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营养干预研究
【摘要】:据WHO预测,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2.99亿,在数量急剧增加的糖尿病患者中,
绝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早期发现并预防 T2DM是本世纪预
防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葡萄糖耐量异常(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有效地干预治疗IGT,
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其恶化成糖尿病。世界各国都在寻找适合国情的干预方法。氧化应激状态是
T2DM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之一,膳食中抗氧化营养素可延缓T2DM和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
展,但作用机理不甚明了,如硒的胰岛素样作用正在被发现,补充β-胡萝卜素制剂的作用受到
质疑等。目前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因子激活的核受体(PPARs)家族是在饮食营养因素和激
素信号传导交叉途径(Cross-road)上的关键因子,PPARs与所调节基因启动子上游的过氧化物
酶体增生因子反应元件(PPRE)结合而发挥转录调控作用。研究这些由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在营养
代谢和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国外刚刚起步,国内尚未见报道。选择理想的动物模型,深入
探索营养干预的作用机理,有利于将这些微量营养素应用于人类T2DM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在
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中老年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为研究中老年人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水平和体质指数等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T2DM及其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对1477名中老年人的上述指标进行了综
合分析。
观察对象为华南某高等院校40岁以上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其中男性740名,女性737名。
取空腹静脉血清测血糖(FSG),胰岛素(INS),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和尿酸(UA),
并测量身高(BH)、体重(BW)、腰围(WL)、臀围(HL)和血压(BP)。用EXCEL建立数据库,
SPSS9.0统计处理数据。
结果显示:(1)调查对象的FSG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O岁~组高血糖的患病率为5.9%,
而70岁~组升高到27.2%。TC、BP和BMI与FSG的交互影响有显著性意义,高血糖组的TC、
UA、BP和BMI均高于正常血糖组,FSG水平与TC、UA、BP、BMI、年龄、WL和HL呈正
相关关系,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影响FSG的主要因素有年龄、BML、TC和舒张压;(2)高
血压在观察人群中的患病率是17.6%,单收缩压升高的患病率是13.3%,随增龄而升高。(3)高甘
3
油三脂血症的患病率在5M4岁组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TC浓度的高峰值在50岁~组和55
岁一组。高TC和高FSG之间的交互影响有显著性意义。(4)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在40岁一组为
8.7o/o,50岁一组升至13.5%,60岁一诅为18.5%,70岁~组则高达22.4%。高尿酸血症人群的
TG、FSG、BP、BMI和WL均高于正常血尿酸人群。
结论:高血糖与*C、即和*M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显著,调查人群BG升高的主要危险因
素是高龄、BMI、TC和舒张压水平升高。
第二部分营养教育和运动对葡萄糖耐量异常的干预作用
为了评价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对IGT的治疗作用,对观察人群进行
饮食指导和锻炼干预,并随访病人的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评价干预效果。
观察对象为常规体检中FSG超出正常值的112名可疑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对筛选出的 IGT患者用膳食摄入频率问卷法 pimp Intake Queshonnaire)调查营养
素摄入情况,分别进行健康教育、饮食和锻炼措导,针对不同情况设计出个性化食谱,教会病人
自己使用食物交换法合理安排膳食和适量锻炼提高能量消耗,4个月后复查。
结果显示:经过营养教育后,观察人群的饮食结构趋于合理,其中大米和肉类的摄入量下降,
增加了蔬菜、鱼类和豆制品摄入。总能量摄入量从干预前的2030heal/dy降至1837kCal/dav。四
个月的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使 IGT病人的平均体重降低 2.4kg,FSG和糖负荷 2 ’J’时后血糖
(ZhSG)的平均值分别从干预前的6.551lllllollL和11.07。OI几降至5.98。Offo和8.57。Oil’L。
干预后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明显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糖化低密
度脂蛋白(GLDL)浓度在干预后下降52.h。TG的平均值在干预前是1.50Inm。e,干预后降
为 0.47inmow,TC从5.399nunoffe降至 3.522nunow,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却从
389mmow上升至4.501nln。i。血清一氧化氮(NO)在干预后上升,但一氧化氮合酶(NOS)
活性有下降的趋势。干预后患者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提高了61%,血清过氧化物的产
物丙二醛(MDA)却显著降低,从2.17nmoffe降至0296nmow。
结论:早期发现并积极改变IGT病人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是预防2型糖尿病
发生发展的良好措施。
第三部分:a盯卜p-胡萝卜素对小鼠2型糖尿病治疗作用在J几理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微量营养素对TZDM的疗效和作用机理,采用TZ
|
|
|
|
1 |
巩秋红,刘晓民,于友涛;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年02期 |
2 |
唐琼;西沙必利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消化道症状30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
3 |
利娟,付广双;病毒性肝炎与2型糖尿病临床关系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4期 |
4 |
王卫东,李希岗,毕旭生;2型糖尿病合并神经性膀胱尿潴留2例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3年12期 |
5 |
杨文英;2型糖尿病的防治势必超前并落实在糖耐量减低阶段[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年02期 |
6 |
刘江,杨敏;2型糖尿病血尿的病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年06期 |
7 |
樊锡风!050051石家庄市,任启富!050051石家庄市,汤慧华!050051石家庄市,冯忠军!050051石家庄市,王战建!050051石家庄市;ICA、GAD-Ab检测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0年01期 |
8 |
周向东;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行激素替代治疗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年05期 |
9 |
霍亚南,桂晓美;2型糖尿病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血脂水平及其关系的分析[J];江西医药;2003年01期 |
10 |
梁华文;60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并2型糖尿病病人QT离散度分析[J];四川医学;2004年12期 |
11 |
姚美娟;201例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24期 |
12 |
王昆润;Еpithalamin对2型糖尿病病人糖代谢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年04期 |
13 |
谢麦棉;自拟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3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5期 |
14 |
姜欣荣!261400,原丽敏!261400;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323例调查[J];临床荟萃;2001年03期 |
15 |
柳林!266033,曲庚汝!266033,董砚虎!266033;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新进展[J];临床荟萃;2001年06期 |
16 |
杨文芝!233600;2型糖尿病并发症68例分析[J];安徽医学;2001年01期 |
17 |
郑姜钦,李红,吕绍光;168例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疗效分析[J];福建中医药;2001年01期 |
18 |
郑晓静;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2型糖尿病60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5期 |
19 |
张宏,李晓波;生脉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23期 |
20 |
王俊;54例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