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理论框架的构建
【摘要】:背景: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慢性病的高发趋势使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需要考虑病人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为病人的健康赋权,虽然医务人员是治疗和管理疾病的专家,但慢性病人更了解自己的生活和疾病特殊规律,而且随着带病生存时间的延长,病人比医务人员更了解自己身体的感受和需求,病人自身才是最主要的照护者。同时,“疾病中的健康”与健康赋权等观点也逐渐成为人们解读健康与疾病关系的新视角,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管理也需要从了解病人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如何挖掘自身内在力量出发以实现健康赋权。然而,目前对于健康赋权的理解多种多样,赋权的文化社会属性也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赋权内涵的理解,目前尚未发现健康赋权在我国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探索老年慢性病人健康体验和生活意义出发,了解其自我管理的内外在资源与障碍,构建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权理论框架,为进一步发展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的干预项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问题包括:我国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相关体验如何?他们有没有采取自我管理?采取了哪些方式进行自我管理?他们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有没有调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作出积极调整?有哪些因素促进或者阻碍老年慢性病人激发潜能和改变自我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为老年慢性病人赋权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和层次?
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法与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方法深入探讨健康赋权的内涵并构建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理论框架。其中理论研究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研究者通过对早期和后期文献回顾所发现的内在健康、内在力量以及健康赋权等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同时深入华东地区上海、南京和蚌埠三个城市,围绕研究问题,采用便利抽样、目的抽样、理论抽样的方法,对40名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慢性病人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半结构访谈和实地观察,对访谈资料进行录音和文字转录,采用质性研究分析资料软件Nvivo7英文版对文字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并根据扎根理论方法中不断比较的方法、三级编码和撰写备忘录等研究程序,反复提取概念、凝练主题,架构类属间相互联系、得出统领全局的核心变量,最终形成我国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的理论框架。
结果:
在本研究所构建的我国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的理论框架中,作为核心类属的“责任赋予力量”统领了“激发健康责任、履行健康责任、实现健康责任、自我、亲情、社会”6个主要类属(范畴)。我国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权是责任赋予力量的过程,是自我、亲情与社会三者的互动激发健康责任、履行健康责任和实现健康责任的过程。其中,激发健康责任不是自我可以单独产生的,而是由自我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三点互动所确立的一个平面,健康责任则包括照顾自我的责任、照顾家人的责任和心系社会的责任三个层面,又分别与自我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相对应;因此本理论框架中自我、亲情与社会具有力量与责任的双重属性,不仅是健康赋权的动力,也贯穿影响着整个健康赋权过程。履行健康责任包括的5个策略1个需求,即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健康责任、以自我控制的对策行使健康责任、以自得其乐的方式创造健康生活、以自我超越的心灵调节健康责任、以自我逃避的行为转移健康责任和履行健康责任时产生的自我需求;实现健康责任则意味着能够达到知足常乐这一结局转归。
讨论:
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符号互动论等角度阐释了该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并与国外相关的健康赋权理论模型、内在力量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为我国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的初步建议。
结论
本研究构建并解析了我国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的概念内涵以及理论框架,充实了健康赋权的内涵,研究将为后期老年健康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赵新龙;欧阳仁根;;农民健康权:定位、检讨与重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1期 |
2 |
金跃明;可贵的两点启示[J];当代医学;2002年12期 |
3 |
丁未;;新媒体赋权:理论建构与个案分析——以中国稀有血型群体网络自组织为例[J];开放时代;2011年01期 |
4 |
柳韡,吕梅;骨科患者术前的赋权健康教育模式[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5期 |
5 |
万星火,邢桂荣;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优化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6年06期 |
6 |
祖光怀,徐剑锋,胡增福;“归元·赋权·监督”策略在项目工作中的运用及效果评价——宁国市健康教育项目终末评估报告[J];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08期 |
7 |
Brian Albright;欧睿杰;;患者赋权的推行促进了PHR的发展[J];当代医学;2007年04期 |
8 |
孟庆云;现代中医学理论框架的特征[J];医学与哲学;1995年06期 |
9 |
戴豪良;;中西医理论研究的目标和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1年05期 |
10 |
李娟;徐燕;;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理论框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年03期 |
11 |
倪少凯;7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华南预防医学;2002年06期 |
12 |
逯学梅,王素青;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3 |
谢五星,邹科慧,胡乐军;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4 |
;健康的新地平线——从幻想到实践[J];中国健康教育;1998年10期 |
15 |
张音!710032,西安市,徐勇勇!710032,西安市;医院综合评价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院统计;1997年02期 |
16 |
伊甸;老年慢性病人的性生活[J];老年人;2002年07期 |
17 |
祖光怀;健康教育多元化和归元-赋权-控制模型[J];中国健康教育;2002年01期 |
18 |
车至英;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康复(摘要)[J];蛇志;1996年S1期 |
19 |
张雪梅,谢冬梅,郭菊红;老年慢性病人饮食护理特点[J];华西医学;1999年04期 |
20 |
金新政;赋权因果分析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