形态和运动改变,但并未抑制Snail1的转录水平,提示U0126可通过抑制ERK通路中p44/42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在蛋白水平抑制Snail1的表达量,最终抑制了TGF-β1/EGF诱导的HK-2细胞发生EMT的过程。 在体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研究中,本课题首先建立了小鼠的UUO模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着重对小鼠UUO术后14天前的手术侧肾脏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小鼠UUO术后,手术侧肾脏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提示小鼠UUO模型可用于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等方法研究了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是否存在EMT及EMT相关分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UUO术后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降低,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物α-SMA增加,同时观察到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α-SMA,表明小鼠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存在EMT现象。对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EMT相关分子的检测发现,明胶酶MMP2和MMP9在14天内有增高,提示明胶酶可能参与纤维的降解和平衡,并有助于促进肾小管细胞通过基底膜发生迁移;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PAX2阳性细胞增多,提示成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逐渐转变为后肾间充质样细胞;研究还发现,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皮质间质内出现了表达BMP7的细胞,其细胞类型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转录因子Snail1持续上调,提示Snail1在体内肾间质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的研究转录因子Snail1瞬时高表达对HK-2细胞的表型影响,本研究还构建了人Snail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成功的包装了腺病毒,Snail1重组腺病毒感染HK-2细胞后,形态观察显示,细胞的形态由上皮样转变为成纤维样。通过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方法证实,Snail1重组腺病毒感染的细胞中,上皮标志E-cadherin的表达减少,与E-cadherin相关的β-catenin从细胞膜转位到细胞质,肌成纤维细胞标志α-SMA上调,明胶酶MMP2和MMP9的转录水平较高。提示所获得的腺病毒可以直接导致HK-2细胞发生EMT现象,这为后续将进行的Snail1对下游分子的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本研究通过体内外的手段研究了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EMT现象并探讨了Snail1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TGF-β1/EGF联合诱导可导致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发生明显的EMT现象,其分子机制是TGF-β1/EGF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ERK1/2(p44/42)的磷酸化,ERK通路进一步上调Snail1,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明显EMT现象;抑制ERK1/2(p44/42)的磷酸化,可以抑制Snail1的蛋白水平,从而抑制EMT。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的分子机制的认识。②小鼠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也存在EMT现象,其分子机制涉及明胶酶MMP2和MMP9、PAX2、BMP7和Snail1等多个分子,并首次发现在肾间质纤维化中存在表达BMP7的细胞,其细胞类型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③Snail1瞬时过表达导致了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直接发生EMT,这将为人们寻找延缓或阻止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①本研究首次发现,TGF-β1/EGF联合诱导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发生EMT的分子机制是:TGF-β1/EGF协同作用促进ERK1/2(p44/42)的磷酸化,ERK通路进一步上调Snail1,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明显EMT现象。②在研究小鼠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EMT现象时,本研究首次发现在肾间质纤维化中存在表达BMP7的细胞,其细胞类型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作熹;罗仁;李咏梅;聂晓莉;;羊栖菜对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年01期
2 何平;李红;李德天;;塞来昔布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脏作用的实验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年02期
3 高红宇;何晓峰;邵菊芳;易艳;黄晓丽;刘晓城;;苦参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6期
4 孙伟;王继明;陈继红;周栋;高坤;刘丽;赖仁胜;朱萱萱;;益肾灵对抗马兜铃酸肾病肾组织TGF-β_1 TIMP-1CTGFmRNA表达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0期
5 龚绍琼;张弋;;氯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16期
6 李娅;血脂与肾间质纤维化[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10期
7 张义雄,俞雷;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年S1期
8 王延叶,李荣山;TGF-β1/Smad与肾脏间质纤维化[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年06期
9 方展;朱忠华;张春;熊京;;螺内酯抑制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间质纤维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6期
10 陆海英;张悦;;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逆转的分子机制[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6年01期
11 任韫卓;段惠军;史永红;高峰;曹延萍;;p-Smad2/3、Smad7在大鼠实验性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年08期
12 王永业;盛梅笑;;中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3 李莉;方先来;李荣藻;唐德燊;孟志华;黄洁平;石广兴;邓行江;陆少翎;雷淑妃;;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与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照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4 刘娜;严海东;李雪竹;;银杏叶提取物对TGF-β_1诱导α-SMA和Ⅰ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15 赵晓华;马宏;李卫卫;武艳;李娟;王亚娟;;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在幼鼠肾间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04期
16 彭爽;曹文富;;中药防治肾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0年07期
17 华何与;吕志平;陈育尧;张红栓;张绪富;;大黄蟅虫超微粉剂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18 孙培荣;石永兵;施晓松;;银杏达莫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J];现代临床医学;2010年03期
19 李冬梅;孙禄;刘巍;孙玲娣;;大黄素对肾纤维化大鼠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17期
20 张如锋;刘文军;刘咏梅;刘晓倩;吴志奎;;益气活血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清IL-10、IFN-γ含量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青溢;方敬爱;孙艳艳;张晓东;刘文媛;常沁涛;王蕊花;王月香;李慧;刘婷;范彦君;李秀秀;;血小板反应蛋白-1与肾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延娜;朱春玲;;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郭兆安;李敏;赵鑫;吴增利;房婧;李靖;于燕燕;马东明;;祛毒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胡新民;卢玲;;肿瘤坏死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研究概况[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5 宋恩峰;丁庆余;;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徐再春;王伟;王兴华;刘连升;陈钦;胡岗;;输尿管逆向注射重组腺病毒介导的BMP-7在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A];2008年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俊;周明剑;;补肾活血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中HGF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素娟;杜贵友;赵雍;崔海峰;王秀荣;李丽;肖永庆;;广防己提取物致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的机理研究[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月华;;化瘀泻浊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实验大鼠TLR4、NF-κB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迟名峰;韩金祥;王世立;;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治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俊;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上皮—间充质转型及Snail1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王丹;尾加压素Ⅱ在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胡秦;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中药体外筛选及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肖航;腺苷A2A受体调控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孙岩;去甲斑蝥素通过抑制Smad2/3和Snail1影响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邓冰清;FAK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熊明霞;microRNA在肾间质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8 唐群;从HIF-1信号通路探讨六味地黄汤干预5/6肾切除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杜治锋;救肾合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陈琼;去甲斑蝥素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守燕;TGF-β1/TAK1信号转导通路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福辛普利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黄云峰;超声微泡介导cy5荧光标记的ODN对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3 宋剑;EPO对5/6肾切除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融雪;雷帕霉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TSP-1、VE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澍琴;IgA肾病中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申贝贝;肾衰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VEGF、TSP-1表达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7 孙佩;盐酸曲美他嗪对肾间质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羊钦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阿托伐他汀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卞保平;贝那普利对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10 徐繁;兔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诱导性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昆明医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法雷;快速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可用激素[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关木通相关肾小管间质肾病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高新军;青年中医要坚定信心[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中日友好医院 李平;如何防治马兜铃酸肾病[N];健康报;2001年
5 郑法雷;快速进展性肾功能衰竭不同于急性肾衰[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冯丽 梓桦;中草药肾毒性问题不容回避[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赵万标;继承名医经验 提高辨治水平[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张新萍;IGA肾病的防治[N];大众卫生报;2003年
9 万同己;黄芪注射液治疗慢肾衰探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阿胜 编译;防微杜渐,截断“糖尿病→肾衰”之路[N];医药经济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