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意义
【摘要】:
背景
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工业和建筑业事故以及运动伤所造成。多发于年轻人,可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永久性丧失,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无论对个人或社会都带来巨大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各国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的不懈努力下,脊髓损伤的创伤急救水平不断地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已从20世纪初的50%左右降至目前的6%左右。脊髓损伤直接导致的早期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创伤治疗后期因感染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率则相对升高。
人们在上世纪70年代就注意到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反应受抑制的现象,包括白细胞趋化能力减弱,吞噬杀菌功能降低,粒细胞功能下降,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减退,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水平下降和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降低等。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创伤后免疫功能的抑制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急性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脊髓损伤可引起机体非特异及特异性免疫功能障碍,而在特异性免疫中尤以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为重,主要是T细胞的功能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等受到抑制,表现为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及活化作用降低、对促细胞分裂剂增殖反应降低、可溶性IL-2受体水平升高、NK细胞的数量及细胞毒活性降低等,这些可能是导致伤后机体容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另有研究表明,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的脊髓可诱导机
‘用二军医才学厚全学夕居戈
功戈拥要.
体产生T细胞介导的保护性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减轻损伤后神经元的
退变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若脊髓损伤后机体发生了感染如病毒感
染,则会导致脊髓损伤区淋巴细胞浸润增强,会进一步加重脊髓损伤。
临床工作中还发现,尿道、肺及皮肤等处的机会性感染常见于脊髓损
伤患者。因此,除感染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外,伤后提高机体的
免疫功能以预防、避免感染的发生,对减少患者晚期并发症、降低后
期的死亡率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迄今研究结果表明,脊髓损伤与免疫反应改变密切相关,己引起
学者们的重视,但无定论。因此,更深入地了解脊髓损伤后机体的细
胞免疫反应改变情况、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机理,研究并采取一些
有效的措施来调节伤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受损状况,是一个具有重要意
义并巫待解决的的课题。
目的
我们设计并实施本课题,目的在于研究脊髓损伤后机体T淋巴细
胞亚群、活化抗原及粘附分子的变化情况,探讨SCI与细胞免疫反应
的关系及其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传统中药黄茂在急性脊髓
损伤中调节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为该药在SCI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
论依据。
方法
1.利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致伤能量不同的大鼠急性脊髓损
伤模型。
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仅行椎板切
除而未损伤脊髓)及致伤能量不同的二组脊髓损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
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CD;及CD:的表达水平,研究 CD4、CDS、
CD扩CDS比值及CD4+CD: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不同致伤能量对
cD;及cD:表达的影响,进一步了解SCI后大鼠细胞免疫反应的改变
情况。
‘翩二军医丈学麟全李夕绘戈礴
功戈有萝
3.对二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在伤后第12h、36h、sd、6d、7d、
sd及gd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液和黄茂注射液治疗,通过流式细胞
仪检测治疗后不同时期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C环和CD:的表
达水平,来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反应改变情况。此外观察胸腺、脾
脏的外观形态、重量的变化及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黄茂注射液对
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免疫受损的调节作用。
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
血淋巴细胞表型CD:9、CD3、CD4、CDS、CD69、CDS;及CD56的
表达水平,了解脊髓损伤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其机理。
结果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术后第36h斜板试验角度:各组比较结果表明,手术对照组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脊髓损伤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
手术对照组(p0.01),而脊髓损伤组中SCI 200gcm组又明显低于SCI
100gem组(p0.01)。此外,SCI 20ogem组双后肢运动、感觉恢复最
慢。
2.CD;值:术后第12h脊髓损伤组及手术对照组该值均明显低
于正常对照组(p0.05),至术后第36h仍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术后第36h时sel Zoogem
组CD;值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而SCI loogcm组与手术对照组比较
的p值为0.0542,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接近p0.05,表明二者有显著
性差异的趋势。术后第5d各组C珠值仍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术后第gd时的eD;值,除sCx Zoogem组仍明显低于正
常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的差异。方
差分析结果表明:手术对照组术后不同的时期的CD;值无明显的差异
(p0·05);sCI 10ogem组及SCI 200罗m组术后不同时期的en;值
间存
|
|
|
|
1 |
杨益宇;张长松;李崇清;王萧枫;蔡仲卿;;颈椎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2007年02期 |
2 |
包聚良,邵擎东,陈爱民,倪斌,袁文,谭军,朱海波,叶晓健,吴德升,贾连顺,李家顺;脊髓损伤早期的预后判断[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3 |
史彩芳,徐淑梅;脊髓损伤并发便秘腹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4期 |
4 |
郑文济;;脊髓损伤诊断与治疗近况[J];人民军医;1992年12期 |
5 |
刘鲁霞;脊髓损伤的急救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年07期 |
6 |
黎昭洪;J.Xu;N.L.Baink;E.L.Hogan;;脊髓损伤后钙激活中性蛋白酶(mCalpain)免疫反应性增高[J];广东解剖学通报;1993年01期 |
7 |
王文君;宋文萍;;脊柱手术医源性脊髓损伤的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2014年16期 |
8 |
方忠;李锋;熊伟;李光辉;肖骏;陈奇;杜杏莉;陈安民;;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
9 |
安春厚
,杨礼庆
,王海义
,曹阳;脊髓损伤c-fos基因的表达及调控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04期 |
10 |
何玲萍;凌云霞;肖丽佳;沈彩虹;;脊髓损伤分期护理的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0年03期 |
11 |
彭松;;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13期 |
12 |
尹昭,李明,王廷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02期 |
13 |
李向莲;杨拯;徐艳;荣成;张晓;;生长相关蛋白43与脊髓损伤[J];广东医学;2009年11期 |
14 |
马才英;;对完全性高位脊髓损伤救治中伦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
15 |
张莺,杨静茹,苏迅;野战时脊髓损伤的救治与护理[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5年03期 |
16 |
郑守瑾;俞昌泰;;脊髓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83年02期 |
17 |
海涌;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动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年09期 |
18 |
卞西武,郭志强,焦德松,刘玉鹏,魏明华,李向涛;煤矿工人脊髓损伤的特点[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
19 |
董伟;刘艳丽;;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