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0年回顾性分析研究

李先华  
【摘要】:【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长海医院1990-2009年连续188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近20年来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的围术期变化;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在院死亡相关的各种风险因素;通过对1999-2003年连续55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出院患者的中远期随访观察分析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的中远期工作生活情况、口服药物情况、抗凝情况、中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一)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0年变化 以长海医院1990-2009年20年连续188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患者(包含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或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连续1885例患者分成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9年四个时期进行各种术前、术中、术后情况的对比,观察患者术前病因、各种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手术方法、术后结果的变化情况。进入分析的指标包括:1990-2009年不同时期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手术量、不同时期患者性别分布、平均年龄、病因、既往心脏手术史、术前心功能等级、术前重要的超声检查指标、术前是否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二尖瓣置换是否保留瓣下结构、是否同期三尖瓣手术、是否同期冠脉搭桥手术、同期其他心脏手术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情况。 (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在院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1、以长海医院1990-2009年20年连续188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患者(包含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或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外大多数心脏中心进行瓣膜手术风险因素分析所采用的方法,选取可能对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患者术后在院死亡有影响的各种围术期因素组成自变量,患者术后出院时状态(存活或死亡)作为应变量,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对最后确定的手术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2、参考国内外文献,联系临床实践,选取下列因素为可能影响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在院死亡的风险因素进入分析:性别、年龄、病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有无糖尿病史、有无栓塞病史、是否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无既往心脏手术史、有无术前脑血管意外病史、是否合并房颤、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直径、左房容积、右房容积、是否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否肺功能检查指标FEV1/FVC60%,是否术前血清肌酐Cr110umol/L、手术性质(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分钟)、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次数、有无术中特殊情况发生(停机困难、再次或多次主动脉阻断、左室破裂、鱼精蛋白过敏、心脏颤动、心脏骤停或术中其他特殊情况)、二尖瓣置换时是否保留瓣下结构、是否同期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否同期房颤外科治疗、是否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否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是否同期行左房折叠术、围术期是否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其中连续变量包括:年龄、病程(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直径、左房容积、右房容积; 3、上述变量中连续变量的每种因素均分为患者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分别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只要有其中任何一组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该因素进行非参数检验,以决定该因素是否可以进入logistic全模型,当该因素在患者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两组数据均为正态分布时,该因素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决定该因素是否可以进入logistic全模型,P0.05具有显著性。分类数据进行x2检验,决定该因素是否可以进入logistic全模型,P0.05具有显著性; 4、统计学检验具有单因素显著性意义的临床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为影响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患者术后在院死亡的风险因素。最后结合临床对上述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三)1999-2003年55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患者中远期随访 结果分析 1、以上海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999年至2003连续5年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康复出院的553例手术病例(包含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或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为研究对象; 2、借助长海医院对所有瓣膜手术患者积累的定期随访资料,收集该院1999年至2003年所有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康复出院患者的住址、家庭电话、单位电话,采用发信、电话联络、邮件、网上交流、门诊复诊等方式对连续553例患者进行中远期随访,重点了解患者术后中远期心功能情况、生活状态、口服强心利尿类药物情况、华法林口服情况、是否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检测结果、患者瓣膜置换后是否存在远期瓣膜结构性损坏、口服华法林后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出血并发症、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是否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等情况,同时进行下列研究:①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近期、中远期心功能,分析其变化;②了解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各种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并对导致该类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③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一)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0年变化 1、1990-2009年不同时期手术量变化 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9年四个不同时期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手术量分别为:295例、410例、591例、589例。2000年以后患者手术数量较2000年以前明显增加,2005-2009年与2000-2004年两个时期比较手术量基本持平。 2、围术期变化 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9年四个不同时期男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0.8%、53.2%、43.5%、40.9%,2000年以前两段时期男性患者人数居多,2000年以后两段时期女性患者人数显著增加,两者比较,P0.05,具有显著意义。 患者手术平均年龄呈逐步升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仍为主要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与退行性心瓣膜病有增多趋势。患者手术时心功能等级以Ⅲ级为主,患者手术时心功能有整体好转趋势。不同时期有既往心脏手术史的患者数量变化不大,但在同时期手术患者中的比例逐渐下降。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比例和实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术前合并房颤患者的人数明显增长,但房颤患者在同期手术总量中的比例呈持续下降态势。术前血肌酐异常患者人数不断增长,其在同期手术中的比例也逐步升高。术前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实际数量增加,但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占同期手术患者数量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不同时期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2009年患者术前平均左房容积较1990-1994年期间明显缩小。体外循环时间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术中保留瓣下结构患者人数和比例显著升高。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比例逐渐增高。双瓣置换同期冠脉搭桥患者人数逐步增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在院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经过正态性检验,连续变量年龄、病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直径、左房容积、右房容积均必须以非参数检验决定上述因素是否可以进入logistic全模型,经过Kolmogrov-Smirnov非参数检验,年龄和病程两个连续变量可以进入logistic全模型;经过X2检验,分类变量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栓塞病史、术前血清肌酐Cr110umol/l、手术性质(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转流次数、术中特殊情况、围术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同期冠脉搭桥手术等临床变量可以进入logistic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在院死亡的风险因素包括8个因素,按其在回归方程中的权重大小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围术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中特殊情况、术前血肌酐Cr110umol/l、手术性质、术前心功能Ⅲ-Ⅳ级、术前栓塞病史、体外循环时间转流时间、患者年龄,这些因素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653、2.215、1.258、1.202、1.146、0.896、0.669、0.023。 (三)1999-2003年55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患者中远期随访 结果分析 本组553例随访患者,至随访截止日(2010-12-31)止,共有33例患者死亡,存活449例,存活人数占实际完成随访人数的93.15%。存活患者中95.1%能正常生活,参加一般工作(重体力活除外)或做普通家务;4.3%患者生活仅能自理,不能做家务;0.6%经常处于卧床状态。对所有随访存活患者进行心功能分析,术后1年、术后5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心功能明显好转,组间比较,P0.01;术后1年与术后5年比较,心功能等级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并发症:所有瓣膜置换患者只有1例于术后9年出现生物瓣衰坏,2例患者发生瓣膜血栓形成,1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患者出现不同部位栓塞,63例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6例患者发生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患者出现瓣周漏,18例患者发生瓣膜相关死亡,总体死亡人数为33例。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左室舒张末直径70mm、术前肺动脉高压、术后瓣膜相关重要并发症是影响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的风险因素。 【结论】 近20年来,随着瓣膜外科手术技术、麻醉与体外循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围术期监护水平的提高,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围术期情况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外科干预提前,整体而言,患者术前病情较前有减轻趋势,但术前心功能Ⅳ级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术前血肌酐值异常患者、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同期合并三尖瓣成形术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实际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患者年龄、术前心功能Ⅲ-Ⅳ级、术前栓塞病史、术前血清肌酐Cr110umol/l、手术性质(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中特殊情况(停机困难、再次或多次转流、再次或多次主动脉阻断、左室破裂、鱼精蛋白过敏、较长时间室颤、心跳骤停及其它特殊情况)、围术期主动脉球囊反搏是与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在院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中远期生存状态良好,绝大部分(95.1%)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能正常工作生活; 患者均能坚持口服抗凝药物(机械瓣置换患者),绝大部分患者能定期或不定期(定期88.9%,不定期7.8%,合计96.7%)复查凝血酶原时间,自己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华法林剂量;少部分患者(占随访总数17.8%)出现术后瓣膜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8.7±2.0年,死亡人数/随访总人数为6.8%,瓣膜相关死亡/随访总人数为3.7%;一部分患者居住偏远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条件差,交通通讯均不方便,无法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导致患者术后瓣膜相关并发症相对偏高,需引起医务人员重视。 术前左室舒张末直径70mm、术前肺动脉高压、术后瓣膜相关重要并发症是影响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的风险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其文;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J];山东医药;1995年03期
2 夏旭,周海波,李嘉维,林钦汉,刘琴湘,丘瑞麟;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近期和远期效果的评价[J];右江医学;2001年03期
3 孙德珠,戴万亨;主动脉返流的新征象[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8年02期
4 林佳生;李阳;张尔永;;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二尖瓣机械瓣血栓形成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年02期
5 张艳江;许玮;鞠秀兰;;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22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04期
6 刘秀伦,李正伦,阎兴治,杨世虞,张大国,舒义竹;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34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1年06期
7 孙寒松,马维国,王强,胡盛寿;自体三尖瓣后叶材料在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4年06期
8 王玲,郑慧;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伴连枷主动脉瓣一例报告[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8年06期
9 李九妹,赵光敏;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体会(附22例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陈丽;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突发肺水肿抢救成功1例报告[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1 杨新文;;室间隔膜部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年05期
12 苏刚;徐敬;刘超;舒礼良;赵文增;张竟超;;人工二尖瓣、主动脉瓣匹配程度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年38期
13 周全福,高天华;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5年03期
14 肖诗亮,叶世铎,蓝鸿钧,孙宗全,董念国;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围术期处理[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2年04期
15 李卫国;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40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16 肖苍松,高长青;二尖瓣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17 牛建立,成杞润,贾清仁,田玉旺,邓永江;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Ⅰ、Ⅲ型胶原重建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年04期
18 金旦年,张仁尧,田家政,甄文俊;主动脉左房联合切口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J];中国循环杂志;1989年04期
19 蔡增欣;;应用猪主动脉异种瓣作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长期经验[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8年04期
20 陈军,卢立勇,刘云;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的护理[J];临沂医专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力;张尔永;肖锡俊;袁宏声;谭今;张太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联合置换术(附14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2 石曼丽;陶天娜;鞠秀兰;;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瓣置换86例手术配合[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陆方林;徐志云;张宝仁;邹良建;王志农;韩林;;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4 陈雷;韩涛;陈瑜;林承元;;1999-2005年心脏瓣膜手术回顾[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姜达人;张文志;陶笃纯;刘宏林;徐航;;切面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提高心脏病小缺损及小返流诊断率[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6 乔玉红;宁淑范;张丽媛;王婷;;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多发性赘生物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竞宇;文强;彭利;陈艳;罗雪;;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彩超诊断[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江勇;王浩;李建蓉;宁伟;;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左室隧道一例[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小杉;杨娅;李治安;李嵘娟;;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移畸形1例[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张有宾;竞花兰;汪祎;;先天性主动脉口狭窄致死1例[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华;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0年回顾性分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蔡菁;经皮主动脉瓣植入装置的设计和动物试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3 孙静;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4 姜海滨;国产化经导管自膨式主动脉瓣膜支架置换系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5 陈思;主动脉瓣退行性钙化机制及调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会强;SD大鼠主动脉瓣间质细胞自发钙化模型的建立及阿托伐他汀和氨氯地平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白一帆;成人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20年回顾及危险因素变迁[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8 南阳;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冠脉架桥手术中评价心功能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李斌;NOTCH-1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李志强;经液氮保存同种带支架瓣膜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帆;小二尖瓣环患者行机械主动脉瓣倒置置换二尖瓣手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何伟红;320排容积CT评价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初步探讨[D];广州医学院;2011年
3 尹哲;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的临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4 王朴飞;DSCT评估主动脉瓣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尚宝朋;内皮素-1调控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班韶;5-吡咯啉羧酸还原酶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组织中的表达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吴志军;反置Carbomedics Orbis机械二尖瓣替换大瓣环主动脉瓣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8 周建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的可复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周谦;保留与未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临床资料的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黄志勇;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检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对合指数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振辉 通讯员 王海芳 刘东红;挑战高难度三手术同台成功施行[N];广东科技报;2009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隋芳;心脏瓣膜病是否要手术?[N];健康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赵晴晴;二尖瓣少量反流是病吗?[N];健康时报;2004年
4 郭国栋 庞海燕;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N];健康报;2006年
5 保健时报记者 朱俊平;蜘蛛指病会隔代遗传[N];保健时报;2007年
6 记者 蓝建中;日本 制成新型人工心脏主动脉瓣[N];人民日报;2010年
7 副主任医师 崔仲奇;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无需手术[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8 程守勤;建个“新迷宫”治三种心脏病[N];健康报;2003年
9 李春梅;世界罕见二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获治[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宋超 魏纹;用自体肺动脉瓣替换主动脉瓣[N];中国医药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