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壳聚糖植入可降解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及生物医学特性
【摘要】:
在局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抗菌剂的全身应用具有局部有效药物浓度低、血药浓度不稳定及其他诸多限制。目前,局部植入剂型的抗菌效价较低,缓释载体不能被降解吸收,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针对以上状况,本研究探索一种抗菌效价较高、低组织修复遮挡、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抗菌剂植入性药物传递系统(IDDS)的制备工艺、剂型的理化性质、体内外的释放行为及生物学特点,试图发现一条局部感染局部治疗和预防的临床规律。
首先根据生物降解、生物相容、高抗菌效价和低组织修复遮挡等标准确定缓释微球(MS)作为剂型、羧甲基壳聚糖(CMC)为缓释辅料、环丙沙星(CPX)为载药。进而根据载药和辅料的特性选择乳化交联作为制备工艺,并根据制备微球的表观等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处方构成、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如交联温度、乳化速度等),初步确定微球的制备工艺流程。通过多种检测手段,如: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示差热分析(DTA)等对制备样本的理化特性进行检测。建立体外持续流动释放系统,对制备样本的体外释放特性进行检测,明确微球的体外释放模式,并根据其理化和体外释放检测结果再次优化处方构成和制备工艺条件。探索利用HPLC方法检测血液、组织液中的CPX浓度的固相、液相环境以及血液、组织液的净化方法。根据优化后的处方和工艺条件制备CMC/CPX-MS,并将微球植入动物体内,通过多种检测途径,包括:大体观察、病理和透射电镜等手段检测微球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生物学特性。同时使用HPLC法检测动物血液和局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及其变化趋势,明确微球的体内药物释放模式。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到优化后的处方构成:CMC/CPX/NaCl为2/1/1;制备工艺条件:水相/油相为1/4;乳化温度为30℃;交联温度为5℃~8℃;交联度(戊二醛/CMC)为1/1;交联时间为3小时,乳化转速为800rpm。在以上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分布有直径为1μm~3μm的微孔,平均粒径为:200μm,微球的平均载药量为17.5%,微球亲水性良好,溶胀后的微球为凝胶状,溶胀率为65%。DTA和IR结果表明CPX和CMC在微球中无定形均匀分布,并
第二军医大学摘要博士学位论文
州钾甲...,.旦旦.旦旦旦旦旦
形成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优化后工艺条件制备的微球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药
物的释放时间持续7d以上,无突释现象,微球的累积释放率与时间的平方根呈
线性关系,符合刀心uchi方程。微球植入动物体内后局部大体观察、透射电镜和
病理结果发现CMC/CPX一MS和组织之间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明显炎症反
应,微球在体内可通过溶酶体的胞吞作用降解。通过HPLC检测发现:微球植入
体内后局部软组织药物浓度维持在金葡菌MICg。以上约10天,无突释现象;释
放速率和时间成负相关。
因此我们认为:CMC是制备植入可降解缓释微球的理想生物材料。乳化交
联技术是制备CP刀CMC一MS的简单、稳定的方法。CP刃CMC一MS是临床上术
后局部植入预防和治疗感染的安全、有效的剂型。
|
|
|
|
1 |
蒋新宇,周春山,邓晔;壳聚糖载药微球的研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2 |
于莲;李爱臣;张传美;董宇;张喆;平洋;;依托泊苷肺靶向壳聚糖微球的研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6期 |
3 |
丁立新;李春英;王心合;;金钱草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02期 |
4 |
赵书言;周浩然;赵蕊;;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化学与黏合;2011年02期 |
5 |
李志洲;刘军强;刘军海;;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化工科技;2008年01期 |
6 |
纪建华;;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表征[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8期 |
7 |
侯东耀;葛喜珍;刘军锋;田平芳;谭天伟;;小檗碱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其抗真菌活性测定[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8 |
姬振行;安静;王德松;罗青枝;;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应用[J];材料导报;2010年13期 |
9 |
周永国,杨越冬,郭学民,齐印阁,白继海;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靶向给药研究[J];应用化学;2002年12期 |
10 |
苏丽政;李明春;辛梅华;张兴松;赵煌;;牛血清白蛋白在交联壳聚糖微球上的吸附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年07期 |
11 |
李峻峰;张利;左奕;邹琴;付莉;李玉宝;;CS/n-HA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功能材料;2009年04期 |
12 |
葛华才;黄仕英;梁恺;;壳聚糖改性微球的微波辐射制备及吸附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13 |
薛志欣,夏启明,张政朴,刘苗苗,何炳林;壳聚糖微球用于LHRH拮抗剂类似物缓释体系的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0年04期 |
14 |
王增寿;胡伟;张华;朱光辉;陈怡;;多柔比星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J];医药导报;2007年07期 |
15 |
李柱来;王津;陈莉敏;张婉春;赵传春;;头孢曲松钠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初探[J];海峡药学;2006年04期 |
16 |
王玉军;陈洁;陈飞;骆广生;王运东;戴猷元;;聚糖微球及其衍生物对利尿剂的吸附解吸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
17 |
王增寿;张华;朱光辉;蒋硕民;陈怡;;脑用表阿霉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02期 |
18 |
车小琼;孙庆申;赵凯;;甲壳素和壳聚糖作为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8年02期 |
19 |
张爱华;姚康德;;淫羊藿苷壳聚糖/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6年04期 |
20 |
李国明;叶俊生;郑国红;刘聪;汪朝阳;;左旋多巴-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J];应用化学;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