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核黄素激酶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邹赢锌  
【摘要】: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脑卒中1500万例,其中500万人死亡,500万人永久性残废。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病人达200万,其中120万人死亡。脑卒中发病后果严重,病人非死即残,存活病人致残率高达75%,且易复发。中国政府每年因脑卒中直接经济支出374亿元。 然而目前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除了降压外,尚无有效措施。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但是却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会发生脑卒中。这就说明高血压不是脑卒中发生的唯一致病因素。那么,不易发生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着某些保护因素,或者易发生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着某些非高血压的其他危险因素? 为了寻找除高血压以外与脑卒中发病相关的保护或危险因素,提出新的防治脑卒中的策略,进而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对人类的危害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 脑卒中倾向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P)是目前研究脑卒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它是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中选择交配,再经数代近亲繁殖培育而成的品系。SHR-SP具有自发性脑卒中倾向,几乎全部死于脑卒中,是研究脑卒中的理想模型。 与人类相似,SHR与SHR-SP同为高血压动物,但SHR-SP更易发生脑卒中,而SHR发生脑卒中的几率则极低。因此本实验设计通过SHR-SP与SHR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对比分析,试图寻找脑卒中发生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其他因素,阐明脑卒中发生的病理机制,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本实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SHR和SHR-SP脑组织的全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与SHR相比,SHR-SP中核黄素激酶(riboflavin kinase,rfk)相关的功能可能有所变化。rfk是游离核黄素转化成体内活性形式FMN(flavin mononucleotide)的催化剂,FMN再经进一步转化成为核黄素在体内的另一活性形式FAD(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目前,对于核黄素相关功能与脑卒中的直接关系报道较少,更没有rfk与脑卒中的关系的报道,对rfk的相关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植物或菌类中。 综上所述,本课题主要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SHR-SP和SHR脑组织基因表达谱; 生物信息学分析SHR-SP与SHR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 SHR-SP与SHR脑内rfk差异表达验证; 核黄素及其相关物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研究目的】:试图寻找脑卒中发病原因中除高血压之外的重要影响因素;探索rfk表达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阐述核黄素相关物质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和结果】: 1、SHR-SP与SHR脑组织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基因组学分析:通过全基因组芯片技术筛选出SHR-SP与SHR的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参与抑制或促进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基因。实验样本经质检合格。通过对芯片扫描转化为相应信号值,并对信号值做分析比对。结果显示实验样本均一性良好,实验成功。按照P≤0.05且Ratio≥2或≤-2,共筛选出10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5个在SHR-SP中高表达,51个在SHR中高表达; 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基因芯片导出的基因原始数据信息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抑制或促进脑卒中发生的相对重要的基因或通路。对芯片数据均一化处理后,按照P≤0.05且Fold Change≥2或≤-2筛选,结果显示有7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1个在SHR-SP中高表达,35个在SHR中高表达;17个Pathwa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2个G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差异GO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SHR-SP脑内rfk水平的下调(P0.01)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SHR-SP与SHR脑内rfk差别验证 对于筛选出来的差异表达基因rfk进行不同水平的验证,包括real-time PCR验证rfk mRNA表达水平差异、Western Blot(WB)验证rfk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SHR相比,SHR-SP脑内rfk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至SHR脑内表达量的7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一结果验证了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 WB:结果显示与SHR相比,SHR-SP脑内rfk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与基因芯片和PCR检测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了SHR-SP脑内rfk的下调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3、黄素类物质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VB2(核黄素)、FMN、FAD统称为黄素类物质。基于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rfk的下调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rfk主要催化体内核黄素向活性形式FMN的转化,rfk水平下调,势必会降低核黄素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影响核黄素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核黄素相关物质对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否起到保护或改善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MCAO实验:实验动物为40只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VB2组、FMN组、FAD组。每只小鼠均以3.5 mmol/kg腹腔注射相应黄素类物质,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注射一周后,于第8天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手术,术后及术后12h分别腹腔注射一次相应黄素类物质。于24h取脑组织,进行TTC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脑梗死率16.6±3.3%相比,VB2、FMN、FAD均使MCAO所导致的脑梗死面积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率分别为11.5±3.9%(P0.01),9.5±3.2%(P0.01),11.2±4.4%(P0.01)。这一结果说明VB2、FMN、FAD明显抑制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到保护性作用。 流式细胞术实验:取SHR-SP胎鼠,培养原代大脑皮层神经元,于种板后第7 ~ 10天进行实验。神经元缺糖缺氧模型(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建立主要是模拟脑卒中发病时的缺血缺氧状态。神经元首先以分别加入不同浓度VB2、FMN、FAD的高糖Krebs培养基处理2 h。2 h后进行缺糖缺氧模型建立,神经元以分别加入不同浓度VB2、FMN、FAD的无糖Krebs培养基中,放入三气培养箱,设定为94% N2,5%CO2,1% O2作用1.5 h。缺糖缺氧1.5h后,立即将神经元消化收集到eppendorf管中,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死亡和凋亡状况。结果显示VB2、FMN、FAD在0.5μM时神经元凋亡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而在浓度高于2.5μM时抗死亡和抗凋亡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黄素类物质在0.5μM浓度时对神经元具有明显的抗缺糖缺氧的保护作用。这提示我们黄素类物质对MCAO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产生的。 WB实验:为了探讨黄素类物质抗凋亡作用的确切机制,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神经元培养、OGD模型的建立和药物处理过程同上。缺糖缺氧1.5h后,立即对神经元进行蛋白提取,并进行WB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抗凋亡物质bcl-2在各剂量组间没有明显变化,而bax则在VB2和FMN浓度为1.5μM时的表达量最少,在FAD中则变化不明显。说明VB2和FMN在1.5μM剂量时对OGD神经元具有很好的抗凋亡保护作用。这一结果证明黄素类物质抗OGD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凋亡实现的。 【结论】: SHR-SP与SHR相比,共有76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35个基因下调,41个基因上调。 rfk相关功能的变化可能与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rfk水平下调,可能影响核黄素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而失去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导致脑卒中发生。 黄素类物质能明显抑制MCAO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黄素类物质能明显抑制SHR-SP大脑皮层神经元在OGD条件下的凋亡和死亡的发生,这可能是其对MCAO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的重要原因;黄素类物质抗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凋亡实现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盖淑香;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J];现代康复;1999年03期
2 翁桂闽,甘俊丽,卢静霞;护士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现代康复;1999年03期
3 董文莉,解鸿翔,文静,鲍捷,贾珉;天津市城区脑卒中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年03期
4 李晓霞;脑卒中患者步态失调的康复训练[J];现代康复;2000年09期
5 史祥平;脑卒中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训练[J];现代康复;2001年19期
6 田凤臣;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5期
7 张大旭,张娅婕,董春哲,张博,王丹;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顽固性呃逆165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3期
8 孟春静;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指导[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08期
9 王子峰,曲立贞,赵玉环;脑卒中的发病季节性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9期
10 孟贤芳,李秀华,赵晓洁;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华夏医学;2005年05期
11 杨桂芳;脑卒中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96例临床护理[J];西部医学;2005年05期
12 尹科;;动静态平衡功能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评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12期
13 马艳;李洁;罗利俊;刘琦;;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年06期
14 吴宗贵;;血压升高 谨防中风[J];家庭医药;2006年02期
15 王有谦;卫仙娥;;脑卒中的心理障碍与治疗128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1期
16 李幼兰;;53例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04期
17 沈月凤;;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6年02期
18 张静;陈静;陈新武;何静杰;;Frenkel训练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观察[J];武警医学;2006年03期
19 王成秀;王桂荣;杨风翔;;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2006年02期
20 刘爱民;徐坚;;脑卒中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医药;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代群;宋锦平;李伟;;脑卒中患者抑郁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五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勤;;脑卒中患者院内健康教育及策略[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江东;冯建斌;;432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综合康复治疗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立学;张杰;;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A];全国第5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少石;杨江胜;陈真理;周晓宇;沈树红;朱鑫濮;;社区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孙伟平;阿依古丽·艾山;刘冉;袁云;黄一宁;;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内镜评估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吴泽秀;;神经内科患者家属脑卒中一级预防知识知晓状况调查[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雅丹;胡昔权;李奎;陈颖蓓;解东风;;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应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刘惠如;;脑卒中患者偏瘫的康复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张巧俊;于叔麒;张凤;赵英贤;;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和相关因素分析[摘要][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赢锌;核黄素激酶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王春;口服避孕药及遗传变异与中国女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3 于晖;C反应蛋白、血管生成素2遗传变异及其血浆浓度在脑卒中发病风险及复发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4 闫静;基于脑电的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认知过程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孙新刚;长沙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监测及早期识别与快速转运技术评估[D];中南大学;2012年
6 钱春荣;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的建立和效果评价[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7 鞠忠;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1年
8 龙泳;汉中市农村脑卒中患者疾病负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刘路然;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电针治疗、尿流动力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宋艳丽;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雅星;脑微出血与脑卒中的联系[D];浙江大学;2005年
2 解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旭;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4 陆蓉蓉;脑卒中患者静态平衡与脑电特征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孔静;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与急性脑卒中早期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性[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谭燕;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刘腊平;脑卒中急性期动态血压监测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8 林晓燕;C-反应蛋白和单纯疱疹毒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5年
9 胡乃文;89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清芳;脑卒中急性期体温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丹;专家呼吁——树立卒中患者全面管理观念[N];健康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吴红月;“蓝卡、蓝车工程”将联防脑卒中[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张沛 通讯员 苗圃;我市首个脑卒中筛查基地落户市中心医院[N];许昌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海清;正确抢救脑卒中患者[N];健康时报;2003年
5 记者 隗晨雪;脑卒中成世界人口第二大死因[N];北京社区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颖;脑卒中:正向年轻人“靠近”的隐形杀手[N];科技日报;2010年
7 保健时报记者 吴正友;提高医患对脑卒中防范意识[N];保健时报;2011年
8 通讯员 朱丽丽;脑卒中患者务必要及时就诊[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丽丽;我国脑卒中患者溶栓不及时[N];健康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顾泳;脑卒中预防第一步 颈动脉筛查应普及[N];解放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