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疼痛及预防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摘要】:随着PSA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接受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以便能早期诊断前列腺癌,争取根治手术,延长生命。既往认为经直肠途径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是无痛的,不需要麻醉即能在门诊进行。但我们在穿刺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患者在术中有明显的疼痛,小部分患者甚至因为剧痛而迫使医生放弃活检,从而造成肿瘤漏诊。
通过研究疼痛的发生时间及进针位点,我们发现尖部穿刺疼痛主要是因为穿刺时活检针刺穿了肛管皮肤,这与我们采用非末端发射型的B-K 8808型直肠同时双平面探头直接相关。这种类型探头的穿刺架出针孔距探头顶端约3cm,进针方向与探头呈30o夹角。在穿刺活检过程中,即使超声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整个前列腺,穿刺进针点仍有可能位于齿状线以下的肛管,越靠近尖部可能性越大。由于直肠的生理弯曲,超声探头进入直肠的深度有限,但通过调整探头进入直肠的深度及角度,穿刺针仍可以从齿状线上方进针行穿刺活检。齿状线仅为一解剖标志,位于前列腺尖部的尾侧,不能被超声显示,因而无法用超声来判断穿刺针与齿状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解剖,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皮肤由躯体神经支配,疼痛敏锐,而齿状线上方的直肠粘膜由植物神经支配,痛觉迟钝。因此可以用针刺时的患者的痛觉反应来判断穿刺针位于齿状线的上方还是下方。我们设立了针刺痛觉测试组、肛管局麻组、对照组行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活检前,以穿刺针轻轻接触患者,如果患者痛觉不明显,则表示穿刺针位于齿状线上方,如有明显疼痛感,则穿刺针位于齿状线以下,探头再向内插入2~3mm,直至未能感觉到疼痛为止(针刺痛觉测试法)。肛管局麻组行利多卡因肛管局麻后再齿状线下方进针活检,对照组直接于齿状线下方进针活检。结果针刺痛觉测试组与肛管局麻组均能显著降低尖部活检的疼痛,(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4.46±1.24,针刺痛觉测试组1.98±0.67,肛管局麻组1.84±0.78,P0.05),但肛管局麻本身即能引起患者明显疼痛(评分为5.24±0.83),而且经肛管穿刺容易产生术后肛周疼痛(肛管局麻组与对照组各有1例),而针刺痛觉测试组无术后肛周疼痛。由于类似B-K 8808型非末端发射型直肠腔内穿刺活检探头在临床应用广泛,针刺痛觉测试技术在避免尖部活检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即使采用针刺痛觉测试技术使穿刺针从齿状线上方进针活检,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文献报道发生率为65%~90%,其原因是由于前列腺包膜及实
WP=7
质内含有丰富的自主神经纤维,当穿刺针进入前列腺时即刺激前列腺包膜及实质内的感觉神经,这些神经纤维将前列腺包膜及实质的内脏感觉传送至脊髓,从而产生穿刺过程中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感。这些神经来源于精囊顶端的盆腔神经丛,与前列腺血管束伴行,走行于前列腺后外侧包膜和Denonvillier筋膜之间;而前列腺的前方和上侧方没有重要的神经出入。因此本研究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阻滞前列腺周围神经来降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疼痛,并设立对照组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100例PSA升高和/或 DRE异常和/或TRUS异常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10点穿刺活检术,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试验组在尖部及两侧的前列腺精囊连接部注射1%利多卡因,每个点3ml,对照组直接进行穿刺;穿刺结束后及术后1h由护士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后电话随访每天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术中疼痛评分利多卡因组为2.0±1.46分,对照组为3.5±1.89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多卡因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肉眼血尿的发生率利多卡因组为76%,对照组70%(P0.05);感染症状发生率分别为:0%和2%(P0.05);直肠出血量分别为3.96±0.39ml和7.08±2.94ml(P0.05);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均为12%(P0.05);利多卡因组发生1例尿潴留(P0.05);利多卡因组轻度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轻度的为18%,中度为4%(P0.05)。结果显示前列腺尖部及两侧的前列腺精囊连接部注射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操作简便,不仅能显著降低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及不舒服程度,而且不增加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
通过随访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术后1h至1周的疼痛评分,我们发现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疼痛包括术中、术后两个阶段,疼痛评分随术后天数呈下降趋势,术中至术后1d 疼痛程度较为明显,后逐渐减轻,术后5~6d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消失。利多卡因虽能显著降低术中的疼痛程度,但术后1h疼痛程度有一个明显的反弹,无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个疼痛体验,这与利多卡因为短效局麻药有关。因此我们联合应用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来研究其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术后的疼痛影响,并以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为对照。质量浓度分别为1%利多卡因、0.2%布比卡因、1:20万单位肾上腺素混合液各3ml注入前列腺尖部及两侧体部。结果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不仅能显著降低术中的疼痛评分(2.2±1.49),术后1h的疼痛评分(2.2±1.32)也显著低于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消除了利多卡因局麻术后疼痛反弹现象,术后1d内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显著改善了患者对这一操作的疼痛体验,术后服用止痛药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利多卡因组,且无1例布比卡因中毒事件。
WP=8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并发症主要为穿刺所造成的创伤和感染。对前列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研究集中在术后感?
|
|
|
|
1 |
李淑清,顾方六;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的菌血症及菌尿[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
2 |
朱刚;;前列腺癌研究园地[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年05期 |
3 |
周永昌,胡兵,黄慕民,唐天雪,陈亚青;超声引导下自动枪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几点体会——附80例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
4 |
贾本忠,汪柏林,谷江;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对前列腺疾病诊断的意义(附68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4年12期 |
5 |
周振军;邵强;杜林栋;;前列腺穿刺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前列腺疾病良恶性的关系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8期 |
6 |
陈大夫;;前列腺PSA检查结果高会癌变吗[J];医药与保健;2008年12期 |
7 |
张兴义;柴小兰;黄金星;谢辉;;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
8 |
葛庆华,宁天枢,方玉华,杨唐俊,张景正;经直肠直视下分叶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附100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5年06期 |
9 |
武哲;刘珏影;马灵芝;;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多点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意义[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0 |
唐来坤,刘训龙,蒋迈;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1984年04期 |
11 |
朱延军;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2年02期 |
12 |
汪清,王胜军,毕兴,马力克·伊斯哈科夫,郭峰,艾合买提·卡德尔;前列腺穿刺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
13 |
陈惠莉;杜联芳;杨亚汝;金宇彪;朱轶勇;;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7年08期 |
14 |
李飞;;前列腺非典型增生误诊分析及文献复习[J];当代医学;2009年03期 |
15 |
倪浩东;唐庆生;奚鹏山;周训荣;夏安乐;杭永贵;;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0年02期 |
16 |
郑冰;张宇飞;宋丽娟;范彦芳;;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多点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年09期 |
17 |
黄金国,章仁安;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探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4年01期 |
18 |
王刚;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单次和重复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和合并症:欧洲前列腺癌诊断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19 |
郑世广,孙则禹,龚振华;经直肠手指引导活检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1996年12期 |
20 |
陈洁晴,蒋智铭,张惠箴,周健华,刘亮;免疫组化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