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曹依群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慢性退行性运动系统疾病,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纹状体内多巴胺(dopamine,DA)大量减少。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有良好的疗效,延长了运动障碍缓解期,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较少,并且一部分病人术后可逐渐减少口服左旋多巴类药物的剂量。但DBS STN仍是一项有待于探索的领域,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包括一些基本理论如作用机理、长期疗效的评定以及临床适应征等。 PD的病理学改变主要是黑质纹状体系统DA的减少伴有基底节神经核团的功能改变。多巴胺神经递质在PD的病程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有研究表明,刺激鼠PD模型的STN核,可以增加纹状体区DA的释放和代谢。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对临床病例的研究后提出,STN DBS治疗后并不能增加纹状体区DA的释放。因为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制备的鼠PD模型和人PD差别较大,并且动物试验研究所用的高频电刺激均为短期结果,临床病例研究有很多方面受到了限制。因此,本研究采用目前与人类PD最接近的MPTP灵长类动物模型,对猴PD模型STN核给予长期慢性高频电刺激,观察纹状体区域DA系统的变化,并结合了临床PD病人STN DBS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STN DBS治疗后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的代谢变化,对STN核脑深部电刺激的作用机理和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作出合理的分析,为临床提高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延缓或阻止帕金森病的病程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偏侧猴帕金森病模型的制作 目的:分别采用血管内介入和手术两种方法颈内动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ndine,MPTP)制备偏侧猴PD模型,为下一步STN DBS实验提供帕金森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并对两种制 WP=8 备模型的方法进行比较。 材料和方法:动物均采用老年健康恒河猴,年龄均在10岁龄以上,体重在5~7Kg。制备模型药物采用MPTP。方法有以下二种: 血管内介入方法:恒河猴2只,全麻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 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置5F鞘,4F单弯造影管超选颈内动脉造影,确认造影管置入颈内动脉后,缓慢注入MPTP生理盐水溶液(0.2mg/ml)。 直接手术方法:恒河猴2只,全麻后切开一侧颈部皮肤,经钝性分离暴露一侧颈总动脉,向上继续分离,显露颈动脉分叉部,暂时夹闭颈外动脉,缓慢注入MPTP生理盐水溶液(0.2mg/ml)。 术后均进行行为学观察和评估,指标包括运动障碍评分,阿朴吗啡诱发旋转实验等。MRI影像学检查验证注药侧黑质及纹状体区域信号强度变化,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对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及多巴胺D2受体(D2R)进行检查,与正常侧对比观察MPTP对于纹状体区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的损伤情况。待模型稳定后6个月,猴处死分别取两侧尾核、壳核和黑质组织,行病理切片,HE 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猴制作模型前后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标本中的DA及其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 HPLC-ECD)检测。 结果: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偏侧PD模型后,行为学观察均发现猴自主运动明显减少,注药对侧肢体肌张力增高,部分猴伴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向患侧趴伏,步态不稳,运动障碍评分1个月后稳定在6分以上。阿朴吗啡 (apomorphine, APO)试验可诱发出特殊的向健侧的旋转动作。 MRI检查显示注药侧纹状体区域信号较对侧稍减低,未观察到注药侧黑质区域的信号改变。SPECT检查显示注药侧纹状体区的DAT明显降低,并一直保持较低状态,多巴胺D2受体在一个月时注药侧较正常侧摄取浓度明显增高, 3个月后仍保持稳定。 WP=9 HPLC-ECD检测CSF中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DOPAC)和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 ,HVA)含量发现给予MPTP1周后迅速下降,平均下降98%以上,并且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病理切片经HE 染色和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注药侧黑质区域神经细胞变性减少,纹状体区域的神经细胞数目也减少,残留神经元变性。黑质纹状体区TH阳性多巴胺神经元较正常侧减少85%以上。 结论:血管内介入和外科手术颈内动脉注射MPTP的两种方法均可建立偏侧PD猴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观察到猴出现了偏侧的帕金森症状,MRI、SPECT及病理学检查证实在猴注药侧纹状体区有PD特征性改变,为进一步STN DBS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血管内介入较外科手术方法时间短,用药剂量少,可控性好,创伤小,更适合老年猴PD动物模型的建立。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猴 MPTP SPECT 第二部分:偏侧猴PD模型的脑深部电刺激 目的:通过观察丘脑底核慢性高频电刺激治疗猴偏侧PD模型后症状的改善情况,纹状体区DAT及D2R含量和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以及CSF中DA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探讨STN DBS对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偏侧帕金森猴模型2只,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晋川;周晓平;姜秀峰;戴冬伟;金爱国;刘建民;胡小吾;;戴立体定向仪磁共振复查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中的意义[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2 王元;闫志强;薛伟宁;朱俊玲;贺世明;高国栋;;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中的随机共振现象[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3 周丽娜;王世民;;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1年06期
4 兰莉萍;李永红;;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10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11年05期
5 张建国;马羽;;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琪;王伟;李鹏;王兴;任海波;;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程控参数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蕾;容永豪;;丘脑底核γ-氨基丁酸B受体激活的电生理效应[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王乔树;赵永波;;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及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周晓平;胡小吾;郝斌;金爱国;姜秀峰;曹依群;;丘脑底核的核磁共振可视化三维重建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建国;马羽;张凯;葛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Hallervorden-Spatz Disease并文献复习[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陈圣根;车春晖;黄华品;刘昌云;庄晓芸;江芳;;混沌电刺激丘脑底核对戊四氮点燃大鼠癫痫发作、脑电及苔藓纤维出芽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龚玲;伍国锋;赵萍;杜立;赵晶;;低频电刺激丘脑底核对杏仁核点燃大鼠模型海马GLu和GABA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鹏;王伟;钟琪;任海波;王兴;毛伯镛;;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鹏;王伟;钟琪;任海波;王兴;毛伯镛;;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近远期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朱先理;臧国尧;甘海鹏;王义荣;;脑深部刺激电极埋置术(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依群;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金泽;针刺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姜秀峰;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及SPECT功能显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王乔树;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乃东;难治性癫痫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汉华;丘脑底核电刺激对猴偏侧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马羽;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8 闫志强;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共振及其和多巴胺受体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9 于超;深部脑刺激器的作用机制及研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应明耀;多聚谷氨酰胺疾病DRPLA小鼠模型的建立、机理研究和药物治疗[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光奎;帕金森病大鼠运动皮层及丘脑底核放电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亚群;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神经元放电的离线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郝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随访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殷晓山;丘脑底核混沌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脑电及皮层和海马γ-氨基丁酸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5 王昊;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对大鼠急性癫痫模型的脑电图及行为学分级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年
6 相媛媛;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程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贾洪军;基于基底核模型的DBS作用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陈圣根;混沌电刺激丘脑底核对戊四氮点燃大鼠癫痫发作、脑电及苔藓纤维出芽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9 王月平;帕金森病大鼠丘脑底核的时间相关性放电模式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10 邵丽;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多巴胺代谢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琳;西南首例脑深部电极刺激术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时仲省 陈建设;郑大二院成功治疗罕见大脑深部动脉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郭辉 陈海波 王桂松 徐纪文;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N];健康报;2004年
4 魏明;美用GAD基因治帕金森病[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冯立中 李广新 方萍 冯真彦;脑外科不再简单损毁“问题零件”[N];健康报;2005年
6 王进;治疗帕金森病基因疗法取得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谢涛 鲍冬生;帕金森病的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6年
8 葛素红;定向显微手术取得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马晓林;立体定向攻治各类脑病[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本版编辑 王进 丁香园;脑起搏器:启动PD患者新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