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移植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
【摘要】:目前,肾脏移植已成为所有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首选的最理想的肾脏替代疗法。而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仍是目前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最大难题。肾移植面临的排斥反应,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AR)和慢性排斥反应(CR)。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另外,它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或慢性移植肾病(CAN)、慢性移植物失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成为影响器官移植近期和远期效果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肾移植还要面临超急性排斥反应和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危险,这两种排斥反应都与免疫高致敏有关。免疫高致敏患者即患者体内预存有较高水平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 目前根据PRA值把患者分为轻度致敏(<10%)、中度致敏(10%-50%)和高度致敏(>50%)。高敏患者移植危险性较高,术中或术后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均较高,往往成为移植的禁忌。由于免疫高敏的分子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从基因水平研究其病因同时就很重要。
另外,除了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移植受者发生感染、心血管并发症、恶性肿瘤、肝脏和肾脏药物毒性等诸多问题的机会明显增加。重要的是要在免疫抑制药物取得疗效和发生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以避免对受者的免疫抑制不足或免疫抑制过度。如果能从基因水平揭示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靶基因,将为临床更有效的用药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移植排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尚未完全认识。为了更好地研究肾移植排斥反应,全面了解同种异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以及移植后临床上无排斥反应表现时的免疫应答过程就很必要,也很重要。移植后的免疫应答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APC)的活化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机体对移植肾的免疫应答及其调控严格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研究认为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参与激活和表达的基因约有70余种,这些基因按照功能分为三类:细胞原癌基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基因以及其他表面分子基因,根据激活所需时间或表达顺序分为三类:即时基因(细胞接受刺激后15-30分钟表达)、早基因(0.5-24小时表达)和晚基因(数天内表达)。T细胞在排
肾脏移植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
斥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受多种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其中涉及淋巴细胞多种基
因的表达变化与调控。
应用传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无法阐明移植免疫过程中多个基因的复杂作用
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通量的基因表达分析平台一一基
囚,芯片于支术则可以满足此要求,能够同时句{究卜千万个从因的表达情况,为全而了解
基因表达谱变化提供了技术保证。IiI前,基因芯片技术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一个
强有力的_上具。与传统的.{究方法相比,基囚,芯片具有;筒通量、高度平行性、高灵敏
度、高效快速等优点。
为此,本实验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这一目前先进的基因表达分析方法,设计进行了
肾脏移植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包括3部分内容。山于移植术后24小
{付早去L因表达,而到术后7天,f细胞活化过程中的大部分基因(包括晚基因)已被
激活,因此实验的第一、第二两部分分别动态检测肾移植术后24小时和7天受者外
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情况,将有助于认识移植免疫的基本过程,并有利于研
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同时研究免疫抑制剂例如甲基强的松
龙(MP)冲击治疗和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对受者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了解
其发挥药理作用的靶基因,以期对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新的参考依
据。实验的第三部分对免疫高度致敏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筛选并分
析差异表达的基因,以期了解免疫高敏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网络,从基因水平揭示淋巴
细胞在免疫高敏发生中的分子机制。
总之,木研究应用非侵袭性的方法,通过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基因芯片技术,在
体内研究肾脏移植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报告。希望
木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移植免疫的基本过程、免疫高致敏的发生机制,并从而
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免疫抑制方案。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早反应基因表达的基因芯片研究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早反应基因表达谱变化,了解移植免疫的
基本过程,从基因水平了解淋巴细胞在肾移植免疫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甲基
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对移植后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了解其分子作用机
肾脏移植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语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
制。方法:取16例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前作为对照组,移植术后24小时作为实验组。
每例患者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分别抽取IOml新鲜血液,分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同组标本混合。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按一步法抽提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总RNA并纯
化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以Cy3一dUTP和Cys一dUT,标记的cDNA探针
|
|
|
|
1 |
缑祖新;;甲醛免疫毒性的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2 |
邓福孝;曹剑虹;夏志林;林绥;王小逸;;雷二羟酸甲酯和雷公藤春碱的结构[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1期 |
3 |
陈才法;蒋虹;刘新友;张雪梅;冯友建;屠树江;;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FTY720的NMR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6年04期 |
4 |
彭鑫;申卫红;邵启祥;;针对NFAT信号途径的新型免疫抑制剂[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
5 |
杨和平;;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肌萎缩侧索硬化: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
6 |
刘永;王丰;袁琳;胡宏惠;唐孝达;;免疫抑制剂对小鼠膀胱癌进程和转移的不同效应[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年12期 |
7 |
梁铁;路海滨;徐志炳;米浩宇;吴鹏飞;崔磊;王恩思;;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的合成[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1期 |
8 |
昌盛,曾凡军,林正斌,陈忠华;第二届国际免疫抑制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2年06期 |
9 |
白宇杰;马华升;王火旭;阮松林;;植物细胞亲环素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年09期 |
10 |
陈细法;;免疫抑制剂对浆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影响的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92年05期 |
11 |
李纲;尚玉璞;曾林;马兰芝;黄斌;侯知源;;食蟹猴肾移植模型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
12 |
齐巧娟;路新华;郑智慧;李业英;范玉玲;朱京童;任晓;崔晓兰;石英;李韶菁;张华;赵宝华;;微生物来源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剂F01WB-1315A,B[J];微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
13 |
何琪杨;免疫抑制剂与细胞周期调控[J];生命的化学;1995年02期 |
14 |
陶冶;;SangStat投资研究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07期 |
15 |
德吉央宗;首例高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短程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肾[J];西藏科技;2000年03期 |
16 |
邓福孝;曹剑虹;夏志林;林绥;王小逸;;雷公藤倍半萜生物碱的研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5期 |
17 |
朱秀平,杨长发,李明利,刘先宁,刘春辉;用单克隆抗体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单纯疱疹病毒[J];眼科研究;1989年01期 |
18 |
韩美敦;;免疫抑制剂的药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2期 |
19 |
吴一龙;器官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自然杂志;1991年04期 |
20 |
张新海,窦科峰,管文贤,李开宗,王德盛,安家泽;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受体的免疫抑制治疗[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0年04期 |
|