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噬在脂肪酸诱导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涂芊茜  
【摘要】:研究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有研究表明,约有90%的健康体检人群肝酶学指标异常的常见原因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而约有20%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人会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重要的代谢性疾病,有数据表明大概18%的正常体型和27%的肥胖人群会患有这个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目前存在多种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理的学说,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非常有必要对NAFLD的发生、发展及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自噬是生物体内一种相对保守的对物质进行分解代谢的过程,它通过“自我清除”细胞内无用的、累积的蛋白质聚集物和有缺陷的细胞器等,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在受到饥饿、高温、低氧等外界环境刺激下,细胞通过提高自噬水平,将胞浆内多余组分分解为游离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维持细胞的能量代谢。自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巨型自体吞噬(macroautophagy) ,微型自体吞噬(microautophagy)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体吞噬(chaperonmediated autophagy)。目前发现至少有三十余种基因参与酵母autophagy过程,这些基因被统一命名为酵母自噬相关基因ATG (AuTophaGy-related)。其中许多酵母中autophagy相关基因均已在哺乳动物中找到同源物,并以分离鉴定成功,表明autophagy是一种进化保守的过程。在哺乳动物的自噬泡形成过程中,由Atg3, Atg5, Atg7, Atg10, Atg12和LC3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MAP1-LC3)参与组成的两条泛素样蛋白加工修饰过程:Atg16与Atg12-Atg5结合过程与前自噬泡(Preautophagosome)的形成相关,而LC3修饰过程对自噬泡(Autophagosome)的形成必不可少。自噬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及对环境应激的应答方面极为关键,对防止某些疾病如肿瘤、肌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对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期,有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肥胖,尤其是体重指数25的人群,会显著增加罹患癌症的几率。其中高BMI这个高危因素易引发肝细胞癌。Michael Karin研究小组发现,给DEN诱导肝癌模型的小鼠分别喂养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后,高脂饮食组小鼠肝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然而自噬是否参与调控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尚未见系统报道。本课题首先从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了高脂饮食和游离饱和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对自噬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初步研究了自噬在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旨在为深入认识NAFLD发病机制,进而寻找其相应的治疗靶点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实验方法: 1.用高脂饮食喂养小鼠,建立NAFLD小鼠模型,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高脂饮食小鼠肝组织中自噬泡标志分子LC3-Ⅱ的蛋白水平; 2.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脂肪酸刺激对肝细胞系自噬泡标志分子LC3-Ⅱ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3. GFP-LC3表达质粒瞬时转染肝细胞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酸刺激下肝细胞中自噬泡的形成; 4.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高脂饮食小鼠肝组织和游离脂肪酸处理细胞中自噬泡的形成; 5.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正常饮食小鼠与高脂饮食小鼠肝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同时在细胞水平检测对照组和游离脂肪酸处理组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 6.通过自噬抑制剂实验观察自噬在PA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7.细胞水平提供通路抑制剂实验明确PA诱导的自噬所依赖的具体通路; 8.进一步使用siRNA干扰技术明确PA调节自噬的具体通路; 9.通过自噬相关基因siRNA干扰实验,初步探讨自噬在PA诱导肝损伤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 1.高脂饮食小鼠肝组织中自噬通路高度激活,自噬标志性分子LC3-II水平明显升高; 2. PA刺激状态下肝细胞系SMMC-7721、HepG2、LM3及L02自噬活化明显升高; 3.在游离脂肪酸诱导肝损伤的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和atg7在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均无明显改变; 4.高脂饮食小鼠肝细胞内JNK通路明显活化;JNK抑制剂可有效抑制PA诱导的自噬,并且JNK2在其中可能起主要作用,抑制JNK1能有效阻止细胞的凋亡; 5.干扰Beclin1和Atg5的表达可以抑制脂肪酸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自噬标志LC3-II的表达。 实验结论: 在高脂饮食小鼠肝组织中和游离脂肪酸诱导细胞损伤中肝细胞自噬活性明显升高,JNK2信号通路在游离脂肪酸诱导肝细胞自噬活性升高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抑制自噬促进了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提示其在脂肪酸诱导肝细胞损伤过程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本实验为深入认识高脂饮食诱导的肝损伤中自噬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信华,姚登福;NOS在肝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程薇莉;血清胆汁酸测定在嗜酒患者早期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康复;1999年03期
3 宋强;钝性肝损伤24例非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10期
4 张传芳;钝性肝损伤非手术治疗26例体会[J];江西医药;2001年04期
5 刘伟平;;回顾性分析124例肝损伤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药;2002年01期
6 周文金;肝脏钝性创伤的CT诊断[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7 王海华;李珍;徐金荣;瞿炬;;肝损伤非手术治疗42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3期
8 章敏;沈梅芳;;42例肝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4期
9 王志;苏静;周莉;孙连坤;;醋氨酚致大鼠肝损伤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基因芯片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8期
10 张光发;叶雯;林涵真;;闭合性肝损伤162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7期
11 吴君;;砷与肝损伤及发生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年21期
12 刘丹卓;赵新广;尤昭玲;;肝损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医药导报;2007年10期
13 滕娆;张宁;;酒精性肝病的中医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20期
14 李红叶;李美玉;赵文革;马艳丽;;麻疹并肝损伤149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11期
15 毕英桓;Graves病伴肾、肝损伤一例报告[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年02期
16 胡恒龙,陈仁惇,马连虎,杨明;D-氨基半乳精诱导肝损伤的过氧化机理和锌的保护作用(英文)[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3年02期
17 唐宝山;非手术治疗单纯肝损伤77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1994年08期
18 王治荣;肝非实质性细胞在肝损伤发病机理中的作用[J];日本医学介绍;1994年02期
19 胡恒龙;陈仁惇;马连虎;王福庄;杨明;;肝损伤和肝性脑病的机制及锌保护的研究[J];传染病信息;1994年02期
20 刘正升,李伟华,邓川;肝脏损伤72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显峰;韩松涛;刘磊岩;;本文肝外伤62例诊治体会[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方承康;刘南英;吴锐;;土鳖四逆散对肝纤维化大鼠透明质酸及肝损伤的影响[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廖琼;周蓉;胡劲松;张平;陈作红;;灵芝对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蔡黔;袁建成;肖光夏;吴军;周立新;;肠源性内毒素在烧伤后诱导肝损伤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5 聂晓光;张燕齐;郑瑞峰;姜如同;杨玲;;中药对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所致肝损伤疗效观察[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戎茜;安利国;袁金铎;邢维贤;;库拉索芦荟多糖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余震;贾曾荣;陈必成;陈周浔;;大豆异黄酮促进肝损伤后肝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姜晓君;田志刚;;Con A诱发的爆发性肝损伤及调节[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9 鄢良春;赵军宁;邱雄;;何首乌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秀芬;郭菁菁;;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内皮细胞中的自噬[D];苏州大学;2011年
2 于昉;激活素A-卵泡抑素系统在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曾蓉;饥饿诱导的自噬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的特点及冬凌草甲素作用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艳林;自噬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鹏;生理节律与一种新型功能型葡聚糖对哺乳动物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芳;两种小分子化合物调节自噬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吴雅春;自噬在结肠癌及胃癌细胞体外药物干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蔡增林;Dynein在α-synuclein自噬性清除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9 肖荣;自噬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10 徐海东;抗凋亡蛋白Bcl-2在自噬调控以及细胞生存中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都;双花颗粒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姜玲;吲哚硒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3 沈刚;MG132调控Nrf2/Keap1-ARE通路对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4 龚峻梅;山荷降酯方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5 路景涛;复方黄芪提取物的保肝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詹可顺;白芍总苷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7 汪厚祥;复方柴胡郁汤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8 倪健彬;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在大鼠胆道梗阻性肝损伤中的肝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0年
9 马雪莲;IκB与核因子-κB在免疫性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10 方士英;虫草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及部分作用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文;肝损伤患者慎用厄洛替尼[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易奕;美国警告:厄洛替尼肝损伤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辽宁 主任医师 王振坤;“老药罐”不会发生肝损伤吗[N];家庭医生报;2009年
4 叶石;滥用中药可致肝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韩冰;治疗肝损伤 选准保肝药物是关键[N];健康报;2009年
6 黄海敏 刘翔;阿托莫西汀 肝损伤者应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曙光医院 王灵台 教授;怎样防治药物性肝损伤[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8 段雪飞;用中药也要警惕肝损伤[N];健康报;2007年
9 杨春;解热止痛药与肝损伤[N];科技日报;2001年
10 张明永;水稻自噬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