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块的MR增强动力学研究和~1H波谱分析
【摘要】:
目的:应用高场强磁共振:①分析乳腺病变的MR表现及增强动力学特征;②研究乳
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MR动态增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③比较与CR钼靶及B
超的优缺:④探讨乳腺磁共振波谱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1999年10月至2001年2月间,共115例患者在我科行MR检查,年龄24-78
岁,平均49.93±13岁。其中101例做了同期CR钼靶检查,44例做了同期B超检查。65例
患者行活检或手术治疗,得到117个有相应病理结果的乳腺肿块。
115例患者中92例行单侧或双侧乳腺行MRS测量,共计检测了248个区域,包括:53
处恶性肿块、40处良性肿块、155个其他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等。
2.MR检查技术:
①自行设计并制作乳腺检查支架:与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表面线圈联合使用,经临床验证,
达到了乳腺专用线圈的同等水平。
②MRI检查仪为Siemens公司Magnetom Vision1.5T超导型。MR平扫包括:TSE序列的
T1WI、T2WI矢状和横断面以及T2WI冠状面,在T2WI上加做脂肪抑制序列。静注Gd-DTPA
15ml后,立即连续动态扫描5次(矢状面T1WI,48秒/次),之后每间隔2分钟,延迟扫
描1次,共计2次,以观察造影剂的动态变化状况。
3.病理检查技术:对MRI显示清楚的肿瘤,术后标本除行常规HE染色外,加做Van Gieson
氏组织化学染色、CD34免疫组织染色。
4.MRI研究方法:
(一)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二)病变的动态增强分析
①增强速率(E%)测量、计算的定量化:强化率(E%)=(SI_(后)-SI-(前))/SI_(前)×100%
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描绘: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线形):在动态观
察时间内信号强度持续增加:Ⅱ型(平台型):旱期信号强度逐渐增加,信号强度达峰
值后,维持此水平形成中晚期的平台;Ⅲ型(流出型):有一流出时间,早期信号强
度逐渐增加,在每次达增强的峰值后,继而信号降低。
③动态增强过程中,观察分析病灶内部的强化特征,如:有无环形强化等。
(三)病变的前瞻性诊断(术前诊断)及回顾性分析(手术对照)
(四)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分析:(1)肿瘤瘤巢分为大、中、小三类;(2)肿瘤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瘤间基质分为纤细、窄、宽三类:0)纤维性变的观察;(4KD3用于微血管的量化。
田数据处理:以上所获得的数据均用 Microsoft Excel软件储存,统计学分析和制图
采用 SPASS Ver10.0以及PowerPoint等软件 并从数据库直接调用资料。
5.MRS检查技术:
(O共振仪及自制乳腺线圈同上,Unix操作系统,Ntnnaris软件和’H-MRS分析软件。
(磁共振波谱(’H-MRS)检测步骤:①在MRJ扫描获得矢状、冠状及横断面图像的
基础上,定位三维像素区,测量体积设定为 Icm’。
②波谱测量前系统调节:*)匀场;(2)水抑制调节。
③选用SVS-STEAM270序列测量:扫描参数如下:TR/TR/TE—1500/270二S,采集次数100
次,阿间2分37秒,原始数据存入NariS操作系统。
④用Numaris命令将数据输入UNIX数据系统。
⑤原始数据后处理:*)信号充填八2)水信号处理;(3)实数充填;④相位校正;(5)基线
校正;(6)乳腺不同区域MRS数据采集及记录:分别记录:校正前,系统提供的NAA(N-
乙酚门东氨酸LCholine(胆碱复合物人Creatine(肌酸复台物)三种波峰数据:校正
后,采用实数充填等获得系统提供的NAAI、Cholinel、Creatinel、Acetate(醋酸LLactate
(乳酸)等波峰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软件储存,以备计算处理。
6.**S研究方法:
( MRS的波峰形态学分析:恨据Cho及Crea共振位置处是否形成一较宽大的“v”型
波峰,将MRS分为二大类型:I型(非肿瘤型,含“M”型波峰)、11型(肿瘤型,“M”
型波峰消失L统计分析二种波峰形态与真所代表病变性质的相夫性,并与相应Mffi表
现相对照。
(将MRS所测各组数据运用SPass Verlo刀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方差齐性检
验,各组间均数t-检验等,并与MAI表现及病理结果相对照。
结果:
1.乳腺病变手术-病理结果:117个乳腺肿块中,含良性肿瘤和良性病变 8种共 75个
病灶,以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居多门 人24个病灶卜含恶性肿瘤7种共42个病灶,浸
润性导管癌患者居多仪9人32个病灶人
|
|
|
|
1 |
李蕃俊,黄帼英,杨运彰;B型超声诊断乳腺肿块82例分析[J];广州医药;1994年03期 |
2 |
吴石泉;乳腺肿块的高频和多普勒超声诊断[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
3 |
何其德;56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4期 |
4 |
贺兴峰,王彩霞;高频超声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1年01期 |
5 |
汝红英,周宇谦,王丽琴;超声诊断乳腺肿块95例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03期 |
6 |
石晓毅,沈明,王玲juan;非癌性乳腺肿块的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年03期 |
7 |
佟爱军,牟子义,周方平,刘瑞琦,胡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鉴别乳腺良恶性小肿块性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S1期 |
8 |
张晓红,陈思红;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在乳腺肿块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3年01期 |
9 |
张一清;;超声对乳腺肿块术前引导定位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12期 |
10 |
崔槐生;;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04期 |
11 |
陆詠英;;如何对乳腺肿块进行检查和诊断[J];中国医刊;1979年10期 |
12 |
宋宗禄;;乳腺肿块[J];中国临床医生;1983年02期 |
13 |
;“蚤休”研末外敷治疗男性乳腺肿块9例[J];江西中医药;1985年03期 |
14 |
蒲永东;詹新恩;杨新华;;胸膜活检针用于乳腺肿块的组织取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8年09期 |
15 |
王怀娥
,崔允峰;X线密度对无钙化的乳腺肿块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2年01期 |
16 |
孙雪琴;朴京浩;;B型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2年05期 |
17 |
杜永才,荣丰泰,史军,杨丽忠,康虹;KH—Aol型近红外扫描乳腺肿块100例报告[J];西南国防医药;1994年03期 |
18 |
王燕,刘明瑜,吴祥德,吴国祥;乳腺肿块超声显像与病理组织学的联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
19 |
黄帼英;乳腺肿块的实时灰阶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20 |
张鲁文,朱登萍,毕素栋,张鲁明;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